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韜+林波+陳麗紅+修麗
摘要:以科技為支撐,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建設快速發展,實現現代農業規模化種植。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支撐;服務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4-11-2
農業生產發展方向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通過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支持,優化組合生產要素,充分挖掘生產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實現大規模地進行組織生產和經營,形成規模優勢,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1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完善
1.1 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的意義
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農業科技進步并發揮強大支撐引領作用的過程。農村新興合作組織要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服務為技術依托,運用科技支撐和驅動的力量,輔助以有代表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廣載體,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科技應用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樹立以科研推廣為本和以服務為本的理念,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努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推廣步伐。依靠科技突破資源和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在逐步實現農業規模化的同時,帶動村民增加收入;科技服務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依靠科技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和生態保護問題,以實現農業機械化、科技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生態畜牧的綠色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加大對農業生產領域的拓展,提高生產率和創造高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組織的規模化,管理的企業化和生產的區域化,努力探索并發揮新型農村合作的社會效益,為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建設幸福家園,建設美麗城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而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換過程中,在土地逐漸向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不斷擴大發展經營規模,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才有堅實的基礎。隨著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先進的科學技術必將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規劃產業鏈經營模式可以更好地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合作社具備運營模式的多變性,以及較強的組織帶動性,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形成以合作社為品牌,以生產標準為體系的經營結構,在提升農產品品質的同時實行農業一體化的產業鏈模型結構,最終實現農業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
1.3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方向
1.3.1 發展思路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的支撐力量。必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推廣,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1.3.2 發展模式 以科技推動、市場拉動、示范帶動、利益驅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快速發展。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以規模化生產為主,綠色有機為輔。通過合作社自身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為長春市農業發展提供新方向。
1.3.3 發展理念 以科學的思維去發展,依靠科技拉動,以規模化種植為優勢,以綠色有機農業為導向,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單位產量和品質。機械化操作程度提高,耕作機械化,澆灌機械化,育苗科學化,施肥科學化,噴藥科學化。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商品率、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三統一。
2 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措施
2.1 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工作
以提高單產、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為基礎。實施優質糧食產業、種子、植保和糧食豐產科技等工程。推進農業科技深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科技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位的技術服務方式,切實抓好“高光效”增產栽培技術,組織科技人員對合作社成員進行服務。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推廣優質水稻豐產栽培技術、綠色無公害水稻種植技術,稻田養鴨技術,高產玉米栽培技術、鮮食玉米套種立體栽培技術,標準化養殖技術等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早日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增產增收。
2.2 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
要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為農民節本增效。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深松栽培技術推廣,普及水稻拋秧、水稻直播、水稻少(免)耕、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技術。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種養技術,推廣稻(魚)鴨共棲、頻振燈誘殺、生物防治技術、豬-沼-稻(池、果)有機肥、生物農藥等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
2.3 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
要改善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拓展周邊鄉(鎮)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在重點農時季節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服務。建設農機化試驗示范基地,大力推廣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等農機化技術。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
3 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保障
要以服務“三農”為前提,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強調思想觀念創新、科研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創新、管理方式創新,努力為全國的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要從注重科技研發向注重研發與中試示范并重轉變,使科研成果能盡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積示范,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把增加科技投入作為根本保障,始終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切實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投入重點由注重農業產中研究向注重產前、產中、產后合理配置轉變。農民合作社作為生產經營主體近年來在逐步擴大,已經逐漸成為農業生產力的主導力量,決定著農業發展的模式和水平。今后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農業一體化、農業標準化、農民知識化、農業信息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能夠推動“四化”發展的有效載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具備比企業更有優勢的多元化服務方式,農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的關系十分緊密,農業專業合作社有相對先進的組織結構,它是農民自由的農村經濟精英團體組織,按照組織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要求,創新生產經營體制,具有增進發展生產的動力和能力。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農業科技的力量,加強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推廣,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技推廣中的主力軍作用日益顯現。積極扶植農民合作社擴大規模,發揮引導、示范輻射推廣的作用,以建設“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為目標,必將為我國今后的農業生產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