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徐 敏 1979年生于湖北武漢,2004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工筆花鳥專業,獲碩士學位,畢業后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現為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本人在學習和工作期間,作品多次參加專業賽事并獲獎。目前出版專著1本、發表學術論文和作品十余篇,作品被多方收藏。
1、“大景”花鳥畫的平面性特點
繪畫是有民族性的,中國畫是東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性畫種,集中的體現著平面性的特征。中國畫的藝術體系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關于觀察和認識現實的方法;一個是關于表現和描寫現實的方法。所以,中國畫里表現的平面性特征,必然和中國畫家們的觀察方法有關,中國畫的觀察方法集中體現在:邊走邊看、以情觀景、著眼組織結構和憑借形象記憶這幾個方面。
(1)邊走邊看
中國畫家作畫喜歡在生活中進行觀察,而不只是站在某個固定的視點上,來觀察和描繪固定視圈之內的事物。這種觀察方法根源于人們的生活習慣,邊走邊看是個通俗的說法。物有四面八方,遠近高低,正側里外。中國畫家往往是邊走、邊看、邊想,把對象的各個方面作了觀察之后來進行創作。這種全面的觀察方法,必定使畫家在描繪畫面的時候更加的自由。
“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這樣的觀察方法不僅更全面、更深入,作者與自然的關系也更親密無間,這種觀察方法來源于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和“天人合一”的觀念。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這個道理。
這樣的觀察方法必然帶來的是平面性的特點,與西畫里用明暗和焦點透視表現的深度和立體感不一樣。在花鳥畫的“大景”畫法里,也是以這樣的觀察方法來指導創作的,因為“大景”畫里物象豐富繁雜,要安排得當 ,不能象西畫那樣用明暗的方法來層層推移,必然要求用中國畫獨有的平面化處理方法來安排。
(2)以情觀景
中國畫是以這樣全面的觀察方法來表現對象的,但絕對不是原封不動的把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全面的表現出來。
西畫的傳統著重于寫生,而中國畫的傳統則著重于寫意,寫萬物之生意,也寫作者之意趣。所以,中國畫在觀察過程里明顯的帶有感情因素,就象惲壽平所說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中國畫里的景物在畫家眼里是有情有態,有生命的。從美學觀點上看,畫家在繪畫語言里融合了自己各個方面的學識修養,成為一種詩情畫意。
由于畫家對待客觀事物的態度是有感情的,有傾向性的,因而在觀察時,必然在客觀的基礎上加以主觀的肯定。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這個道理,這句話精辟的表明了中國畫在生活和藝術的轉換關系中的傳統美學思想。經過“遷想妙得”而得出的藝術形象必然更加生動和傳神。“大景”花鳥畫的布局安排也要選擇作者最感興趣,最能打動人的部分入畫,在作者的立意中安排有情態的布局,這樣才能創造出有生意的作品,而不是象西畫那樣畫成靜物風景畫。
(3)著眼組織結構
要“中得心源”,必先“外師造化”,清代著名的花鳥畫家鄒一桂在他的《小山畫譜》里說到:“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花一萼,諦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風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古人向來注重寫生,只有從自然中得來的生意盎然的花草形象,才能給藝術創造提供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國畫是屏棄了西畫強調的明暗光影描寫為主的方式,所以對于物象的結構要求甚為嚴密,結構是物體最本質的特征,只有了解了這個,我們才能自由的描寫物體,安排畫面,創造生動的形象,有情有理的觀察方式才能給畫面以生命力。
在花鳥畫當中,有些人認為,只有“折枝”形式的花鳥畫需要嚴格的寫生結構、安排布局;而“大景”的花鳥畫畫面景物繁多,不必象折枝那樣嚴格的去寫生,只要畫面布局得當就可以了,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理解方式。“大景”花鳥畫雖然景物繁多,為防“謹毛失貌”不適合每一個局部都象“折枝”花鳥畫那樣細密的刻畫細節,但是,這絕對不是說,“大景”花鳥畫只要有個大的面貌就可以了,不需要細節的刻畫,“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表現范圍開闊的山水畫尚且注重組織結構的刻畫,表現近景為主的“大景”花鳥畫更是不能脫離實際物體的結構,來談畫面安排,因此,結構的表現是花鳥畫中不容忽視的重點。
(4)憑借形象記憶
在中國畫家看來,物象的形體、動靜、神情、姿態若不能活現于心中,是不足以言畫的。中國畫強調形象記憶的觀察方法,這樣不會為對象繁雜的、偶然的細節所局限,而能更自如的傳對象之神。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說的:“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明代的顧凝遠也在他的《畫引》中說到:“六法中第一氣韻生動;有氣韻,則有生動矣!氣韻或在境中,亦或在境外;取之于四時寒暑,晴雨晦明,非徒積墨也。”
這兩段文字都清晰的表述了,要“得動植生意”光靠寫生是不夠的,要多看書,多到大自然里去觀察和感受自然,以“意”造“境”。形象記憶的觀察方法,能更好的傳對象之神,因為形象記憶得到的印象是物體最本質、最生動、最有特征的一面,同時還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給畫家提供了更自由的表現空間。
用形象記憶的觀察方法,在“大景”花鳥畫里可以防止過分的描摹細節,既不陷進一味寫生細節的自然主義表現手法里,又不會因為只表現畫面大效果而忽視了畫面中的細節情態,使畫面不耐看,在構圖和技法都很復雜的“大景”花鳥畫里,這樣的觀察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2、中國畫的平面性布局技巧
在這樣民族化的觀察方法之下,“大景”花鳥畫的布局也呈現出獨特的平面性的表現技法特征。
(1)中國畫的遠近法
如前所述,邊走邊看是中國畫觀察方法的一個特色,他在表現技法上,帶來的是獨特的遠近透視方法。
中國畫的遠近法是打破了固定視圈的限制,把在不同視圈內觀察所得的事物巧妙的組織在一幅畫里,畫面似乎有幾條不同的視平線,幾個不同的視點,這一套透視方法更好的表現了畫面平面性的特征。雖然中國畫仍然遵循近大遠小和近詳遠略的原則,但是為了表現平面化的效果,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縮減了透視感覺。這種透視方法必然要求畫面出現與之相適合的平面布置手法。
(2)平面布置
中國畫的平面布置方法是中國畫很重要的一個特點,他和中國畫的遠近法有著很大關系。比如中國畫常見的立軸和長卷構圖形式,前者是近的居下,遠的居上,近不擋遠,愈遠愈高;后者是愈遠愈向左或右發展,這些都是平面的布局的手段。
平面布置不僅和遠近法有關,也著眼于組織結構。遼代的《四季山水圖》中,前山的樹木和后山的樹木,可以畫的一般大,前坡上覓食的鹿群和后坡上的鹿群,可以畫的一般大,近處勾勒的線條和遠處勾勒的線條,可以一般粗,這種主要依靠結構來介紹空間關系的處理手法,也可以造成平面布置的效果。
同時,平面布置的構圖往往是“取近少取遠”或“取遠少取近”,或把近處景物往遠推,或將遠處景物往近拉,使畫面上所取的景物,遠近大小不致相差過甚,畫面中,往往沒有明確的地平線。當然,平面布置不是不要縱深的空間關系,中國畫論提出的“三遠法”就包括縱深關系在內,只是縱深的關系必須服從平面化的效果當中。平面布局在處理巨大空間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在以宏大場景為主的“大景”花鳥畫里,是非常重要的處理方式。“大景”花鳥畫的場面宏大,結構煩瑣,景物繁多,如果不用平面布置的技法去處理,很容易畫成西畫里的靜物畫或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