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芳
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是連云港市教育局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是繼前幾年推行的“三案六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之后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是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要素。因此,學生的問題意識的養(yǎng)成,是這種教學模式能夠順利推廣的重要一環(huán)。
那么,什么是問題意識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或者存在困惑的問題,并由此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
在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中,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在教師教之前先學,這樣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可以讓教師對學生都會的內容少講或不講。學生具有問題意識,可以增強學生在學習中探索知識的欲望。筆者在工作實踐研究中發(fā)現,在生物課堂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問題意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課前設置好學案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意識
設置好學案中的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首選工作。在實施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的初始階段,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參與到課堂中來。所以,在學案中設置問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去預習,可以使問題具有導向作用。例如,對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消化和吸收》一節(jié),教師可以在學案里設置這樣的課前導學問題:1.說出消化系統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組成;消化系統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2.結合自己的體驗,思考并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3.閱讀課本,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這樣,逐漸使學生了解到如何學,如何問,該想什么,該問什么。學生只有知道如何去問,才能敢去問、想去問。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步地產生問題意識。
二、收集課堂上學生迸發(fā)出的思維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小組的合作與交流。在小組成員的對話中,有些成員可能會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對此,教師可讓小組長對本組內的新問題、新觀點進行統計匯總,從中找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后集中進行解決,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當然,不要讓學生對他們小組內提出的新問題、新觀點進行討論,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專注程度。因為學生花時間在討論上了,所以他們做與上課無關的事情的概率就減少了。同時,教師還要在學生進行討論或發(fā)言的時候注意傾聽,聽清他們講的內容,從中捕獲有價值的問題信息。然后適時地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肯定與表揚。這樣,學生就會養(yǎng)成愛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好習慣。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精心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圖片、視頻等制作課件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課堂上就多了思考的時間,也就激起了他(她)對未知事物的探究欲望。有了這種欲望,他(她)就會想著向同學發(fā)問、向老師發(fā)問,自然而然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激勵不愛提問題和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使問題意識形成感應場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提問題的習慣也會互相影響。學生在課后做題或者看書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自己的困惑或者疑問。對于這些困惑或者疑問,有的學生會直接問老師,有的學生會問同學,也有的學生會把它悶在自己的心里。對此,教師應多關注這部分學生,并鼓勵他們回答問題或者提出問題,使這部分學生逐漸消除對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或答錯問題所產生的恐懼心理。當然,如果不愛提問題和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能夠積極發(fā)言,那么不僅能帶動周圍學生產生問題意識,還能使整個班級的學生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強。
另外,有的學生有時是因為沒有聽清老師所提出的問題而不作應答,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對所提出的問題多重復幾次,對不易理解、不容易分清楚的概念作出必要的說明,以便于學生回答問題,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應仔細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采取有效的提問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拓思路,逐步養(yǎng)成學生向教師發(fā)問、與教師討論問題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人人有問題,人人愛提問題,即形成了問題意識的感應場。
總而言之,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在交流中產生新問題,在總結中進一步得出問題,這都是問題意識形成要經歷的步驟。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們應當而且必須把問題意識的形成作為當前教育教學的切入點。為此,在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條件,先是引導,然后解釋,接著鼓勵,最后放手讓學生去提問。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