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馥如 黃麗文 衷明華
一、實驗原理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1節“研究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和產物”這個實驗時,課本上所設計的實驗內容是:在燒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幾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塊鈉放入水中,觀察實驗現象。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鈉浮在水面四處游走,熔成閃亮的小球,同時發出“嘶嘶”的聲音,滴有酚酞的水變紅。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可以得出以下事實:鈉的密度比水小;它的性質非常活潑,能與水發生劇烈反應;反應時放出熱量,放出的熱使鈉熔成小球;反應后得到的溶液顯堿性。
二、原實驗裝置存在的缺點
教師在課堂上演示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一般情況下都是直接切下一小塊鈉,然后將其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雖然這樣做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燒杯中鈉與水的反應,但是卻不能證明實驗所產生的氣體是什么,到底是不是氫氣。其次,該實驗的劇烈程度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教師做實驗的過程中稍有不注意,很可能會由此引發事故。為了檢驗鈉與水反應產生的氣體是否為氫氣,并且使實驗安全化,筆者通過思考后對該實驗做出了如下的改進。
三、實驗的改進
1.實驗用品
(1)儀器:V型側泡反應管一支、注射器一支、棉花團、酒精燈。
(2)試劑:金屬鈉、肥皂水、酚酞粉末、蒸餾水。
2.實驗裝置圖(圖中略去鐵架臺)
圖1 鈉與水反應實驗的優化裝置
3.實驗步驟與現象
(1)配置酚酞指示劑:稱取0.5g酚酞粉末,用95%的乙醇溶液溶解,并稀釋至100mL,配置成0.5%的酚酞乙醇溶液。
(2)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蒸餾水,并抽取幾滴配置好的酚酞指示劑,放好待用。
(3)用鑷子取出一小塊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切下一小粒備用。將余下的鈉全部放回試劑瓶里,并將切好的鈉夾取后放入V型側泡反應管的第一個凹面中,同時,在反應管V型處加入肥皂水(用來吹出氫氣氣泡),如圖所示。
(4)取一小塊棉花并揉成團,放到金屬鈉塊的上面。
(5)如實驗圖所示連接好裝置。
(6)實驗開始,壓下注射器,使含有酚酞的水通過注射器被注射到棉花團上。棉花團逐漸濕潤,最后濕潤到下面的金屬鈉后立即變紅,而金屬鈉接觸到滴有酚酞的水后發生明顯的反應,并伴有大量的氣泡產生,可以聽到“嘶嘶”聲。待末端管口有氣泡吹出時,用點燃的酒精燈靠近,明顯聽到發出的“噗”的一聲響,并伴有黃色火球出現,說明鈉與水反應產生的氣體是氫氣。
四、實驗改進后的優點
1.采用微型實驗進行操作,節省了藥品。
2.改進后的實驗方法簡單,操作容易,不會影響實驗現象,最重要的是成功避免了實驗教科書上鈉與水反應劇烈、鈉粒四濺、生成的氣體難以驗證的缺點,并將原來在書本上需要幾次操作才能完成的實驗合為一體。
3.在反應管中事先加入了肥皂水,使得生成的氫氣經過肥皂水后會連續吹出泡泡,這樣方便后面進行氫氣的檢驗實驗,避免了因要連續蘸肥皂水而造成氫氣的浪費。
(責任編輯羅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