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新
摘要: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在農業生產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東北的大米品質優良,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在水稻生產過程中,要想奪得高產,除了要做好選種、育秧、精細整地、合理施肥、防病防蟲等技術環節以外,本田的合理灌溉也十分重要。目前多數農民只知道水稻離不開水,卻不知合理、科學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來創造高產。我們要根據水稻的生育時期生理特點來調節水層,做到以水調氣、以水調肥、以水調溫,從而達到壯根、壯稈和促蘗,確保穩產高產。
關鍵詞:水稻;灌溉;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4-22-1
1 立苗期或返青期水分管理
插秧田有明顯的返青期,拋秧田無明顯的返青期,但有短時間的展根發根的全田立苗期。插秧田在此期間應保持2~3厘米左右的水層,拋秧田塊拋秧時不宜有水層,最好是汪泥汪水或者是花打水狀態,拋秧時拋得越高越好,秧苗利用重力下降自然立苗,晴天中午前后保持皮水,以利于很快展根生根立苗。若遇低溫冷害天氣,夜間要放深水護苗,特別是插秧早的地塊嚴防終霜的危害。剛插秧前3天扎根不穩,嚴防風天雨天積水漂苗。返青期進行化學除草,需灌深水保持5天以上,水深不可淹沒稻心,以免藥害。
2 分蘗期水分管理
促進水稻分蘗主要限制因素是溫度,在飽和情況下水層越淺,水溫越高,1厘米~3厘米的淺水層有利于促進分蘗。水層加深,溫度降低,抑制分蘗,而且有深水淹蘗的可能。一般拋秧的分蘗始期比插秧要早3~4天,有效分蘗終止期明顯提早。一般淺水利于促蘗,通過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拋秧田在總莖蘗數達到計劃穗數的70%~80%時開始曬田,應比插秧田早曬田。
控制無效分蘗一直是水稻獲得高產的關鍵技術,農業措施上一般有兩種辦法:深水淹蘗和曬田。深水淹蘗適合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塊,深水層達到10厘米左右7~10天,基本可以淹死無效分蘗,效果較好但這種方法不利于透氣養根;用曬田的方法控制無效分蘗效果不十分明顯,原因是前期N肥施用過高,土壤里的銨態氮濃度沒有下降到停止分蘗的臨界濃度,即使曬田多日也未取得預期效果,所以前期合理使用氮肥對控制無效分蘗非常重要。四平地區、長春地區的水稻田,曬田時間大致在6月下旬進行,此時正是分蘗末期及拔節始期,此時曬田效果最佳,不僅可以控制無效分蘗,還可控制基節拔節高度,起到抗倒伏作用。一般地塊可曬7天左右,曬出裂痕即可,對低洼粘重、長勢旺盛的肥田要早曬、多曬;對沙土地、漏水田、蘗數不足、長勢不旺地塊可輕曬或不曬。
3 孕穗期的水分管理
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需水最多的時期,一般占生育期的30%,特別是在抽穗前10~14天的孕穗期是水稻需水臨界期。幼穗分化期對干旱的抵抗力較弱,幼穗分化前期干旱使穎花數減少,導致穗小;幼穗分化中期干旱產生畸形花,不能結實;幼穗分化后期干旱使穎花不孕或退化,造成空秕率增加而減產。這一時期是水稻管理的關鍵時期,對肥料的需求也較大,要注意巧施穗粒肥。水稻孕穗期對溫度也特別敏感,要求氣溫20℃~35℃,低于20℃有影響,低于17℃有嚴重影響,15℃~17℃空秕率達40%~60%,深水護胎可以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溫度環境,減少障礙性冷害造成的減產。以吉林省四平地區、長春地區為例:出穗期在8月5日左右,幼穗分化在7月1日至5日開始,減數分裂期在7月20日至25日,在這期間追肥灌水才是恰到好處。但也不宜保水時間過長,要根據天氣而定,適當進行間歇小落干,把保水與通氣結合起來,以利于根系生長發育。
4 抽穗揚花期的水分管理
水稻抽穗揚花期對水分要求較大,主要是莖葉繁茂氣溫較高,蒸騰作用較大,因此需稻田保持水層,不但能直接保持莖葉繁茂的生理需水,還能調節地溫,提高空氣濕度。揚花期要求田間相對濕度為70%~80%。主要由于花粉和柱頭受旱、失水,不能進行授粉,形成空殼。可通過水層深淺來調節溫度,減少因高溫或低溫引起的小穗敗育。抽穗揚花期實際就是水稻的開花受精過程,這一過程容易受到低溫低濕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遭到破壞。一般開花時溫度低于23℃,則裂藥就要受到影響,溫度越低影響越大,不能授粉,造成小穗敗育空殼。
5 灌漿結實期的水分管理
水稻灌漿期存在需水與需氧的矛盾,要采取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間歇灌溉方式。就是在灌1次水后,自然落干1~2天,再灌1次水。這樣灌水與落干交替進行,可以達到以氣養根,以水保葉的目的,有利于促進灌漿防止早衰。進入蠟熟期,要采取干干濕濕以干為主的灌水方式,就是在灌1次水后,自然落干3~4天,再行灌水。這樣直到黃熟期,及收割前10~15天,把水放干斷水。
6 結語
綜上所述,稻田合理灌溉技術是:薄水立苗或返青,遇冷深水護苗、花打水促蘗、夠苗曬田或深水淹蘗、深水護胎孕稻、淺水保濕抽穗楊花、濕潤灌漿結實、斷水黃熟。任何作物在選種、整地、播種、密度、施肥、防病防蟲防草等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不會獲得高產的。很多技術是密切相關的,一環扣一環,疏忽不得。稻田在水耙地時就要達到“高低不過寸,寸水不露泥”的要求,以便于灌水、化學除草、施肥等工作,使全田均衡生長,為豐收打下基礎。做為農民也要時刻關注天氣的變化,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抵抗不良環境對作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