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提高,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許多家庭的孩子,從小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富足生活。由于生活條件太優越,現在的年輕人中出現了不少的“啃老族”或“傍老族”,他們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但卻以各種理由不去工作,完全依靠父母養活,當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時就做出極端的舉動。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
一、滲透生存意識,強調優勝劣汰
在教學八年級生物下冊“生物的進化”時,我讓學生自由探討生物進化的原因,讓學生從這些生物競爭現象中,充分理解生物競爭的意義,從而形成競爭的觀念,并從中明白優勝劣汰的道理,形成生存的意識。例如,在生存斗爭的過程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什么是有利變異,什么是不利變異”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勤奮是有利變異,懶惰是不利變異;有的學生說聰明是有利變異,愚笨是不利變異;有的學生說個子高是有利變異,個子矮是不利變異,但也有學生反對這種說法,認為個子矮是有利變異,個子矮的人要比個子高的人更長壽(從血液循環途徑來說);有的學生說苗條是有利變異,肥胖是不利變異;等等。學生的討論很熱烈。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必須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將被淘汰,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生存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生存競爭意識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些生長在貧困家庭里的孩子,自幼經歷過的磨難和困苦比較多。為了生計,他們的父母從小就讓他們學會做家務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父母甚至從小就離開他們在外打工,他們不得不從小就獨立生活,這些孩子長大后自食其力的能力都比較強,對承受各種挫折的能力也比較強。他們多數在學校學習期間各方面都表現得比較好,有些還非常優秀,他們生活儉樸、勤奮好學、積極向上、永不服輸,生存競爭的能力比較強,長大后往往都能成大器。而有一些學生,由于自幼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從小就過著嬌生慣養的生活,形成了許多不良的壞習慣,上初中離開了父母以后,無法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一一體現出來。以11(8)班的一個男生為例,這位學生頭腦機靈,但就是很懶,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在宿舍不搞好個人的內務衛生,換下的衣服幾天不洗,輪到值日不做,上課時也不認真聽課,不做筆記,課后不做練習,不按時交作業,學習成績不理想,紀律散漫。面對這類學生,我們應盡量從正面去引導他們:人僅僅有聰明的頭腦而缺乏勤動手的能力是不夠的,聰明加勤奮才完美,聰明但懶惰遲早會被淘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競爭,學習也需要競爭,只有時刻競爭上游,學習才有進步,才能考上好的學校,學到更多的知識。經過多次的談心,這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有了明顯的變化。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處處充滿著競爭,有同學之間各科學習成績的競爭,有學校每年開展的校運會、藝術節、朗誦比賽等活動的競爭。無論在哪方面,教師都應鼓勵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并努力爭取獲得名次。讓學生明白生存競爭意識應從小培養,只有培養自身的競爭思想,才能使自己將來能很好地立足于社會,才能有利于個體將來的謀生和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生存適應能力
“啃老族”為何越來越多?近年來,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自殺現象為何頻頻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足,對物質生活要求高于現實能力;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從小就養成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生存適應的能力,以及許多學校教育太過于注重單純的知識灌輸,對學生的實際生存適應能力的培養嚴重弱化。我們學校是寄宿性學校,大多數學生離開父母來到學校住宿后,很快就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適應性還是很強的,但是也有少數學生很難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有些學生嫌學校的飯菜不好吃,就不吃,或偶爾吃。據調查,有個別學生一周只在學校飯堂吃一兩餐飯,餓了就到學校的小賣部刷卡買零食或方便面吃,而且平均每天消費幾十元以上,已經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有些學生初中畢業后,沒有選擇繼續學習,回家后又不務正業,整天游手好閑,好吃懶做,沒錢花便向父母要,要不到便以刀、棍相威脅或去偷去搶。“啃老族”現象的屢屢出現,歸根結底是這些人從小被家人慣養、溺愛,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的性格,缺乏生存競爭的意識和生存適應能力。因此,教師不僅要把生存適應能力的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意抓住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及典型的實例,及時把適應社會生活知識上升到適應思想的高度,激發學生的生存適應意識。
總之,教師只有把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以及生存競爭理念貫穿于生物教學的整個過程,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和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知識的主宰者,長大后成為真正的社會棟梁。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