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普旗
高中數學有著很強的邏輯性、抽象性,需要學生深入地思考研究才能理解內涵.要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進行數學學習,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知數學的魅力,領悟數學在生活、生產中具有的特殊價值.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擯棄傳統教學中的“接受式”“訓練式”,向新穎的“研究式”轉變.在課堂、習題和社會實踐中逐步地滲透“研究性”學習,以“陽光式”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會研究、善于研究、樂于研究.以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借助課堂,感知研究性學習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知識獲取還主要來源于課堂.在教學中,教師要誘導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活動,主動探索發現.可以借助課堂教學,點燃課堂氣氛,讓學生感知研究性學習,體驗研究性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地產生持續、穩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深度探究做好準備.
比如在學習有關“三角函數”中正弦、余弦的誘導公式推理時,先對學習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復習,然后使用特例sin60°導入新課.學生對這樣的特例,采用了兩種化法:sin(240°)和sin(-120°).新的問題sin(-120°)帶來新的挑戰,順勢導入課堂內容和研究的方向,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同時也為后面的知識-a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通過-a對180-a進行研究,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方法,整節課自然流暢,學生學會了新的方法,同時拓展了自己的思維,學生不再感覺枯燥無味,而是在生動活潑中受到教師的啟發,積極主動地探索、創新,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使學生借助課堂,感知到了研究性學習帶來的樂趣,在喜悅和體驗中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有效設問,靈活掌握方法
課堂就是以“問題”為中心的集體討論.巧妙地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為“問題”創建一個討論、辨析、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究中發現自己知識上的欠缺,獲取新知識;找到自己在思維上的不足,探索新的方法.學生對探索問題的欲望越強烈,他們所獲取的知識和方法也就越深刻、越扎實.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不斷的攀登中建立自己的解題方法,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技能,使之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獨立地解決新的問題,迎接新的挑戰.
比如在學習“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坐標表示、模、夾角”時,就可以借助提問對“平面向量”中相關概念的回顧復習,來強調數量積定義的幾何特征,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出兩個向量的和、差以及數乘都可以通過坐標來進行計算,既簡單又方便,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帶動新知識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跟進問題:能否用坐標表示數量積,如果能,應該怎么表示?通過這樣的問題由學生進行黑板驗算研究,其他學生同步研究,在不斷的思考、糾正和改動中得到了新知識的學習.學生不僅學習了新知識,還學會了“以舊促新”這種學習方法,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后,就可以嘗試通過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就有了方法上的保障.
三、課外應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學生獲取知識最先是通過生活,而理論也要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在教學中,可以建立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去親身參與和體會第一手材料,利用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和解題技巧,運用到生活中去并給予解決.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內容中的重難點知識來進行社會實踐,同時考慮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結合實際,倡導學生的共同參與,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組織“銀行存款利息和利稅調查”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深入地研究教科書,借用網絡收集相關銀行存款利息和利稅的材料,對這部分的理論知識掌握熟練.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條件和學校的優勢,分組分別對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地稅、國稅等一些部門進行調查走訪,收集一些原理的數據;回來后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比對,建立一個數學模型.通過這樣的課外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樹立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適時評價,激勵探究學習熱情
學生離不開教師的激勵,教師的一句話和一個眼神,對學生的發展很重要.教師應該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激勵學生的學習,肯定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啟發誘導式地指出學生的不足,通過學生自己的發現進行糾正和改進.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習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肯定學生在學習上所做出的努力;針對學生的錯誤和不足,給學生提示一些推進思維性的建議,避免對學生的挖苦諷刺.探究性學習不是盲目的放任自流、不聞不問,更不是強硬的批評指責,這樣是不能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的,還有可能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在研究中,要根據學生的親身實踐,培養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科學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責任編輯黃桂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