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最近有則消息說,中國留美的學生,已經超過33萬。另外來自中國的高中生,也已經取代了韓國學生,成為留美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我個人在美國大學執教十年,最近也開始輔導一些中國學生進行留美的準備,親身體會到了“第一線”的炙熱,也看到了學生和家長們在留美問題上重大的誤區和盲點。
我最近有個學生準備兩年后出國,就確定目標學校的問題向我咨詢。他的家庭年收入大概就三四十萬。我算了筆賬:留美即使挑便宜的學校,一年學費也快3萬美元(也有少數2萬左右),加上1萬美元的生活費,一年開銷4萬美元,也就是24萬人民幣。如果上紐約大學、波士頓大學等都市“名校”,學費4.6萬美元上下,大都市生活費昂貴,1萬下不來,一年全部費用大致要6萬美元,相當于36萬多人民幣。也就是說,上貴的大學,要花光家里的全部收入,父母只有靠積蓄生活。即使便宜的大學,也要花掉家里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收入。
然而,這還不是個頭兒。大學后面還有研究院。畢業后要想說服美國的雇主花錢給你辦工作簽證,你至少要拿到一個專業職位,沒有人會為雇傭司機、售貨員、前臺接待而去為一個外國學生辦工作簽證,即使辦也難有成功的可能。如今拿個大學文憑,能干的大致就是這些低端職業。因此,兩年研究院,成了在美起步的必由之路。這樣屈指算來,是六年的投入。取個中間數字,假設一年投入5萬美元,六年就是30萬美元,接近200萬人民幣。
這么多錢砸下去,沒有結果怎么辦?事實上,最近就有報道說,70%以上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在美國根本站不住。如果是大款的子弟倒還無所謂。但對于普通中產家庭,孩子留學多年只能當海歸、回國拿3000元的月薪,那可真叫賠得血本無歸了。
有些急著忽悠父母讓自己啃老出國的小年輕,曾憤怒地在網上和我辯論,稱我這種觀點是把教育當生意。他們豪邁地說:出國是為了開闊眼界、不能用錢來衡量。可惜,那些畢業后站不住的,大多英文閱讀都不過關,和美國學生基本沒有來往,不過是幾個中國學生在美國合住一套房子、吃了四年中餐而已。這算開闊什么眼界?所以,在我看來,對于年收入幾十萬的中產家庭來說,留學就是風投。把留美比作風投,并非勸阻大家留學。恰恰相反,風投如果成功,往往回報巨大,值得冒險。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認識到留美的風投屬性,然后才能有效地規劃自己的戰略。
我看最關鍵的就是大一的學業能否成功。中美教育體制和哲學有天壤之別。大一初來乍到,仿佛降落到外星,語言和文化障礙交加,最不適應。如果大一成績單上一串都是B和C,這個風投基本就失敗了。所以,步入美國大學前,學生至少要有把握:在經過短期的適應后,功課不輸人,第一學期跟上班,第二學期開始出頭。等步入第二年,則基本是個優秀生了。這樣,你有響當當的成績單,有教授的推薦信,申請好的研究院不成問題。一言以蔽之,早出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出去,就要保證自己在起跑線上占盡優勢。
可惜,中國學生和家庭的普遍病癥,就是不管準備得如何,出國從來是爭先恐后。今年我輔導一些已經被美國大學錄取的學生,其中幾個程度比較低,很難適應美國的學業。我都對他們提出推遲一年入學的建議。然而,沒有一個家庭接受我的建議。在一個把“起跑線”當作“搶跑線”的國度,大家心里焦躁到不可能多想的地步。大家硬著頭皮回避的是這樣的現實:假使第一年一串C的成績,留美生涯就算是地地道道地“輸在起跑線上”了。結果是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無所事事,耽誤的恐怕不是一兩年。起跑時搶出來的時間,會加倍地丟回去。如果晚出去一年,把學業準備好,第一學年的功課主要是A,有少數幾個B,日后越來信心越足,表現越佳。這樣的風投,是否更靠譜兒一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