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珊珊
摘 要:本文通過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定義及其重要性進行概述,以及分析其在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等日常操作中的具體運用,提出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從而使這一原則被會計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和運用,有助于他們做出正確的會計決策。
關鍵詞:實質重于形式;運用;會計核算;注意問題
一、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概述
一直以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各個企業的日常會計事務處理中都具有極其廣泛的運用。它深刻地運用于企業財務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每一個環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的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是比較重要的,一般情況下,它引導企業在處理事務過程中,不能片面的以該事務法律上的規定為根據而進行會計方面的有關計算。企業或單位更應當以其買賣的實質進行會計方面的處理。具體來說,有時候企業有些會計事項的法律形式和其表現的實質不是相互統一的。在這個時候,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就要求相關會計人員以一項買賣所顯示的實質為依據來處理會計事務。
在實務中,若企業日常的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并沒有完全將其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表現出來的話,有時甚至偏離其經濟實質的話,那么它會導致錯誤或有偏差的會計信息被會計使用者利用,從而最終會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不夠真實完整,甚至是使決策完全錯誤。因此在單位平常事務往來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應根據該項事務的經濟上的表現實質為基礎,而非只是根據它們的法律表現形式就片面的進行會計處理和會計核算。
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隨著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逐漸深入與發展,我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國內各種形式的企業開始快速地成立和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國外的許多企業也陸續落地于我國的土地上,各種形式的企業(如上市和非上市企業、國有和非國有企業、個體經營等),和國際國內的各種業務形式也逐漸走向新穎化和復雜化,一些新型的會計業務像:融資租賃、債務重組、對外投資等的出現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復雜性。隨著市場經濟的日漸成熟,也同時要求會計核算的逐漸完善與成熟,所以,面對各種不同的會計方法和原則,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就必須在它們之間進行謹慎的選擇,同時也要求各個企業應根據經濟業務的實質情況來進行判斷和選擇。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作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八大原則之一的“實質重于形式”的重要性也就隨之而理所當然的顯露了出來。
在我們處理日常會計事項時,此事項的會計信息若想要反映其所要反映的交易或事項等,不能僅僅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就進行會計核算和反映,必須根據它們的實質和經濟現實為基礎。如果我國要想在復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取得更大的優勢,更好的融入國際資本市場,就必須將可靠、真實的會計信息提供給國際會計信息使用者,而“實質重于形式”恰恰是保證會計有關資料和信息切實有用的必要基礎之一。
三、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具體運用
1.融資租賃固定資產。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中,租出與租入等經濟業務是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經濟行為。開辦公司需要租入辦公樓、企業生產需要租入機器設備以及企業租出包裝物和固定資產等,這些都是普遍存在于各個企業之間的。而對于這些樓房設備等的長時間租出或租入應當如何核算的問題,也是我們會計核算中一個應當注意和重視的問題。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其關鍵在于我們應當明白:對于融資租入固定資產而言,它的法律形式與它的實質相分離了。與經營租入不一樣的是:即使從法律上來講為進行融資而租入資產的所有權沒有被企業所有,可是因為其租賃條約中指明的租期非常的長,幾乎和該資產的壽命一樣長,并且在租期停止的時候企業有權第一個購買該資產,在租期內租入方有權控制該資產并從中獲取利益,并且該資產所帶來的風險也由租入方承當。其資產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已經轉移給了租入方。因此,從它所表現的經濟本質看來,企業掌握著其以后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因而,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規定,租入資產的一方應該將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看成是企業自己的財產來實施會計處理,而不能因為租入方沒有擁有其所有權就不把它視作自有財產。這是實質重于形式在會計核算上一個較為普遍的使用。
2.售后回購不作為企業的收入。“銷售”是任何一個企業都具有的一種經濟行為,一種最為基礎和最為普遍的經濟行為,它也是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和利潤實現的必要渠道。一般來說,賣方售出商品拿到價款時就應該將該筆價款當作為一筆收入。但與通常現實出售交易不一樣的是售后回購,它是出售的一種特別方式,主要是說交易雙方在買賣貨物或物品的時候,雙方做出口頭或書面約定:賣貨物的一方將于未來某一日將今日所售出的貨物或商品買回。在售后回購會計業務中,賣貨物的一方雖然已經售出貨品,但其決定于日后回購,因而該貨物或物品的實際利益和風險并沒有移交給買方。因此會計人員應當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不確認銷貨方的相關商品的銷售收入,應當將其作為一項融資進行會計處理。
3.各種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資產是指企業在以前的交易或事項中產生的、被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計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從這句話來看,為企業帶來“經濟上的收益”的流入是資產的主要特征之一,假如其沒有給公司帶來經濟上的利益或者帶來的經濟上的利益比它的賬面上的價值低,此時該資產就不可以再確定或不能再按照其賬面的價值進行確定,要不然將不符合資產的概念。這時,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就要求會計人員應當按一定的差額確定和計提各項資產的減值準備,并將以減值調整后的金額來對各項資產進行后續的計量。比如對于存貨而言,由于市場價格等外在和內在因素的變動,可能使得企業現有存貨的成本高于其可變現凈值,二者在數值上存在了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了減值跡象。這個時候,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企業就應該以成本和可變現凈值的差額計提貨物的跌價準備。并在后續計量中以存貨此次的可變現凈值為賬面價值進行會計處理。同樣,對于固定資產、應收賬款、長期股權投資等資產也要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進行減值準備。這也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現實的會計核算中的具體運用。
4.借款費用的處理。費用主要包含算入成本的費用(如有些費用算入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和費用化的費用(如公司的開辦費算入管理費用)。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想要有充足的資本進行運作與周轉,除了股東們的投資之外,另一個主要的來源就是從銀行或金融機構等債權人那里借入款項。對于一般的日常借款而言,其產生的各種費用包括借款利息都是予以費用化,計入財務費用等。然而對于因為建造機器設備等資產而借的款項所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利息,由于這是為了建造該機器設備而特別發生的,所以在機器設備建造過程當中,和該借款相關的各種費用包括借款產生的利息應該予以資本化算入相關資產的成本之中。但是,一旦該設備到了預計可以投入使用的狀態或可以用來出售的狀態時,會計人員就應該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的要求,在此停止對借款的有關費用的資本化處理。這一原則的運用,主要是保證經濟業務依靠它的實質來處理。
四、實質重于形式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1.任何事物都會有利有弊,像一把雙刃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有關會計人員在日常運用中應注意這些問題。
我們都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太過夸大這件事情。同樣的,實質重于形式也就是要求我們這樣。在運用它來處理日常事務時,我們需要注重于它的實質,但不能過分注重實質而完全拋棄其形式。我們應該以客觀、全面、公正的職業判斷能力去看待一項經濟業務,避免個人的主觀臆斷性。從而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更為有效的決策提供可靠的有效的依據。
2.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作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之一,對于規范會計核算行為,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要準確地理解好一項事務的實質,正確地運用好實質重于形式這一要求,我們就必須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強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是促進會計工作者知識水平和專業判斷能力的核心。這就要求會計人員熟練地掌握有關會計實務、經濟法、稅收法規等知識,并將其熟練地運用到實際操作之中去,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形成公正、全面的職業能力。
3.應注意交易或事項的實質是否違反了有關法規,若一項業務雖然它的本質與它在法律上的規定不一樣,按常理應該以它的實質作為會計處理的根據,但如果它的實質違反了有關法律法規,這時我們再強調它的實質顯然就是錯誤的。所以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核算中運用的前提是它的實質是合理并且合法的。
五、結論
隨著我國市場現狀復雜多變的發展,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對于它的探究也越來越深入。本文對于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給出的一些探討,希望可以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參考文獻:
[1]任永平.《基礎會計學》.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03.
[2]財政部.《初級會計實務》.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013-04.
[3]王長榮.淺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