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友軍
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素養,是新課改下初中數學學科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和現實要求.常言道:“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良好學習素養的培養對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學習效能的顯著提升,起到“助推”和“促進”功效.新實施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將學生個體良好學習素養培養作為重要任務,提供充足、和諧、良好的實踐舞臺,逐步培養和樹立積極向上、求真務實的學習素養.當前教學活動中,部分初中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思想嚴重、探究意識薄弱等不良習慣仍然存在,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將學生良好學習素養培養作為重要“使命”,深入探索和不斷研究.本人現從新課改“促發展”本質目標要求出發,從三個方面對培養初中生樂于自主學習、勇于探究實踐、敢于創新思維等數學學習素養進行簡要論述.
一、實施情境性教學,以景激情,培養初中生樂于自主學習的素養
自主學習是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學習技能,但部分初中生學習群體在學習探知數學知識及案例的過程中,經常表現出消極懈怠、被動應付的情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初中生學習技能還比較薄弱,自主學習的方法和能力還沒有有效樹立;另一方面是由于初中生缺乏積極主動意識、能動學習情感.其中后者較為明顯.教育心理學指出,情感是學生學習活動深入開展的“推進劑”.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樂于自主學習的良好情感,利用教師示范引領作用以及教材情感激勵功效,采用情境性教學策略,設置出貼合并激發初中生學習情感“發展區”的教學氛圍,讓初中生的“自主學習”發自“內心”,成為自我要求.
如在“概率”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概率知識點比較陌生,教師可采用情境性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器材,為學生營造“某學校食堂學生就餐”的畫面,用聲情并茂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在一所有900名學生的學校中隨機調查100人,其中有75人上學前吃早餐.那么在這所學校里的隨便一個人,其上學之前吃過早餐的概率是多少?”初中生在教師直觀性的教學畫面前,在聲情并茂的教學氛圍中,內在能動學習情感得到了有效激發,自主探究的主動性得到有效增強.
二、開展互動性教學,以導引探,培養初中生勇于探究實踐的素養
初中生缺乏能動探究的自覺意識,畏懼、害怕困難的心理普遍存在.初中生主動探究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激發.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利用教學活動的互動性特點,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樣互動教學活動,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凸顯合作互助的促進功效,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踐活動,通過動手探析、教師引導、學生合作等形式,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增強勇于探究的學習信念以及敢于克服困難的品質.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互動性教學策略,首先設置問題:“在△ABC中,高AD與BE相交于點H,且AD=BD,試問△BHD是否與△ACD全等,試說明理由.”然后讓學生開展合作探析活動,學生通過合作探析認識到該問題是運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解決問題的案例.部分學生由于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停止探究”,此時教師應結合問題條件,向學生指出,通過對該問題的條件和要求進行分析可知,要求證兩個三角形全等,就需要找到構建全等三角形的條件.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判定方法,逐個甄別,找出符合條件的公理.學生在探析找尋過程中,得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教師應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肯定性評價.學生在這一教學活動中,不僅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感受到了探究實踐的“意義”,在內心樹立了敢于探究的信念.
三、進行問題性教學,以題促思,培養初中生勤于創新思維的素養
數學問題是數學學科知識體系的“精華”,具有顯著的發散性特征.多樣性的問題案例,靈活性的解題活動,能夠勾起學生主動思考、能動思索的“潛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素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應該利用數學問題的發散性特點,對現有問題案例進行加工和創新,設置出形式多樣、解題靈活的問題案例,引導學生借助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利用不同知識內容進行問題案例分析、解答活動,以達到“異曲同工”之效,讓學生感受創新思維的積極功效,樹立主動創新、勤于思維的良好素養.例如,在階段性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設置一題多變的發散性問題案例,在指導學生解決并掌握原有問題解答方法的基礎上,利用數學知識點豐富聯系,設置出加工“變形”后的數學案例,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分析,感受數學問題解答的趣味性,享受創新思維的“成果”,形成勤于創新的積極素養.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要將數學素養培養作為重要任務,滲透并落實于整個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舞臺,培養和提升學生良好的學習素養.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