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忠 周立木
日前,筆者在訪談中,聽到一位企業家說了一番話,談了“退休之后如何辦?”的問題,很受啟發。這位周姓的企業家年屆花甲,已辦退休手續,現在已經卸去了企業里擔任的所有職務,唯一尚未卸去的董事長職務也將時日無多。當然作為股份制企業的一員,他還擁有一定的企業股權,是企業的股東。這幾年,這家企業在經濟形勢相對不利的情況下,保持了利潤指標的持續增長,國家、集體與員工的收益以及社會貢獻均有明顯提升,成為一個成功的中小企業。
一、企業家退前的所思所想
“退休之后如何辦?首先是如何交班。”這位平時就比較注意思考總結的周董事長著重談了現在他的多種想法,大致有這樣幾層意思。一是,首當其沖的是企業的制度建設。他認為,董事長一到或將到退休年齡,勢必要考慮許多問題,但退前思考最重要的是完善企業股份制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即企業的制度問題。他認為,從自身的定位出發,董事長主要掌控“三個向”,即掌握好公司的生存方向;改善好公司的生存導向;提醒好影響公司生存發展的傾向。董事長必須要處理好“三個力”,即一要充分體現股東大會的合法權力;二要有效發揮董事會的決策權力;三要完善加強經營層的執行能力。在處理公司事務時,應做到“三辦”,即大的事情按章程辦;一般事情按制度辦;小的事情按協商辦。二是,按照公司法規則劃清職責。在具體方法上,他認為,為了搞好董事長的本職工作,也為今后退下來作為鋪墊,董事長對經營層要采取“三放開”,“三委托”的辦法。所謂“三放開”,就是指按公司章程,徹底放開經營層的執行力;徹底放開日常經營業務;徹底放開每年的員工薪酬分配。所謂“三委托”,即是指公司資產運行安全,全權委托經營層落實;公司全年生產指標,全權委托經營層完成;公司員工教育培訓,全權委托經營層執行。三是,經理層要有能力,有擔當。“亂世用才,盛世用德”。經營層要真正承擔起“三放開”、“三委托”的重擔,必須認真執行董事會的決策,加強自身的磨煉,這里包括意志、才能、道德、挫折、境界、理想等方面的磨煉,除了磨練之外,還需要具有對企業的盡職、盡責、盡忠、盡能、盡心的思想素質。即使是企業的中層干部,也要求盡心盡責,提高水平;所有的干部都要做到“公事憑規范,私事憑良心”。四是,樹立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是一致的觀念。企業的干部員工還要有社會效益的意識,為社會利益著想。所謂的社會利益,從目前的企業現狀來看,也可以體現在下面“三個重點”方面。一是以民眾利益為重點,認真做好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如員工社保工齡問題、傷殘人的優扶、土地征用工的權益等;二是以維穩工作為重點,做好來信來訪工作;三是以員工得益為重點,繼續做好部分股份分配。秉承“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傳統哲理,這位企業家所在的單位在每年稅后分配的凈利中,先拿出8%,平均分紅給所有股東,其余利再按股權大小進行分配,以切實增加小股東的收益。
二、正視企業家退出的客觀規律
從周董事長的上述談話中,筆者一時想法頗多,也想發一番議論。上世紀5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現在均已到了退休年齡。這幾年,筆者所在單位曾做過企業人才問題的課題調研,其中涉及到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企業領導層年齡老化,管理后備力量嚴重不足。特別是在企業領導中,56歲以上即將退休的人員占到38.3%。而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通過自身努力和拼搏,在市場競爭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事業有成,成為企業的領軍人物。現在要退下來,如何退?不少企業家特別是中小企業家也面臨著代際交接這樣新的問題。在筆者接觸到的不少企業家中,尤其是股份制企業和集體合作以及民有中小企業中,這些企業家既有自身的家業和成功的經驗,對自己的企業今后的發展寄予極大的期望,又無奈于自身年齡增長的客觀現實,年歲不饒人,“退休”、“交班”終會到來,如何交好這支接力棒呢?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中小企業中還有一個特殊現象,不少企業的領導年屆退休,而自己的子女卻并無興趣繼承上一輩的“衣缽”,不想接“老爸”的班,在“老爸”眼中是“一塊寶”的企業,在他們眼中只是“一根草”,子女們不肯繼承父業均稱是“看不上眼”,尤其是對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企業,更是不愿意接班, 稱“我們自己有自己的事業”,由于家境相對較好,學歷又高,年齡正輕,甘心安身于其它如國家公務員、大公司的白領工作或者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使上一輩深感悲哀。至于在老一輩企業家思想中對下一代“不放心”等等想法,客觀上也存在。這樣,交班就成了一個在這個中小企業群體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又關系到企業的薪火相傳、企業長存或者繼續強盛發展,真的不可小覷之。
三、企業家退前首先要交什么班
要交班,交什么,如何交?企業家退前最大的心愿,無非是把自己一生心血鑄成的產業或家業能夠穩定地持續下去,能夠在自己退出的情況下,企業繼續正常地運轉。當然更大的期望還在于讓后人超過自己,取得更好的業績。畢竟企業家退出交班,是必然的客觀趨勢。如能交出一生奮斗而得的大量的錢財、股權,包括一定的企業規模和已經走上正規,并且已經走上興旺發展的經營狀態固然是好事,又如能交出廣泛的社會關系,人脈資源和業務渠道亦是幸事,但是真正要交的何止是這些!尤其是對“子不承父業”、“家族企業”持續無望的企業,可能問題更為迫切。從上述周董事長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周董事長更著眼于企業的規范、制度、運作理念和思維方式,這是退休交班的核心內容。
企業家之所以能成功,他們的經驗就在于順應改革開放大勢。順應市場競爭的法則,公司的管理與運作符合現代公司制的要求。法人治理結構不是一句空話,按照公司制要求辦事更是企業的一定之規。對即將退下來的企業家而言,如果還在擔任董事長的,就要抓緊時機,以自己的行為作出表率,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塑造好現代企業制度的運作模式的同時,首先是董事長要放手,只做自己的事,充分依靠企業經理班子來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由企業經理班子來承擔責任,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并且按照這套規范持續運作。放手,放什么?周董事長提出“三放開”,一句話,放開經理層應有的本職工作。其之所以要實行“三委托”,委托資產安全、生產指標和員工分配這三件事,主要因為這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資產安全是企業的立身之本,經營效益是企業的生存之基,員工培訓是企業的持續之路。endprint
看上去,周董事長講的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規則,例如股東會、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的關系處理,但真正要理解并照此辦理,談何容易?首先是老一輩企業家應有這種強烈的意識,真正將公司視作社會細胞,順勢者昌,逆勢者亡。這個勢,簡單來說,就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來健全企業的體制和機制問題。筆者曾去德國考察一家圖書出版公司,這是一家全球性的大企業,在茶歇之間,接待人員指著鄰桌上的一位普通老太說,“這是我公司的老板,有90%以上的股權,她偶而會來公司喝喝茶,并不擔任公司的其他職務”。這件事令人記憶深刻,既打破了原來我們一直批判的“一股獨大搞不好企業”的思想誤區,又為該公司強大的經營團隊及其規范運作與快速發展所嘆服,原因就在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股東會做什么,董事會、經理層各司其職,何等鮮明。有的企業家由于對經營班子能力“不放心”,通過“幕后策劃”來“扶上馬、帶一程”,或者還是自己“親自操刀”,眼前來說作為權宜之計未尚不可,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周董事長的“三放開”、“三委托”,就是為今后真正徹底退出去“喝茶”創造了條件。
四、積極探索企業長存之道
可見,企業家在退出之時,可能更有深切的體會。這里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本文著重說的也是毫無疑問最要緊的是,無論是“家族制”企業,還是“非家族制企業”,或者是正在“去家族制”的企業,一個企業要能長久發展,并能得到良好發展,構建和完善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企業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真正形成規范運作的機制都顯得極端重要。有了規范,才能避免“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經營層等機構一應俱全,而實質只是走走程序、形同虛設”,還是老板“一人說了算”的現象,如能真的依靠整個經營團隊作用和執行力的發揮,老板才真的可以去“喝茶”了。這里,就提出了一個老話題,即實施公司制中的職業經理人隊伍的建設問題。現在職業經理人團隊在一些跨國公司和國內的不少公司等已不是新鮮事物,如沃爾瑪等大股東并不直接管理企業,而是由職業經理人團隊負責經營管理。目前我們許多中小企業還沒有運用職業經理治理方式,由于不少中小企業的企業家是依靠自身的打拼起家,習慣于事無巨細一手操辦,“我的地盤我作主”,不是太相信其它人來運作,之所以會出現“家族制”的現象,這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時,考慮到聘請職業經理團隊等可能還有一個適當人選物色和成本的問題,如此等等,阻礙了中小企業廣泛引進職業經理團隊,其中讓經營團隊來共同分享企業的財富和權力更是勉為其難。因此,從這些中小企業的現實情況出發,作為目前的可行之策,至少應該充分信任現存的經理層班子開展業務,放手大膽地讓經理層沖到第一線,甚至以后的董事會機構也應該是在對股東負責的前提下實施獨立放手決策。據筆者了解,上海閔行區資產經營公司正在探索職業經理團隊的構建,針對自身集團內企業的需要委派這些職業經理人員到企業工作,在推進企業公司制改造的同時,逐步形成職業經理團隊管理企業的模式。應該說,這是一個切合實際的有益嘗試。當然,對企業本身而言,關鍵是要灌輸與培養公司化運作理念,上下形成共識,大家按照公司制辦事,這才是持續發展公司的根本,大概也是企業家退前的心愿。
(作者系上海市城鎮工業合作聯社、上海來之福實業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