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深刻變革,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活動已然出現了新的特征、新的規律。特別是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完成,市場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均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已無法滿足市場對新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我國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質量亟需提升。這最終有賴于專業主干課程《國際貿易》的課堂教學改革,而這恰恰是目前國際貿易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就目前大多數高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實踐而言,《國際貿易》的課堂教學形式與手段稍顯單一,且許多教材的內容常常滯后于國際貿易實踐的變化,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專業技能并不能與當今國際貿易實踐相匹配。鑒于此,本文緊扣當今國際貿易實踐的新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探索《國際貿易》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改革思路與舉措。
一、課程設置改革
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已難以較為準確地反映當今國際貿易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特征,亦忽略了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新型業態的發展趨勢。因此,有必要根據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征和新規律,在課程設置中新增《電子商務》、《網絡營銷》、《WTO機制》、《跨國并購》等課程或重要專題,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外貿制單實務》、《通關實訓》等實用類課程的實操訓練,以拓展現有知識體系,重塑課堂教學內容,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二、教學方法改革
1、理論教學項目化
專業概論課程不應是抽象概念、原理、理論的講解,而是在充分認識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以實際的國際貿易的政策、措施和現實問題等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通過實際的案例、項目或任務,讓學生從中體會國際貿易的原理和從業技能、方法的應用。
教學過程的根本在學不在教,最重要的是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而非方法和手段運用的本身。專業概論課程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的開始,學習方法的引導尤為重要,設計和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采用項目教學、實踐體驗等“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求知欲,同時培養其實際的動手能力。教學內容模塊化編排后,可以將每個模塊按照項目的形式展開教學。
2、加強案例教學,增強國際貿易課堂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案例教學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中嘗試角色扮演,參與處理實務,加深對國際貿易知識的理解,提高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把案例貫穿于課程的每一個章節,實施全課堂滲透式案例分析,有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的特點。并將提問貫穿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對問題的思考,積極參與課堂,體現了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模式。
3、實戰型教學手段的運用
運用實戰型教學手段,如業務模擬軟件、實踐仿真系統、實戰角色模擬、業務操作練習與競賽等。此類教學手段適用于應用性、操作性較強的教學環節,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商務談判等環節。
目前,各種國際貿易模擬操作軟件、業務仿真系統,是《國際貿易》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實戰型教學手段。誠然,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此類業務模擬軟件,十分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同時,也應意識到,任何一種業務模擬軟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或局限性。因此,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實戰型教學手段,不能單一地依賴業務模擬軟件,還應探索、使用多元化的實戰型教學手段。例如,在“國際商務談判”、“合同履行”、“國際結算”、“爭端解決”等實踐性較強的教學環節,可大量采用業務流程模擬與角色扮演這一實戰型教學手段。
4、課程考核過程化
忽視課程考核與評價的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會徒勞無功。傳統的期末考試即使增加主觀題目,即使試卷成績不是評分的全部,也容易引導學生關注結果,忽視過程。課程考核是一種導向,考核本身不是目的,改進提高才是學習的目標。因此,專業概論課應導向學生重視過程,培養專業敏感程度、培養對實際問題的綜合分析、解決能力,而非知識的再現。教師應隨時跟蹤、盡量挖掘學生在項目進行中的各種表現,評價并激勵學生持續改進,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培養團隊精神等等,這比分數更有意義。
5、提高實踐教學的含金量,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和崗位的目標性。引導、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增強學生對于職業崗位能力的自信、興趣、自覺。學生的職業能力是通過課程的校內模擬實踐和校外實習實踐來逐漸培養的。
校內模擬實踐,是通過學校的模擬實驗室平臺,按照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實施的。課程采取全真的國際貿易模擬實踐,在ZKTRADE軟件平臺中進行。實踐以交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利用現有的國際貿易軟件創造一個模擬的國際貿易環境,模擬真實的國際貿易談判和磋商的環節,使學生掌握如何利用商務信函建立商業聯系。
校外實習實踐。學生通過校外實習,把所學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真正體驗到實際的外貿業務操作過程和技巧,體會到外貿政策如何在實際業務中運用。使學生在走入社會之前就能親身去體驗社會。
四、結束語
上述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雙重改革,可產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良好效果。例如,動態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助于及時更新課堂教學內容,使之及時準確地反映當今國際貿易實踐的新變化和新發展。又如,復合型、集成式的專業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國際貿易各種實踐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亦有助于角色模擬、仿真操作等實戰型教學手段的有效運用。內容與形式兩個層面改革之間的良好互動,最終將有助于培養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新型國際貿易人才,更好地滿足市場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新需求。這樣的需求導向,應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邏輯起點,也體現了課堂教改實踐的現實意義。尤其值得關注是,課堂教學改革應“以生為本”,目標不僅是課堂教學成效,更是學生自主學習成效。大學教育不應僅僅傳授知識,更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知識的習慣、本領和技能。
作者簡介:詹春龍(1985-),男,河南鄧州人,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