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諸多方面。群眾是和諧社會的不二主力,群眾文化的好壞、深淺、縱深等,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首先應重視群眾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群眾文化;建設;重要意義
一
群眾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科技的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廣大群眾的精神需求明顯增加,因此,群眾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開展豐富多樣且健康有益的公益性藝術培養服務,是文化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實現文化館社會功能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作為國家文化工作的載體,文化館通過各種培訓活動來體現其公益性,并且通過各種培訓活動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作為區公益性群眾文化單位的龍頭,義無反顧的擔任起這項職責,多年來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一直致力于這項工作,根據自身硬件設施情況,充分盤活現有場地、設施,認真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相關項目的免費開放,使之成為文化惠民和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多年來,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以中老年培訓為主,少兒類培訓為輔,通過集中培訓、現場輔導、上門服務等形式,并開辦全區廣場舞、汽車漂移、器樂、舞蹈、美術、書法、詩詞、群眾合唱等方面的培訓,進一步活躍了寶安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質,充分發揮了文化館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作用。
二
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諸多方面。群眾是和諧社會的主力軍,群眾文化的好壞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首先應重視群眾文化的建設。
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助燃劑,必須始終把推進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堅持向多元化、持久化、系列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不斷提升文化活動品位,使其達到全面覆蓋,從而實實在在地惠及百姓。首先,繁榮群眾文化,必須堅持各級行政機構的良性互動,上下結合,通過對群眾文化的不斷投入,不斷增強文化服務大眾的生命力,這樣的群眾文化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由于單位場館局限,我們將采取與各協會、各企業、社會機構等進行多方位的合作,加大社會培訓的規模,聯合區職業能力開發局、區作家協會、區書法家協會、區美術家協會等等,以群眾需求為主要路線,深入群眾路線,針對與公益培訓有迫切需求的社會人員按照培訓項目開設相關培訓項目,真正做到“按需供給”,在原有培訓的基礎上創新網絡培訓需求,增加員工心理疏導、殘疾人藝術輔導、網絡遠程藝術培訓等,增加多元化的培訓種類,擴大公益培訓人員結構和范圍,更好地推動寶安公益培訓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
群眾文化的主體是廣大群眾,廣大群眾也是群眾文化的廣大受眾,指在群眾中進行的以滿足群眾精神需要為主的社會文化。我國群眾文化正處于不斷發展壯大之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的新時期取得了一連串偉大的成就,當然無可避免也存在諸多問題。建設與發展群眾文化,建設好和發展好群眾文化,對于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繁榮,構建和諧家園具有重大的意義,也是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情形下,黨和人民賦予廣大群眾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神圣職責。在文化服務基層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創新觀念和機制,把文化“輸血”與文化“造血”相結合,把群眾文化建設作為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權益,讓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使文化服務在基層煥發出嶄新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群眾文化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提升群眾思想的階梯,我們要積極建設和探索繁榮群眾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方法、新路子,以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為路徑,以開展社區群眾廣場文化為切入點,大力開展群眾性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和人文價值觀。文化活動的根基是每一個群眾,離開了群眾,什么也無從開展。群眾文化以人民群眾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方式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為需求的文化。
文化屬于一個民族的軟實力,需要有長遠眼光去發展去關心、去重視群眾文化的投入與建設。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具有獨特的魅力與力量。要讓群眾文化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還需大力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讓全體群眾共享和諧社會建設的文明成果。
“實現市民文化權利”是深圳的十大觀念之一。如何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是政府文化部門目前要考慮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認為,讓群眾實現基本文化權益,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這其中主要包括深化“文化春雨行動”,增加文化工作者隊伍數量,在群眾需要的地方布設“文化義工”活動點,根據社區居民和勞務工的實際需要,拓展“文化春雨行動”的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
在2014年的“雙年工作中”,作為群文工作者,我們要更加深入地開展群眾路線,深入基層了解群眾需求,將公共文化與群眾需求進行有效對接,大力推進文化活動“菜單式”文化便民服務,由社區、工廠自行確定公益電影放映、公益講座的時間、地點和內容,將群眾喜愛的、切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服務送到群眾身邊。同時力爭開展高雅音樂進工廠活動,讓交響樂從高雅的藝術殿堂走進基層,走進社區,走進一線基層勞務工。創新基層文化服務方式,開展“藝術家進社區進工廠活動”,組織全區藝術工作者深入基層,到社區居民和工人中去交流、創作和表演,將精品展覽送入社區和工業園區,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文化廳編,《廣東省文化論叢》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2]深圳市文化局編,《深圳市群眾文化論文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3]劉波主編,《文化大視野》,中國文聯出版社,第十三卷,2011年8月
作者簡介:潘衛東,男,漢族,大專,館員,現供職于深圳市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