王 莉
隨著城鄉一體化推進,新津縣因耕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大量涌現。在未來兩年內,隨著天府新區新津區域內項目陸續啟動,還將新增3萬左右的失地農民。面對當前新形勢,需要通過加大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創業培訓力度,才能更好、更快地圓失地農民“就業夢”。
1990年至今,經國土部門確認新津縣共有失地農民4.98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24.9%,其中男性2.2萬人,女性2.7萬人,主要以中老年為主,其中“4050”人員1余萬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占總人數的88.5%。
截至2013年6月,失地農民勞動力1.9萬人,已實現就業1.5萬人,未實現就業的約4000人。從職業分布情況來看,失地農民在縣內企業就業占65%;政府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占1%;自主創業及靈活就業占9%;其它就業形式占19%;外出務工占6%。失地農民主要通過職介機構、自主創業、自謀職業、靈活就業、親戚朋友推薦、新媒體等形式實現就業,工資區間在1500-8000元/月。
新津縣高度重視失地農民培訓工作,通過“六本臺賬”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信息系統,準確掌握失地農民培訓意愿、企業用工需求,通過政府購買勞動成果的方式,組織動員失地農民參加職業培訓。2011年至2013年,全縣共培訓失地農民4635人,培訓工種包括電工、焊工、叉車工、木工及家政服務等,經培訓后實現就業的占81%,成功創業的占總人數3%,培訓后成功就業率達84%,月收入可提高500-2000元不等。
新津縣失地農民培訓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基層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六本臺賬”受服務平臺建設局限,未實現全覆蓋,弱化了在就業服務工作中的“平臺”和“引導”作用,導致信息收集服務滯后。二是職業培訓實效性有待提升。全縣僅有12家培訓機構,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多樣且零散的培訓需求,需整合資源,實施統籌培訓。部分失地農民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培訓就業意愿,經濟條件較差,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三是保障體系建設有待加強。缺乏鼓勵失地農民參加培訓的優惠政策;培訓工作涉及人社、教育、農發等部門,缺乏組織協調機制;沒有硬性的目標考核,鎮鄉對失地農民培訓、就業工作缺乏重視。

構建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體系。依托縣級“六本臺賬”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信息系統,以“建立一個平臺、完善兩個制度、創新三個機制”為重點,構建具有新津特色的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體系。在全縣村(社區)建立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實現“服務向下延伸、網絡到邊到底、信息全縣共享”的目標;完善定期發布信息制度和定期開展就業服務制度,建立數據管理庫和就業培訓綠色通道,實現精細化服務;創新建立企業培訓需求對接機制、失地農民培訓個性化服務機制和培訓機構評估機制。
提升培訓實效性。一是實施分類培訓。對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青壯年勞動力、婦女勞動力、在崗失地農民,采用校企合作、基地培訓、訂單培訓的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就地就近培訓。針對鎮鄉發展特點,開展分區域培訓。二是實施提升培訓。建立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新津失地農民培訓基地,充分利用縣校合作專項基金,培訓產業高端人才。三是實施統籌培訓。建立新津縣職業培訓中心,引進培訓機構入駐,針對零散培訓需求實現統籌培訓。
出臺促進就業培訓的鼓勵政策。對失地農民參加技能培訓、特種作業培訓、創業培訓給予補貼。對新吸納失地農民達到一定數量的用人單位,給予用工補貼和表彰。對管理規范、失地農民就業率高的優質培訓機構給予鼓勵和表彰。
健全組織強化目標管理。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相關部門、各鎮鄉負責人為成員的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研究部署全縣失地農民就業促進工作,并將失地農民培訓和就業工作納入民生工程目標進行管理與考核。同時實施征地、培訓、就業“三同步”,即引進企業與簽訂就業崗位同步,企業動工建設與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同步,企業建成投產與失地農民進廠就業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