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彥
摘 要:筆者從工會的性質和作用出發,分析了我國煤礦企業工會法律制度方面的各種不足,最后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煤礦企業;工會;法律制度
一、概況
(一)工會的性質
在我國,工會是將黨和廣大職工群眾密切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是工會會員和廣大職工福利與利益的代表。目前,就人數方面來看,中國工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會,國內煤礦企業也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關于工會的性質,《中國工會章程》總則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從其具有的階級性、群眾性和政治性三個屬性方面明確了工會組織的性質。
1.階級性。根據《中國工會章程》的規定,只要是來自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等單位且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如何,一律可以加入中國工會組織。由于完全是由工人階級組成了工會會員的主體部分,這就決定了工會組織首先具有階級性。它是工人階級自己的組織,充分代表并維護廣大工人階級的基本利益和合法權益,是其職責所在和價值的體現。
2.群眾性:主要體現為吸納工會會員的廣泛性,如上所述,只要是來自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等單位且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如何,一律可以加入中國工會組織,參加工會組織和工會活動具有充分的自愿性與民主性。
3.政治性:與西方國家工會不同,《中國工會章程》明確規定其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始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理論指導,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政治上與行動上都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思想保持高度陽煤集團一致。
(二)公會的地位
1.政治地位。工會是將執政黨與廣大職工群眾緊密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工會當可以將其路線、方針、政策迅速及時傳達到廣大工人群眾中去;反過來,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也可以通過工會得以反饋,并以之作為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決策依據。工會作為工人階級最廣泛最基層的組織形式,是維護和保障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依法發揮工會的民主參與和社會監督作用,協助人民政府開展工作,以維護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
2.經濟地位。工會是廣大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它可以代表職工與企業進行平等協商、簽訂維權合同,從而協調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和民主權利,從而將企事業單位發展的整體利益與職工個人的具體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互利共贏。
3.法律地位。中國工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按照《工會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和《中國工會章程》,依法行使工會代表權、維護權、參與權、協商談判權、監督權等。
二、 我國煤礦企業工會法律制度不足分析
(一)體系上的不足
我國目前對于工會的身份定位較為模糊,這主要是源于我國目前對社會團體身份定位的模糊,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沒有對“結社權”做出很好的界定和落實,導致各類社會團體及工會的存在和發展名不正言不順。
我國目前在很多法律法規中都有對“結社權”的立法和規定,如《憲法》、《工會法》、《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規,但是這些現有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大多較為籠統和寬泛,只是對工會的社團性質、職責以及權利義務關系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而1998年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內容龐雜、有些規定前后矛盾,造成法律適用困難;工會組織設立的程序復雜、透明性差;可操作性不高等等。
(二)內容上的不足
由于工會的組織制度與其干部人事制度定位不準確,造成我國目前的法律對工會的職能定位相當模糊。從過去到現在,我國工會一直實行的是“雙重領導”,這與我國過去的歷史和時代背景密切相關。這種雙重領導日益凸顯出如下弊端:模糊了工會本身所具有的“維權”職能,使工會僅僅作為上級工會領導的一個附屬機關,嚴重脫離了基層群眾,工會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所在;使工會組織失去了其固有的組織架構和人事培養制度,嚴重阻礙了工會人才的成長。
(三)組織上的不足
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決定了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動搖的,在很多法律法規涉及和規范不到的領域,政策的影響力和制約力遠遠超過了法律法規。政策方面的定位偏差嚴重影響了工會的組織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的發展,使得工會越來越成為政府行政行為的傀儡的附屬。
三、我國工會法律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健全工會法律體系
我國從2009年開始,工會系統已經開始試行工會公職律師制度,以更好地維護員工合法權益,提高工會法律援助的水平。
全總法律工作部副部長郭軍解釋說,試行工會公職律師,可以使工會系統內的法律工作者以與社會律師平等的身份參加司法活動,從而有利于充分發揮工會法律專業人才的作用,提高工會主動維權、依法維權、科學維權的能力和水平。
(二)改進工會組織結構
企業工會的最初出現,是企業生產客觀形勢的需要和勞動者集體需求的產物。在企業工會未產生以前,企業中的每位勞動者要與企業管理者簽訂或形成一個單個的勞動合同。而企業工作本身是社會性的,即使是一個中等規模的企業,企業管理者在組織和分配勞動任務時也不可能孤立地進行,每項工作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相互關聯的。當然,企業工會建立以后,其基本職能逐步演化為多種具體內容,但其核心內容在于代表勞動者開展企業集體談判,簽訂企業集體合同,維護勞動者的勞動權益,這一點從工會出現初期直到現在都是如此。
(三)加強對工會人員的保護
各級工會組織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安全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做好工會勞動保護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深刻領會黨和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對廣大職工生命安全和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國家安全生產工作格局中“群眾監督參與”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朝峰.關于我國工會組織法律地位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3,(9)
[2]孫德強.我國工會制度的困境與出路——關于工會法實施情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2012,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