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靜
摘 要:2014年6月,本人組織骨干教師對“永康市中小學‘非遺傳承與保護系列活動的開展情況”做了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研究,我們回顧和反思了近幾年的實踐,認識不足,理清思路,為真正將民間文化傳承落實到學校美術教育上而努力,為保護和傳承“非遺”而奉獻出應有的力量。
關鍵詞:中小學美術 非遺 傳承 思考
一、策劃
調研目的:1.中小學美術“非遺”保護和傳承系列活動的開展是否能達到實效與可持續性。2.調研過程就是美術教師對“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一個非常好的學習與思考的機會。
調研內容:1.美術教師參與“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狀態。2.學生對“非遺”的了解程度。3.學生對 “非遺”傳承與保護系列活動開展的方式與興趣點。
調研時間:2014年5-6月
調研學校:調研選取了12所學校,其中一所職高、三所普高、兩所初中、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五所小學(農村2所、民辦1所、市直2所)。
調研對象:部分永康市中小學學生與美術教師
調研人員:12位美術教師與1位計算機教師。
調研方式:
1.問卷:先分層抽樣,再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方式。美術教師和部分學生調查問卷作答。教師問卷主要調查“美術教師對待工作的狀態問題”;學生問卷主要以對“非遺”知識了解、有關“非遺”活動開展的形式調查為主,如學生興趣、活動效果等。
2.查閱:各校“非遺”活動開展情況的圖片與資料,如主題、形式 、策劃、效果等。
3.訪談:訪談美術教師和中小學生,與訪談對象進行面對面對話交流活動。
二、回放
1.5月30日下午,地點:永康二中會議室。對參加美術教研活動的所有教師進行了一次“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狀態”訪談式調查。
2.6月5日上午9:00,全體調研組成員在永康教研室小學綜合辦公室(一)召開會議。會議內容:明確調研目的、活動分工、問卷設計等系列調研準備工作。
3.6月9日至13日,問卷調查、查閱資料與師生訪談。
4.6月21日至22日與6月28日至29日(共四天),問卷的數據整理、數據分析、圖表繪制;談話記錄的文字整理;各校開展“非遺”活動的資料與圖片的匯總。
5.7月,調研報告的撰寫。
三、記錄
(一)師生參與狀態
①本市中小學美術教師關于“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參與狀態。調研方式:訪談式(圖表1)。
②6月中旬,根據圖表1,進行分層抽樣并隨機抽樣進行“學生對‘非遺傳承與保護系列知識掌握程度”的調查(圖表2)。
(圖表1)和(圖表2):對于“非遺”傳承與保護,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挑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自己就必須有那份熱情與責任。“普通”美術教師只是完成了單純的教學任務,而“熱愛”與“喜歡”的教師卻能用全身心地投入,通過美術學習引導學生對“非遺”地關注,培養學生傳承與保護的意識,鼓勵與支持學生的共同參與。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它爆發的內驅力是不可估量的。在學校,培養學生“非遺”傳承與保護意識如同美術學習,沒有更多的外在誘因和壓力,美術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來喚起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試想,一位教師對自己的工作不感興趣,他(她)還會用心去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非遺”傳承與保護意識嗎?
(二)中小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圖表3)。
(圖表3)讓筆者感到意外的是:小學生對網絡的關注度與上網關注的內容。原先設想,高中生數量最多,小學生最少。調查結果卻相發。讓人不禁感嘆,這不可阻擋的上網熱潮已經從青少年燒到了兒童。同時,結果也反映出網絡的積極作用:它為學生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豐富資源。如何利用這個巨大的資料庫,如何引導學生對網絡的正確使用,確實是學校、教師、家長應該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三)關于中小學生對“非遺”的認識和保護意識地調查(圖表4)。
(圖表4)數據反映中小學生對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意識并不淡薄。對于任何事,人的意識很重要,有了意識,才有自覺的行為。學生通過學習、熏陶,讓傳承與保護變為其自身一種本能的反映。
(四)關于中小學生對學校舉辦“非遺”的專題活動意向地調查(圖表5)。
(五)關于學生是否能主動參與宣傳保護永康“非遺”活動地調查(圖表6)。
(圖表5、6)中小學美術開展 “非遺”傳承與保護系列活動如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提高活動的有效性,這是作為美術教研員以及美術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喜好是活動成功的一半。本次調研結合以往的活動經驗的分析材料,將為教研室今后組織全市活動以及各中小學校開展活動起到非常好的借鑒作用。
(六)中學生的“非遺”思考
調查形式:訪談;對象:中學生(一中、二中、四中、六中、永康中學)。
Ⅰ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最大問題(圖表7)。
Ⅱ有效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圖表8)。
(七)資料與圖片收集
此次調研,收集了各中小學關于“非遺”社團活動大量的資料與圖片。這是非常好的學習和交流資料。早在2012年,永康市被確定為省非遺保護綜合試點市時,永康職技校、民主小學就被列為省級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和非遺傳承基地,永康中學被列為金華市級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基地的成立,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了校園。基地學校將“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建設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學校工作的總體安排。這樣,有關“非遺”課程的設置、教學人員的配置、場地設備以及經費都得到了相應的保障。作為基地學校的美術教師除了完成日常教學工作,他們都挑起了“大梁”。雖然辛苦,他們卻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在活動中,基地學校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圖片。這些資料就是兄弟學校非常好的學習資料。
四、發現
(一)投桃報李——“非遺”助力中小學美術
作為美術教研員,一直來總是想著借助美術教學去助推“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事實卻“投桃報李”,給了美術教師很多的驚喜。“非遺”助力中小學美術,師生們得到是豐厚的回贈。
1. “非遺”是師生藝術創作得天獨厚的源泉
★方巖廟會
★傳統五金文化
2. “非遺”讓美術教師碩果累累
連續兩屆的“金華市中小學美術教師手工制作比賽”中,由我市選送的美術教師表現都非常出色。其中,2012年,程紅梅《古橋風韻》、李宏亮《五金文化》、朱冰婧《燈籠》獲一等獎;2014年盧慧莉與朱淑湘《縫紉機》、陳楚玄《永康五金走四方》、張露露《小酌怡情》以及施文韜《永祥情風》均得到評委們的一致好評,獲得一等獎……
3. “非遺”讓美術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①美術教師培訓。陶藝制作、五金制作、紙工制作等一系列有關“非遺”手工制作培訓,不僅豐富了美術教師“非遺”知識,提高了傳承與保護的意識,更增長了美術教師的“手上功夫”。
②. 學校美術活動。如永康中學先后開設的永康鼓詞、方巖紙花、陶藝、風箏社團、竹編工藝、香囊、十字繡7個“非遺”社團,人民小學的方巖紙花社團等多樣的活動開展與選擇讓學生興趣盎然。
(二)淵思寂慮——“非遺”熱的冷思考
1.如何根除敷衍塞責現象
此次調研,應付現象還是存在的。目前,學校是否開展‘非遺傳承教學全靠自覺,因它不屬一門學科,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有相應的教學質量監測體系。對于工作狀態一般的美術教師所教學生的抽查結果,完全不了解“非遺”的學生占30.2%。“不喜歡”“沒感覺”的教師所教學生抽查,完全不了解的占63%,甚至更多。雖然對“非遺”傳承與保護不該是美術教師所包攬,而是社會、學校、家長、教師等所有人共同努力的事情。但是作為美術教師,作為教育人,就應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有從“我”做起的意識。
2.如何延續
教育應該是持續性的、系統性的。作為美術教研員與美術教師的無奈:對于學校開展“非遺”傳承與保護教學,中學要比小學難。面對升學壓力,我們時常失守了美術教學陣地,更不用說學校的傳承教學了!
3.傳承的是什么
各類博物館的建立與收藏品的珍藏,這樣的保存只是傳承最起碼的內容;了解“非遺”,從老藝人那學習手工技術僅僅只是守護的一個基礎。對于“非遺”,需要傳承的是什么呢?對于“非遺”傳承教學,目前學校實際在做的還是如何傳承老一輩的手工技術上。對于“非遺”,我們要重視技術的傳承,更應該重視精神的傳承。都說現代社會大人功利,小孩浮躁,那么傳統手工藝人們所呈現出的理念和精神正是可以治療其癥狀的一劑良藥。
(永康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