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羿
摘 要: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中央及時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加大了財稅、信貸等扶持力度,改善了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出現了積極變化,但發展形勢依然嚴峻。本文就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內部因素及其對策進行探討,以期能夠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困難,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制約;中小企業;發展;內部因素;對策
1.引言
國務院在2009年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中提出,必須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困難,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該《意見》明確提出要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要對中小企業實行財稅扶持,要調整中小企業的技術結構,要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市場,要改進政府對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的服務,要引導中小企業加強并提高內部管理,中央也要成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因此,深入貫徹國務院《意見》精神,大力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任務。
2.中小企業發展的優勢
中小企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0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4722萬戶,經注冊的是1100萬戶,個體達到3700多萬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8%,創造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之60%,提供了全國80%城鎮就業崗位,上繳稅收50%,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完成65%的發展專利,75%企業技術創新。
2.1加強競爭,促進經濟增長
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主體中的重要而活躍的因素。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自由競爭,是在競爭中加快資本的利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斷激發企業的活力,才能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2.2創造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中小企業是吸納勞動力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創造新崗位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大企業。中小企業由于資本構成單一,資產相對比較分散,組織成本很低、經營靈活性比較大、能夠很好的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所以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據有關統計表明,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德國約為57%,法國、瑞士、奧地利約為65%,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甚至達到了80%,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80%的城鎮就業機會。特別是在大型企業因為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而紛紛裁員的時候,中小企業卻增加了許多就業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
2.3活躍市場,完善市場結構
中小企業完善并優化了市場,更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的優越性,在轉變生產方向和更新換代方面有更靈活,更貼近消費者,能更快地了解市場信息,調整生產方向。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這就形成了許多不一樣的區域市場,而這類市場的特殊需求,多數情況下只能依靠中小企業來實現。
2.4推動創新,維持發展
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優勢。中小企業的開發成本低,通過研究開發及生產和營銷上的相互結合,能更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作出創新決策。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市場的需求也瞬息萬變,中小企業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只要是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能為企業帶來利益,企業就會毫不猶豫地采用。
3.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內部因素
由于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國內宏觀經濟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國家大力加強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小企業也受到了一些沖擊,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發展形勢也依然嚴峻。
同時,由于中小企業自身天生的資質不足,再加上長期以來的“散養”式發展,造成了中小企業自身素質較差,市場競爭力差,發展比較困難。具體表現如下:
3.1生產水平不高,欠缺技術創新
大多數中小企業因其自身的能力有限,研究開發能力不足,研究開發投入有限。由于中小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低,缺少企業的主導產品,所以大量中小企業在入關后面臨了巨大的危機。
3.2員工素質比較低,缺少合格的技術、管理人員
人才是企業最根本的財富,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員工基本上為農民及城鎮無業人員,文化水平偏低,職業技能欠缺。
中小企業管理水平較低,對市場的變化不敏感,快速反應的能力不強,對市場需求的系統分析、預測不足,不能對生產的產品進行及時的調整,產品也缺乏競爭力。
由于中小企業經營者自身素質不高,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缺少科學決策,欠缺對未來發展戰略的籌劃,使企業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4.控制中小企業內部制約因素的對策
4.1 完善自身信用,樹立良好形象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往往帶來中小企業的信用喪失,從而制約資金融通。因此,中小企業要走出融資的困境,必須塑造良好的信用形象,樹立自身內在的信用意識。要做到產權明晰,只有這樣經營者才將自己的行為與企業分開,才能對企業的未來負責,企業的信用才能建立起來。
4.2 加強人才培養,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人才資源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從企業經營者來看,就要轉變思想,要了解制約企業發展的因素,明確企業發展的戰略;可以加強與高校的合作,開展校企合作,積極培養員工的職業技能、敬業精神、對待工作的責任心、團隊合作中的團隊意識以及生產意識,引進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
4.3 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競爭力
中小企業應當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增強企業活力,從而增強對社會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應當加大科研投入,創新企業的各項技術,創新產品。由于我國高校擁有大量的科研人才,中小企業可以與高校進行必要的合作,解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的問題。通過與高校的合作,可以將高校進行的應用技術研究,轉化成中小企業的生產內容,提高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加快中小企業的轉型發展。
5.結語:無論企業的規模是大或者是小、發展是迅速或者是遲滯,都有其自身的問題。中小企的發展是潛在的經濟發展力量,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作用,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仍然會繼續扮演拾遺補缺的角色,為增加就業、穩定社會做出他們傳統的貢獻。中小企業作為整體而言,將會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一個不可替代的新的生長點。同時,中小企業的發展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企業能夠認識到自身內部的問題,正視問題、發掘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就能克服困難,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
參考文獻:
[1]王寧,民辦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對策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NO.1,2010
[2]周雯、齊鵬、羅娜,校企合作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 NO.3,2011
[3]梁志雙,中小企業人力資源規劃現狀與對策[J].世紀橋 NO.11,2011
[4]馮嵐,中小企業人才需求困境及解決對策研究[J].林業經濟 NO.1,2012
[5]朱名揚,我國中小企業的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NO.6,20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