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莉
我們通常把以問題為核心,整個課堂教學都圍繞問題而展開的方法稱之為“問題教學法”。具體來說,問題教學法的出發點是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為活動載體,通過研討、協商等手段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信心的目的。
問題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有利于幫助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新課改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問題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極好誘發因素,如果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既符合課堂教學內容又能夠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那么就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對問題進行積極探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迸發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智慧火花。(2)有利于實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運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啟發者及探究的合作者,同時,通過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教師能夠很好地掌控課堂教學的節奏和學生的學習方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適時地點撥和啟發學生、成功地引導學生上,其作用的價值會隨著問題的價值增大而越發凸顯。(3)使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探究性。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將教學內容分解為幾個具體的問題,這不僅可以使教學形式更加統一和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和探究性,而且可以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完美結合,促進以學定教,使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高。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的步驟一般為:設置問題情境——提出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解決——獲得結論。以下是我運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的一個實例。
在“細胞有絲分裂”的教學中,我首先用多媒體播放了人的胚胎發育過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提出問題:“單個受精卵細胞是怎么發育成多細胞的個體的?”從而順利導出教學主題——“細胞有絲分裂”。在“提出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解決”的教學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探討。問題①: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子代細胞從親代細胞那里所獲得的最重要物質是什么?這些物質以什么樣的形式在細胞中存在?學生得出遺傳物質為DNA,存在形式為染色體。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②:親代細胞是怎么把相同的遺傳物質傳遞給子代細胞的?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答案:親代細胞首先把自身的染色體復制為連在同一著絲點上的兩個姐妹染色單體,然后將已復制好的染色體于子代細胞中平均分配。這一問題的解決引出了問題③:平均分配的過程是怎樣完成的?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既激發了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也保證了教學的有序和高效。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著絲點上的姐妹染色單體彼此分開,分別向各自的子代細胞分配。緊接著,提出問題④:親代細胞有很多染色體,那么,親代細胞是怎么保證平均分配的過程是準確無誤的?學生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很快就能通過探討獲得答案:親代細胞把全部染色體的著絲點于細胞中央排列,再讓姐妹染色單體從著絲點分開向兩極移動。問題⑤:親代細胞為了確保染色體在向子代細胞分配的過程中不至于受到損壞,該怎么做?染色體在子代細胞中以何種形式存在?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得出答案:高度螺旋化染色質細絲為染色體;染色體回復為細絲狀態的染色質。教學進行到這里,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已經基本明確。總結性的問題⑥⑦也就應運而生了。問題⑥:請同學們按先后順序排列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中的行為。經過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學生展示出答案:親代細胞DNA復制——高度螺旋化為染色體——染色體于著絲點排列——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在子代細胞中平均分配染色體——解開螺旋成細絲狀態的染色質。問題⑦:根據上述過程,你認為可以把細胞分裂人為地劃分為幾個時期?這樣的問題學生稍加思考即可得出答案:五個時期。經過上述一系列問題,教學的主要任務已基本完成。學生對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接下來,我開始進行拓展與延伸并引出問題⑧: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存在哪些區別?如何理解這些區別?問題⑨:如何用時間和數量曲線來表示細胞分裂過程中的DNA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問題⑩:參與細胞分裂的細胞結構都有哪些?相對于前面的基礎性問題,這三個問題深很多,但在對細胞分裂的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再輔以我的指導,絕大部分學生都完成了學習任務。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這一課主要是教師采用教材、圖片等媒介來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由于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索然無味,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課后學生也是對教學內容不知所云。采用問題教學法來進行本課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引導他們對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進行探討,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也使得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表達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可謂是一舉多得。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