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凡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前,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機制建立在學生甄別和選拔基礎之上,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基本是 “一刀切”,以體育項目和身體素質的指標考評為主。除了共性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今不如昔外,由于家庭的思想觀念、父母的管教方法和水平、同齡玩伴銳減等原因,許多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很大,這些傳統的評價制度所忽略的學生個性差異卻日益成為當今學校體育教學的 “攔路虎”。不少老師束手無策,學校也無可奈何,也造就了當下體育課堂一些特別的怪現狀:游離于體育課堂之外的學生越來越多,呈兩極分化且日趨增多的胖、瘦學生越發受到 “特殊”照顧,體育項目的危險或難度系數越來越低,學生越發自由散漫等等。這些現象更加劇了體育課的惡性循環,教師抱怨,學生埋怨,師生關系越來越疏遠,教師不敢上,學生不愿上,體育課再也激發不起主人的興趣,昔日的生龍活虎風光不再。
面對這一窘境,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要求,尋求體育課堂教學的突破和創新成為當務之急。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因此,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客觀面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從激發學生興趣、實施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入手,想方設法重構體育的權威和效能,已成為體育工作者們思考和探究的重大而現實的課題。正如高考的指揮棒功能一樣,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入口和關鍵。
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這是首要的考量因子,而不是過分看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對于體育鍛煉,各項技能和素質的指標只是體育學習結果的一個評價標準,在生本教育體系下建立評價機制強調以過程為導向,注重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評價,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觀察和考量,對學生的活動與發展狀況進行具體的評判和分析。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無論是評價內容的確定還是評價指標的設計,都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首要目標,既要重視運動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全方位、多維度的評價,引導學校教育教學按照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優質高效地運行。
在傳統教育評價體系中,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者,學生只是被動的評價對象,很少實質性地參與評價過程。這樣,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關系就變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 “單向性評價”,整個評價過程只能體現教師的價值取向和認識水平,根本不考慮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多樣性和發展性。以生為本強調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評價者如果僅僅是教師,明顯有悖于這一現代教育理念。因此,學生作為評價者主動參與到評價過程,不僅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而且有利于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激情,而后者才是新課程改革的真諦。學生只有以主人的姿態投入到評價活動中去,才能從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評價內容,參與并主動分析和解釋評價結果,及時正確地獲得自己發展狀況的反饋信息,促使自己更好的發展和進步。
目前,包括中等專業學校在內,學生的差異性日益擴大,這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表現更加明顯。因此,在考核評價過程中,必須正視這一現象,按照因材施教原則,實施分層、分類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都能在體育活動中享受快樂和體驗成功,這是和諧社會科學發展的要求,也是人本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在體育教學中適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組員之間充分的交流和互相幫助,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評比和競賽,而不是傳統的對個人進行考核,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在本節體育課上,讓學生以四到五人作為一個合作小組,通過組內互助,組間比賽,一箭雙雕,學的較快的學生指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不僅能讓學生較快達到 “肩肘倒立”體育訓練項目的標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
以五人左右作為一個小組,在小組內建立自評和互評體系,每人對自己的課堂表現、課堂任務完成情況等進行自我評價,再由小組成員討論進行互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老師根據學生的評價狀況能比較真實地了解其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的方式,可以從學生的態度、情感、積極性等方面來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
傳統體育教學以老師講授、學生模仿學習為主,學習過程比較單一枯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中應引入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如游戲類、技巧類、益智類運動,并以這類元素為基礎,讓學生參與共同研制評價標準,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創新思維,既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又可以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評價。
在體育課中,對全體學生一定要一視同仁,做到不偏愛、不歧視、不袒護、不冷落。一些學習、行為有所欠缺的調皮學生,因平常受的批評多、表揚少,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的逆反心理。體育教師則應善于發現他們閃光的地方。他們活潑好動,大腦轉得快,動作協調性好,體育項目技術動作掌握快,這些都是他們的長處。體育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契機給學生創設一展風采、體驗成功的舞臺,培養他們成為體育運動強將的榮譽感,做好教師助手的優越感,借收體育器材的責任感,并勉勵他們將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遷移到其他學科學習上去,如此則體育課的功勞善莫大焉。
新課程改革著眼于每個學生的健康與發展。建立以生為本的評價體系是一個長期、艱巨、復雜的工作,不僅要有長期計劃,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態度。創新這一評價體系,不僅有效扭轉體育課的現狀,重樹體育課老師的威信和魅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激發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情感、態度和探究欲望。這樣的體育課,有利于鍛煉學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也只有這樣的改革創新,才能更好地拉近學生與體育課的距離,才能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也才能讓他們更深地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體驗和享受學習生活的樂趣。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汪曉贊,張軍等.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可操作性學習評價的設計[J].體育教學,2008,(7).
[3]譚小明.生本教育模式下中職體育課評價方式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