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
摘 要:繪畫療法是心理治療的一種重要形式,繪畫療法的焦點不是集中于繪畫藝術的審美表現以及繪畫技能上,而是注重過程。從個案治療到小組治療,不同性格學生都可以參加繪畫藝術療法,可取得獨特療效。而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
關鍵詞:繪畫 心理治療 應用
調查表明: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學習緊張等眾多因素,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學生約為15%。這樣的數字不得不令我們去注意、去觀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出現心理上的障礙?①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與父母高期望值之間的矛盾。②兒童學習畏懼及課程壓力與教師教學深入淺出及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之間的矛盾。③兒童個性發展與成人化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因此,對于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各級學校都采取了積極相應的措施,而恰當的美術繪畫治療教育,往往可以讓大多數同學通過美術學習的途徑解決心理的問題。
何為繪畫治療:繪畫治療是結合美術輔導,咨詢與治療的一種心理治療和理療的方法,可以稱為心理按摩。
繪畫治療技術屬于表達性藝術治療,當少年兒童壓力和情緒影響越來越大,各類身心問題層出不窮,通過藝術作品的完成和分享兩部分,改良心理空間的負面情緒等系列心理疾病,修復和重建健康的心理空間。通過個體治療,小組治療,特別適合表達有困難的少兒,并適用于多種心理問題,“極簡畫面處理——涂鴉”、“心理創傷點的尋找——看圖說話”、“心理創傷的修復用——規律解讀”,“重拾信心——畫面重組”等系列治療環節;
一、明確針對不同繪畫內容,自主篩選目標
第一、抓住興趣點激勵每位成員涂鴉。藝術治療首先要克服個別學生“不會畫”,而解決這難題首先用簡單的涂鴉,先是簡單的畫各種點或線,可以隨意畫,學生很容易畫出,也會在最短時間里接受并有興趣,當然缺少不了教師的適當的引導。
第二、抓住疑問點進行“看畫說話”。每個人在畫面上所表達的焦慮、內疚、悲傷、憤怒都不一樣,當學生表現時,教師可以針對性提出了三個問題:重點圍繞①“你有什么感覺”②為什么那樣?③努力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故事,重點談情緒。也可以“明知故問”讓孩子壓抑的感情得到釋放,在交流過程中得到理解后,心理問題慢慢被突破。所有成員為他鼓掌,這是繪畫治療的價值所在。
第三、抓住發散點用規律解讀。在任何的作品中有一條永恒的規律,學生肯畫就是治療的重點,任何作品沒有標準答案,任何作品都不應該得到批評,否則會讓孩子感到退縮甚至再度放棄。教師必須用心傾聽,盡量采用開放式詢問與其多元互動,例如①“為什么這樣的線條” ②“那是什么”③“為什么這樣顏色”如學生拒絕回答,必須尊重他的選擇,不必往下追問,教師必須用心傾聽,分享每位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學生在訴說過程中,不僅拓展了心理治療的廣度,而且學會了結合現實中人性的理性思維和心理規律進行綜合的分析,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培養。讓他們堅信“明天的太陽更加燦爛”。
第四、抓住矛盾點進行畫面重組。有的成員經過治療后,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點和線,甚至能采用一些幾何圖形,此時提問以抓住矛盾點或抓住一個現象畫面重組——畫出笑臉、愛心、紅旗相信這些有意義的圖形,在討論中重拾信心,發揮積極的心理因素。繪畫關鍵并不是單純的畫,而在于挖掘畫背后的心理機制。
二、注意繪畫的難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這就像看病,不同患者用不同程度不同方法對待。
第一、創設情緒單,準確區分治療者的性格取向。在實踐中我們學校為孩子們設計了情緒繪本學習單。
人的性格分成兩類——內向和外向:內向的孩子,屬于不愿讓人看見自己受傷的,治療時如表演戲劇、歌唱,在演唱中不知不覺治療藏在我們心中的悲傷,是屬于潛移默化的治療,在療傷的過程中逐漸整理,通過美術創作讓他們獲得一份自信。
外向的孩子,可以直接把內心的傷痛說出來。創作過程就是治療過程,用創作釋放他們心中的痛和苦,達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因此無論孩子畫什么,哪怕是隨意涂鴉,在創作時的投入與專注使他們忘卻痛苦,邁出治療過程的最重要的一步。“倡導樹的方向由風決定,自己的方向由自己決定”的人生哲理。
第二、抓住性格取向契機,引領小組共同參與。是由學生提問、回答、互評,發展健康心理。
筆者抽出1、2年級8個班有各種心理問題內向型學生,用了3個月時間,得到以下結論:筆者以“外向型”為例,建立檔案袋,記錄成長過程。這時老師帶領外向型孩子做的一個“風景畫”案例,在統一繪畫內容,(山,河流,房子,樹等)每人對畫面組合都不一樣,但是卻是最真的反應。
(1)激發主體意識,探索主體背景。引導時淺層次說出房子與山的關系。有的同學說出:房子在山下壓得透不過氣來,或小樹緊緊靠著房子等。
(2)強化主體意識,改變主體素養。深層次引導學生說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感受,說出屬于自己的故事。在實踐中,我常和學生一起探討、品味作品的情感、繪畫的構思等方面的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改變某種不良性格,如心情長期陰郁、灰暗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有效地改變。
三、優化繪畫治療的優勢的表現,提供探究機會
(1)形成正確心理定式。他們在創作中表達最真實的情緒狀態,并在繪畫作品中展現自己向往的愿望、需求及內心的真實碰撞等。
第一、通過學習將不良的情緒轉變為美好的愿望。對心理干預而言此方法是最快,最易到達的治療效果。
第二、通過互補以及自我激勵的方式。除個別同學外,大部分樂在其中,表現極大的興趣與好奇。
第三、通過激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對年齡小而且理解力較差的患者,使用繪畫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語交談的局限性。
第四、通過體驗式探究學習,可以與其他治療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問題,解決問題,讓療傷者進入角色,可對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發揮積極作用。通過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繪畫,能促進與他人的交流與溝通,特別是對部分“特殊兒童”來說,在繪畫過程中,兒童盡情宣泄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感動于老師從中讀懂了他們細膩豐富的內心世界,讓老師們對班中的特殊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心靈的交流。
每個個體的成長都需要溝通與交流,學生也不例外。但在其成長的道路上,他們與家長、老師進行溝通交流的渴望卻往往被漠視、忽視。《畫信》從一個小小的側面提醒了我們:只要教師“俯”下身子、用心體會,完全可以實現與學生、或引導其進行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
(2)繪畫治療在以下方面都有輔導效果:
第一、畫畫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可以讓人擁有成就感,滿足感。
第二、繪畫中的隨意創作足可以發泄情緒,盡情宣泄喜怒哀樂。
第三、繪畫使創作者的心理,生理,洞察力和領悟力及自我感知力都得到提升,各種能力提升后,潛意識里的品質、能力都得到提升。
第四、繪畫使創作者在內心掙扎中,領悟喚醒自己,拯救自己。
繪畫中還能培養孩子的色彩搭配感、色感、社交力、達成力、自立心、應用展開力、語言表達力、造型力、計劃力、構成力。相對那些沒有進行治療的成員來說,他們擁有一顆更加強大的、能夠感受幸福的心。以上就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所做的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錢初熹 《美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年
[2][美]阿瑟·羅賓斯 《作為治療師的藝術家》[M] 孟沛欣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6年
(寧波市曙光小學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