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

9月10日,李克強總理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系統闡述了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政府施政方略。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兩個方面的論斷:一方面,李總理表示,中國經濟的表現處在合理區間,不會“硬著陸”,2014年中國經濟主要預期指標能夠完成;另一方面,他提出了“開放”、“創新”等關鍵詞,要依靠“強改革”而不是“微刺激”來推動市場活力提升。盡管若干論點已經被多次宣示,但將諸多政策取向元素熔于一爐的完整表述尚不多見。可以這樣認為,這是總理對政府下階段行政的主要思路闡示。
以當前經濟形勢論,仍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速有所波動、結構調整有所停滯、對刺激政策有所依賴都是正常的現象,不能要求經濟運行盡善盡美,在較大尺度上符合理論就也能算OK。
從統計局剛發布的8月PMI、發電和工業品價格等系列指標來看,宏觀經濟的環比走向可能較7月出現了一些回落,但幅度不大。究其原因,上半年內需和外需明顯分化——內需繼續走弱,外需有所回升,兩個方向作用力相反。外需拉動出口,而內需拖累投資,一旦內需稍微走穩,出口拉動的力量就讓數據顯得好看;而一旦內需更低迷,則出口的拉動力就變得羸弱,指標就不那么美觀。由于出口形勢較好,宏觀經濟一度在今年二季度形成了暫時企穩的局面,樂觀氣氛開始抬頭。其實,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經歷了大致五年左右才在歐美初步企穩,作為受危機沖擊的新興市場國家,要有再受上三五年低迷的準備。
“微刺激”和“穩增長”仍是必要的。年初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幾個投資重點領域,如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污染防治等民生領域,作為投資的重點領域是沒有問題的。一是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公共品供給水平與效率,補足很多區域的發展欠賬,讓這些沒有高鐵的、住了多年棚戶的、身受污染之苦的許多民眾也能分享發展福利,改善生活水平;二是有助于拉動就業,調控增速不是唯一目的,增長的目的是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調結構要在人人有飯吃的基礎上去優化結構,如果經濟體系的就業創造能力失去保障,新增勞動力餓了肚子,哪怕畫再大再美的餅也無法維護社會基本秩序;三是在政府財力許可情況下,在確保為民生服務的水準穩中有升的情況下,采取“定向減稅”、“定向降準”等結構性財政貨幣政策仍很有必要。畢竟,更有力地支持服務業、三農、小微、民營企業和新興業態的發展,既有助于社會就業總水平提升,也有助于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
對改革和創新的現實意義需要深入理解。全面改革不意味著推倒重來,不意味著現行的一切都必須拋開;創新也不意味著舊的產業都沒有存在的價值,傳統行業的企業都要轉型成新經濟。有例為證,過去二十年,自有互聯網以來,我們已經見識過一次大泡沫、若干次小泡沫。創新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可以通過節能減排實現,不能指望煉鋼造船的人和攤煎餅的人一樣整天扯什么“互聯網思維”,因為做餐飲多是輕資產,和做重工業、做裝備制造業根本不是一回事;改革可以是簡政放權,可以是體制改革,也可以是機制改革,不能說選擇制約產業運行機制的弊端進行調整優化,以便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就不是改革。說到底,做實在事、做實業的人是經濟的脊梁,是推動經濟從調整走向繁榮的最主要動力。
一言以蔽之,我們期待一場穩中求進的改革。縱觀世界全局,金字塔格局是比較固化的,利益格局早已劃分清楚,非有大機遇無法系統重構大格局。而現在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要向上走一步提高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都要從其他國家的碗里拿走一杯羹,是非常不容易的。要一步步向前走,守正出奇,穩中求勝。經濟轉型升級如同一場戰役,在幾個大的關鍵性產業上翻了身,等于占領了幾個重要高地,再依次在幾個產業擁有優勢,等于多挖了幾條壕溝,進而在幾個產業上有了話語權,又等于吃掉了對手的有生力量……如是再一再二再三,幾代人努力下來,就一定能夠實現“兩個一百年”的構想。這也是持久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