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洛

正在中華藝術宮舉行的“同行”大聯展中,“伸出你的拳頭——厄瓜多爾繪畫大師奧斯瓦爾多·瓜亞薩明畫展”無疑是特別值得關注的,這個展廳里共有南美藝術家瓜亞薩明120件作品。
奧斯瓦爾多·瓜亞薩明是拉丁美洲厄瓜多爾的國寶藝術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參加拉丁美洲革命,用作品反映人民疾苦,爭取民族獨立。他曾來過中國,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奧斯瓦爾多·瓜亞薩明7歲習畫,12歲進入基多美術學院學習,自小他的創造能力和繪畫天賦就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從美術學院畢業之前他就舉辦了第一次個展。之后,瓜亞薩明開始到美洲大陸探索,在那里他發現了居住在布拉沃河到巴塔哥尼亞土地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原住民和混血種人的根本差別,即他們的土地。
瓜亞薩明在完成他的第一部大型交響曲——“烏阿卡伊南(Huacaynan,克丘亞語,其含義為‘淚之痕’)”等系列之前,還創作了各類主題創作。后來被瓜亞薩明基金會收藏的這一時期畫作匯總構成了名為“追溯”的創作集成。瓜亞薩明將他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分為三個階段:“烏阿卡伊南”階段,“憤怒的時代”階段和“溫柔的時代”階段。他曾肯定地說:“我的作品實際上就是三部交響曲,在年輕時已經設計好,現在我正完成它們的創作。”
上世紀70年代,充斥在南美大陸的戰爭沖突、政治壓迫和社會不公現象,促使瓜亞薩明創作了“憤怒的時代”交響曲。他在歐洲和美洲舉辦了一系列的展覽,從羅馬到圣地亞哥,從布拉格到墨西哥,從馬德里到舊金山,這些展覽上的畫作充分顯示了一個世紀的悲慘人類現狀,揭露了戰爭、酷刑和獨裁者造成的傷痛以及母親們的悲傷,深深觸動了公眾的良心。瓜亞薩明說過:“我的繪畫是為了使人悲憫,為了刺痛和敲醒人們的心靈。為了展現一群人為對抗另一群人而做的事業。”
“憤怒的時代”創作于1961年到1990年之間,由150幅大幅面畫作構成。這一階段作品都是同一主題系列的合集,例如“手”(12幅油畫),“哭泣的女人”(7幅油畫),“等待”(11幅油畫),“傷殘者”(6幅油畫),“五角大樓會議”(5幅油畫),“血河”(3幅油畫)。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這些繪畫與馬爾克斯、略薩等不少著名南美作家的小說,在精神實質上是相呼應的。與瓜亞薩明同時代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曾經說道:“他是我心目中身經百戰的武士,他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到了創作當中。流行樣式從他的腦海中像浮云般掠過,但他從未向它們低頭。”
此次畫展中還有一個“等待”系列。這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民族艱辛與苦難的作品系列。全系列共11幅畫作,描繪了受刑者在毒氣室里等待死亡的那一刻,創作具體呈現了人們的臉龐、身體和情緒狀態。繪畫通過明顯的灰色和黑色兩種色調,表現出將死之人對自身的哀悼和命運的屈從。“母親”也是瓜亞薩明作品中的常見主題,這個系列通過不同視角展示了這一主題。隨著“憤怒的時代”的創作時期,瓜亞薩明開始思考在這個不公平的社會里,“母親”這一角色意味著什么。母親是給予愛最多的人,也是遭受痛苦最多的人。對于瓜亞薩明而言,母親就是社會的基礎。
瓜亞薩明曾于1960年秋天應中國政府邀請訪問中國,在中國駐留了4個月,創作了一批“中國風景速寫”,內容有外灘建筑、有江南園林、有街景等。瓜亞薩明將它們悉數帶回國內珍藏在身邊,從未公開展覽過。2012年11月,瓜亞薩明美術館以全新面貌向世人開放。工作人員在整理并研究瓜亞薩明的遺作時,意外發現了這批速寫作品,這批速寫現在也在中國巡展。
信息
王金聲向上海歷史博物館捐贈珍貴抗戰文獻
日前,上海收藏家王金聲將他珍藏的一批抗戰文獻捐贈給上海歷史博物館,這批文獻包括:抗戰銅墨盒、《中國抗戰大畫史》、《抗戰建國畫史》以及由侵華日軍隨軍記者拍攝制作的《上海事變寫真帖》、《上海派遣軍紀念寫真帖》等,詳細地記錄了抗日戰爭全過程,極具文獻史料價值。后兩種資料是王金聲從日本購買回流的,本由日本軍人保存收藏,故而也是駁斥日本右翼勢力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