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紅+張俊斌+李昌瑞
摘 要:從高校體教結合的目標及觀念的轉變和羽毛球項目體教結合的形式與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實行靈活多樣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模式,構建多元化的業余訓練培養體系及規范管理,建設高素質的體育師資隊伍,促進校園競賽的開展是解決羽毛球業余訓練"體教結合"的有力保障。通過體教資源的深度融合,建立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一條龍”青少年羽毛球訓練新體系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羽毛球;體教結合
中圖分類號:G808.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0
1前言
“體教結合”是當前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體質、為國家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的一項新舉措,它是整合體育、教育資源,實現體育、教育事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推進體教結合向縱深發展,既是促進體育后備人才的全面成長,也是推動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有力保障。青少年訓練工作是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結合點,它既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也是實施奧運爭光計劃的重點。羽毛球項目有很好的群眾基礎,但是羽毛球項目投入大、運動員的成材周期長,因此我們要借助“體教結合”的契機,建立青少年羽毛球業余訓練的新體系和運行機制,強化管理和措施的落實,為培養更多體育優秀人才作出貢獻。
2高校體教結合的目標及觀念的轉變
1987年原國家教委確立了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學生的政策,從此拓寬了體育人才的培養道路。高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的根本目的,是推動“體教結合”的落實,通過自主培養競技體育人才并帶動高校體育的全面發展。高校的體教結合模式是以“培養既有較高體育運動技能,又有良好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的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為目標,它依托高校優越的體育基礎設施、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極強的科研能力,既可以完成大學體育必修課的傳授工作,又可以為學校乃至國家培養一支優秀的體育隊伍。
由于我國體育體制的原因,運動員在成長過程中過早地失去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設立正是國家為優秀運動員提供高等教育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運動員文化教育荒廢的缺憾。另外,高校可以通過優秀運動員的國內外比賽成績來提高知名度,運動員在大學期間所學到的知識和獲取的文憑也有利于自己退役后謀求一份職業或者提供一份就業保障,這本應是一種“雙贏”的局面。但是很多高校為了快速地提高運動成績和提升學校知名度,開始爭搶退役或現役的省隊、國家隊運動員和世界冠軍、奧運冠軍。因此,運動員被視為了學校揚名立萬的工具,社會民眾對運動員以運動成績換取大學文憑的現象也提出了質疑。在國外,優秀運動員以體育專才的身份招進大學的例子不少,但是學校對運動員的學業要求并沒有降低。而我國的一些現役運動員掛著大學生的頭銜,常年在外訓練和比賽,完成學業幾乎不可能。這種情況下應該保留學籍,等他們退役后再進校完成學業。但是一些高校以所謂的單獨授課方式為運動員“開小灶”,實際上卻是大幅度降低對運動員的考試和學業的要求,使其順利拿到畢業文憑。這種現象既損害了高校學風也背離了國家為優秀運動員提供高等教育的初衷。
其實大學追逐冠軍與體教結合無關。著名的“清華人才培養模式”和“胡凱現象”已不再是個例,而是作為中國體教結合的代表,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體育的新形象,越來越多真正的大學生運動員在不斷的涌現。當下,高校的體教結合工作應該轉變觀念,由過去側重于體育后備人才的輸送和培養,轉變為促進體育特長生、體育后備人才的全面成長,因為高水平的競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比拼的不僅是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較量。大學里的運動員畢竟是學生,然后才是運動員,他們只是通過運動來鍛煉自己,并保持身心健康,他們的最終目標也不是成為職業運動員。
3羽毛球項目體教結合的形式與保障
3.1實行靈活多樣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模式
高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是落實“體教結合”的有效措施。因此,各省市教育廳要積極輔助當地條件成熟的高校創辦高水平運動隊。對已有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管理機制,促進競技訓練和學習質量的雙向提高。針對運動員訓練和學習的實際情況,實行重大比賽停課,賽后補缺,考試前停練,考后補訓等形式或者由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補缺,對于常年在外訓練比賽的現役運動員可保留學籍,以學分制的形式逐步完成學業。要提高訓練質量和效率,縮短訓練時間,摒棄傳統的長時間訓練方式,讓運動員像普通大學生一樣擁有正常的學習時間,以有效解決學訓矛盾的突出問題。完善激勵機制和責任共擔機制,通過以獎促訓、以獎促教、以獎促學,激發廣大教練員和文化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高水平運動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教練員和運動員思想工作教師的責任意識,共同承擔對體育人才的管理和教育任務,切實解決運動員行為習慣差、文化成績低、訓練時間少等瓶頸問題。
3.2構建多樣化的業余訓練培養體系及規范管理
在羽毛球業余訓練中,后備人才匱乏是制約羽毛球項目發展的一個瓶頸。在生源方面,目前,體校的渠道已經很難招生,普遍存在著生源缺、經費少的問題。體育運動學校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學歷相對較低,畢業生出路困難,家長不太愿意送孩子就讀。相反,通過學校的渠道,可以在學生中進行大范圍的選拔和培訓,學生既不影響文化學習,又擴大了優秀運動員的選材面。所以,要明確構建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一條龍”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小學期間的羽毛球業余訓練是“龍尾”,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普及和打基礎階段。省、市級示范中學或者體育特色學校以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是“龍身” ,是開展專項技術訓練,發現輸送體育后備人才的提高階段。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是訓練體系的“龍頭”,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龍身”和“龍尾”,高校要更多地對口招收特色學校、傳統項目學校的羽毛球特長生,以解決特長生的上學問題。同時,也可嘗試通過當地體校與學校合作辦學的模式,在教練員和場地、器材,生源等方面,本著“優勢互補、相互支持、責義共但、成果共用”的原則,以簽訂合作協議的形式共同建立后備人才基地,滿足學生多樣化升學和個性化發展需求。有條件的省市,可以成立一所集體育訓練資源與教育教學資源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特色學校,采用集中訓練、集中學習、集中住宿的管理方式,實現競技訓練和文化教育的統一、有效結合,推動“體教結合”模式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在管理模式方面,由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聯合辦學辦訓,校長、教練、行政后勤保障人員由體育部門委派,文化教育副校長和文化教師由教育部門委派,經費由兩者按照隸屬關系和職責分別撥付。另一方面,通過將羽毛球俱樂部引進校園來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到羽毛球運動中,還可以尋求社會力量的支持與幫扶,設立運動基金,以保障羽毛球隊師生的日常訓練和比賽等開支。endprint
此外,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推進社會辦業余訓練的進程,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農村鄉鎮和個人開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業余訓練,逐步形成業余訓練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或者,由部分省政府,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牽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建設集“訓、教、科、醫”于一體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全國性羽毛球學校。[1]
各地的相關部門首先要明確和制定當地青少年羽毛球項目發展的總體規劃,并結合實際進行布局,落實好政策措施。以建立“一條龍”青少年訓練體系為重點,通過網絡化、智能化管理,建立一體化的體育后備人才庫,對學生信息、教練員信息、運動員每年的測試數據、文化成績和運動員輸送情況等都作好詳細記錄,有效地跟蹤運動員的成長軌跡,為后備人才的科學訓練和培養提供依據。
3.3建設高素質的體育師資隊伍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保證羽毛球項目“體教結合”可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訓練水平的關鍵。大學有高水平運動員,卻少有高水平教練,很多體育特色學校或者開設有體尖班的中學,教練班子大多也是本校的在職體育老師,羽毛球專業水平也不高。因此,在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體育、教育部門要密切合作,共同培養。一是體育部門要舍得把優秀教練派到學校。體育部門要打開大門積極吸納高水平的體育教師到運動隊任教,實行教練員和體育教師的雙向交流,引入競爭機制促進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是“體教結合”的要求,也是今后青少年訓練管理的趨勢。二是要加大投入,加強對體育師資的培訓力度,并努力構建一個教練員培訓體系,以學歷教育為基礎,突出崗位培訓和短期進修制度。三要積極創造條件,解決基層羽毛球教練員、體育教師的實際問題,提高他們長期堅持青少年羽毛球訓練的積極性,比如:對長期從事青少年羽毛球訓練工作和有突出帶隊成績的體育教師及教練員,在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培訓學習、工資晉升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此外,鼓勵教練員多參與科研活動,加大力度對業余訓練的科研攻關。
3.4校園競賽的保障
中國體育的未來在校園。“羽毛球項目的根”要深深地扎在校園里。校園的羽毛球發展要充分發揮競賽的杠桿作用,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建立共同辦賽的平臺,通過競賽的杠桿來調動各級學校辦羽毛球隊的積極性,根據不同年齡和訓練水平設置不同要求和不同類型的比賽,以此來調動校園羽毛球業余訓練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羽毛球項目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校園里的氛圍也很濃,因此鼓勵學生組織羽毛球社團,鼓勵學校之間的比賽交流,讓更多的學生因此得到鍛煉和體驗羽毛球的樂趣。
4 結語
體育回歸教育是未來的趨勢,也是“以人為本”的觀念體現。北京奧運會之后,人們的視線除了關注金牌之外,更多轉向對運動員群體的關注,關注運動員的長遠利益和全面發展。多年來,學校在推動學校體育、吸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養成終身體育意識以及在發現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體教結合之路承載了更多的意義,群眾基礎較好的羽毛球項目更需要多元的發展模式,希望更多的優秀運動員可以從校園里涌現,這才是一個健康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
(廣西2010年新世紀教改工程項目。編號:2010JGZ022)
參考文獻:
[1]羽毛球業余體校大膽開拓推崇“體教結合”[N]. 中國體
育報 , 2003-01-13.
[2]“歐美模式”難復制 中國高校走體教結合之路不簡單
[N].新晚報, 2011-8-26.
[3]體教結合困難重重 專家談體育特長生[N] .重慶晚報,
2009-04-03 .
[4]上海徐匯位育體校謀轉型 全面推進體教結合發展[OL]
搜狐體育2012-12-19.
(廣西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南寧 530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