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節“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這一實驗,所用實驗材料為: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瓊脂塊(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紅色);塑料餐刀、防水手套、毫米尺、塑料勺、紙巾、燒杯;質量分數為0.1%的NaOH溶液。但對瓊脂塊的制備,對于邊緣地區的中學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同時,NaOH為強堿,有很強的腐蝕性。為此,我在教學中也不斷地尋找既便宜又安全的實驗材料。下面是本人對實驗材料的選取與處理的探索過程。
一、實驗材料用具的選取
材料用具:白蘿卜、土豆、豆腐;一次性手套、毫米尺、餐巾紙、小刀、筷子、燒杯;清水、紅墨水。
二、實驗材料的處理
(一)把生白蘿卜、生土豆、鮮豆腐用小刀分別切成邊長為3cm、2cm、1cm的正方體,將切好的白蘿卜、土豆以及豆腐塊同時放入大燒杯中,加入紅墨水將切塊淹沒浸泡15分鐘。用筷子不時地翻動各切塊(注意:不要用筷子將切塊扣挖其表面)。15分鐘后,戴上一次性手套取出各切塊,并用小刀將各切塊切成兩半,觀察切面,測量各切塊上紅墨水擴散的深度并求平均值,記錄如下表。
通過對以上三種實驗材料的處理,得到三組實驗數據,對比分析都能得出正方體的體積越小,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越大,紅墨水的擴散效率越高,進一步說明了細胞的體積越小,相對表面積越大,這樣細胞的物質運輸效率就會越高。
在實際實驗過程中,材料按上面的實驗要求處理后,效果不甚理想。原因有二,一是擴散深度不夠,測量誤差相對較大;二是生蘿卜的含水量較多,生土豆組織比較緊密,鮮豆腐比較軟,切塊表面易受損,都會影響紅墨水的擴散,影響實驗效果。
(二)把熟白蘿卜、熟土豆、熟豆腐用小刀分別切成邊長為3cm、2cm、1cm的正方體。其他處理與操作和(一)相同。
用煮熟的白蘿卜、土豆、豆腐做實驗,得到的實驗數據與用生的材料實驗得到的數據對比后,發現熟材料的實驗效果均好于生材料的實驗效果,尤其是熟的白蘿卜效果顯著,豆腐次之。土豆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煮的時間不能太長(根據土豆的大小來定),時間短了效果不好,時間長了切塊易碎。綜上所述,煮熟的白蘿卜做實驗材料及其處理方法值得推廣。
三、實驗材料的再處理
通過上面兩個表格內實驗數據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用煮熟的白蘿卜實驗效果顯著。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把煮熟的白蘿卜進行再處理:將蘿卜制作成正方體、球體、圓柱體以及正三棱錐,讓不同的形狀的蘿卜來模擬不同形狀的細胞,用材料體積大小來模擬細胞的大小,這樣的模擬實驗更具說服力。學生對實驗的探索興趣更濃了,有些學生還問我:“老師,能用紅薯來代替蘿卜嗎?”……對于學生的問題,我對他們說:“同學們的想法都很有趣,選擇哪種材料,如何處理,我們只能做合理的推理、假說,至于推理、假說是否正確,只能通過實驗來驗證。同學們提出的有趣的問題就留給大家在課后通過實驗來證實。”
四、實踐意義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對于相對偏遠的地方,基礎設施差,實驗室配置往往無法跟上生物科學發展的速度。作為生物教師,要有積極主動的實驗意識和創新意識,要用發展的眼光探尋身邊的實驗材料及實驗機遇,來豐富自己的實驗素養,豐富實驗資源,豐富實驗課堂,用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的實驗去詮釋生物學現象和生物學規律,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驗的能力。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