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煥堂
摘要:農村土地確權是當前農村的重點工作之一,土地確權關系到農村深化改革的舉措,關系到農村千家萬戶的福祉。本文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時遇到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確權;農戶;承包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4-05-1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事關農村社會穩定,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制度保障。在土地確權中要處理和解決好下面幾個問題:
1 分戶和并戶
戶籍管理:我國現行的是1958年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二輪承包時農戶的子女長大成人分別結婚、嫁人,一家分成了幾戶;二輪承包期的臨近,承包戶的老人年齡越來越大,擔心戶口獨立的老人去世,從而失去承包地,農戶為保證家庭利益,采取并戶以延續老人的承包份額,幾戶合并為一家。
分戶,涉及到房基地的審批、農機具的購置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并戶,涉及家庭承包土地面積變動、村集體利益分配等。然而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沒有明文規定分戶、并戶的細則,卻因戶口的差異影響利益分配,造成農村戶口實行過程中人為的不公平,因無法可依,讓一些人鉆了法律的“空子”。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條規定,農村家庭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第15條規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經濟組織的農戶。把家庭和農戶混為一談,實際上家庭和農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家庭是指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家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指一夫一妻制構成的社會單元;廣義的則泛指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上的各種家庭利益集團即家族。農戶是指戶口在農村的常住戶。戶口,指住戶和人口的總稱,戶有戶主,戶內每一成員(即人)稱一口。人與住址相結合,經過戶口登記機關的登記,才能在法律上被認定為戶。二輪承包時家庭的概念是狹義的范疇,至今,因子女的長大分戶,家庭有了廣義的范疇。
正確區分家庭和農戶法律性質之間的差別,以原承包關系確立時同一農戶的家庭成員作為基礎,依據變動的原因,把家庭成員之間法律關系的變動限制在以戶為單位的范圍內,以戶作為基本單位,按各自應得的份額予以分配。
2 家庭承包的共有性質
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二種形式。家庭承包中每個成員對土地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關系到土地權利的分配形式。在征占地時,如果是按份共有關系,那么家庭成員各自所使用的份額被征用,補償款就應歸使用人;如果是共同共有關系,那么在承包期限內,無論哪一個家庭成員使用的任何部分家庭承包地被征收、征用,除青苗等補償費用歸使用者個人外,其他因土地被征用而由集體分配的各種補償款項,均屬家庭成員共同共有,應平均分配。
家庭承包中的承包方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發包方將土地發包給農戶經營時,按照每戶所有成員的人數來確定承包土地的份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按戶承包,按人分地”,農戶是承包經營權的唯一主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03條的規定,家庭共同財產為共同共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家庭共同財產的一種,除家庭成員明確約定外,為在成員內部共同共有。土地確權時要登記清楚共有狀況、家庭成員變動及戶籍變動情況。
3 邊界確定
土地確權的邊界爭議是權屬糾紛,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集體與國有之間,主要是村組與水利、林業、交通、電力等部門之間的所有權糾紛,這些糾紛還與土地用途問題交織在一起,歷史跨度長,成因復雜。第二類型是集體與集體之間,主要是鄉與村組之間、村與村之間、村與組之間、組與組之間的所有權糾紛。
對土地承包糾紛,總體上要依據土地管理和農村土地承包的法律法規進行妥善解決。要充分考慮土地承包的歷史沿革和政策演變,防止因解決現實問題而引發歷史問題的糾葛。土地確權時解決糾紛,要尊重歷史,保持政策連續性,遇到政策進行調整的,新政策從公布之日起執行,不能用現行政策追溯改變以前政策形成的事實。第一種類型糾紛《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簡稱“六十條”)和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1995年3月11日國家土地管理局發布)等法規基本能解決歷史問題,其后法律逐漸完善,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第二種類型糾紛,可參考村組檔案、稅費檔案等佐證,依法解決。國家級法規不足的,可以查看地方出臺的條例、規定等。
4 開荒地面積
開展土地確權工作主要原由之一就是農村承包地面積不實,面積不實原因眾多:有折等分地、劃分“兩田制”的原因,也有預留“樹脅地”、磨牛地的原因,私開亂墾是主要原因之一。開荒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在原承包基礎上拱地頭、鑲邊接袖增加面積;另一種是開墾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土地資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四荒”地。
第一種類型的開荒隱蔽性較強,涉及農戶多,很難界定。查看二輪承包臺賬,可分清每個村集體成員應得份額,基本可解決鑲邊接袖農戶多開荒面積;拱地頭面積可根據地塊情形確定承包時地塊位置。在采取措施上,這類形式的地塊開多少是允許的,沒有規定,地塊的價值不同農戶對此重視程度也不同,地塊越值錢,矛盾越難解決,而且這類地塊的界定尺度也影響第二種類型地塊的認定。
第二種類型的開荒又分為合理開荒和私自開荒。非平均發包的“四荒”地。依法承包“四荒”地,應保證承包者的合法權益,核實面積作為下輪承包的參考依據;私自開墾形成的耕地,因開墾者違反保護資源的相關政策法規應當依法收回,退耕還林、還草恢復原貌?;謴驮灿欣щy的,維持地塊現狀由地塊所有權單位發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