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立
《為了可愛的中國》的背后
□張 立
《為了可愛的中國》在江西衛視和江西五套播出之后,在全國引來如潮好評。
“將帥后人點贊,專家學者認可”“紀錄片創奇跡,收視飄紅并領跑同時段”,江西省內主流報紙將這樣的點評變成了鉛字頭條。與此同時,國內幾十家報紙和網絡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盛贊老紅軍口述歷史文獻片 《為了可愛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成為了江西電視2014年的一個現象。
前前后后究竟發生了什么?下面是一組電視機前看不到的畫面。
畫面一:
南昌市洪城路社區,社區活動室有了一個新的習慣---每晚看《為了可愛的中國》,十天的播出時間,這里始終人頭攢動。63歲的李本守是從頭到尾一直守在電視機前。
“好,真好!真實,打動人。”他甚至每天都要寫下看片日記,他要留給孫子一起去看。68歲的十字街社區居民何同炳看完片子后,對攝制組的工作人員說:“這種片子應該多播幾次,對我們和后代有教育作用,要大力推廣。”
畫面二:
在部隊營房里,《為了可愛的中國》也引起了持續的關注。武警江西省總隊二支隊組織了全體官兵一同觀看了《為了可愛的中國》不少戰士自發寫觀看心得。
《長征女兵》一集中,老紅軍劉英說了這樣一句話:“雖然說我在黨內退了職務,但是我的思想并沒有轉變。”這讓張玉坤班長紅了眼圈。他是一名即將滿服役期的老兵,他說,無論在哪里,他都要繼續為人民服務。
畫面三:
因為朋友圈的推薦,網友“一帆”開始觀看這部紀錄片,看完后,激動不已的她,發了一條這樣的微博:“在這個不斷騰飛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似乎與歷史有了斷層。都說凡事往前看,卻不要忘了回頭看。也許,那一回眸,看見的是令我們感動的堅守與我們最需要的信仰。”
南昌航空大學大一的學生們看完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后,召開了主題討論會,主題是:革命先輩們當年“夢中國”,今天,我們如何追尋“中國夢”。
無論觀眾身份、年齡有多大差異,這部片子總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在這背后,是一個執著而專業的紀錄片制作團隊的付出,是這個團隊自我超越的信心;是近三年時間里,一群電視人遠離浮躁、孜孜不倦的對歷史的責任感。筆者很慶幸能加入這個團隊,見證他們的工作,感受卓越、面對感動,并能參與其中的點滴工作。在這里,筆者用兩個關鍵詞“感動”和“堅守”,從自己的視角,描述《為了可愛的中國》攝制組幕后的工作。
一部紀錄片要打動人心,首先是創作者自己被感動了。
紀錄片中,每一位老紅軍都經歷過時代的大風大浪,直面苦難,他們的忠誠與堅強、擔當與不屈,是這個時代最應該弘揚的基因。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是最幸運的。重新解讀,老紅軍們留下的畫面,這讓我們的心靈受到洗禮。這些英雄生命所散發出的光輝,令人感動滿懷。
筆者印象極為深刻的是,當編輯到“曾志為革命三送親兒,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還捐出了自己全部的工資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段落時,編輯機房里,幾個壯小伙子在那里偷偷地抹眼淚;當編輯到“歐陽毅百折不回,千里找到黨組織”的段落時,后期編輯情不自禁地發了一條微信,“感動,致敬中”。
更受鼓舞的是,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姚亞平一直對攝制工作非常關心。在北京審片會現場,他看望了攝制組成員,高屋建瓴地闡述了紀錄片策劃思想,還對題材的發掘和創新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這也使得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有了質的飛躍。
感動還來自于那些專家學者的鼓勵。2013年12月,《為了可愛的中國》攝制組在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舉行了審片會,那些德高望重的黨史軍史專家們給予了這個團隊最大的鼓勵。當天審片結束后,賀龍元帥之女賀捷生少將在接受攝制組的采訪時說:“江西電視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片子中影像就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留給后代有非常深刻的意義。謝謝你們!”
感動還來自于無私參與其中的民營企業家熊衍貴,他富而不忘本,不計成本,不求回報,他真誠地幫助攝制組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對筆者來說,感動更來自臺領導的關愛。楊玲玲臺長參與攝制組的節目策劃會,讓攝制組成員在攝制過程中受益匪淺;馬玉玲總編輯眼光專業獨到,所提建議字字珠璣,往往經她的點撥后攝制組成員茅塞頓開。在一次一次的反復潤色后,《為了可愛的中國》終于完成了一次不一樣的展示。如果沒有她們的指導,也成就不了今天這個作品的品質。另外,李建國副臺長帶領創作團隊不斷創意,在他的精雕細琢下,節目在一點點地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怎樣完成一部高起點、高標準的紅色紀錄片?這個問題,幾乎每天都在《為了可愛的中國》攝制組成員的腦海中縈繞。這個問題最終變成了攝制組成員的自我加壓,轉化為每一個環節實現的節目操作流程。在選題討論,海量資料整理的時候;在每一個人物剪輯提綱設定的時候;甚至在每一個畫面的選取上,攝制組都在按照這樣的標準去選取。
外界知道的是,這是一部由老紅軍來口述的歷史文獻片。不全知道的是,攝制組背后付出怎樣的艱辛。
以老紅軍為這部紀錄片的敘述主線,要實現這點,難度極大。應該說,國內講述老紅軍的紀錄片并不在少數,其中也有不少精品。但是,那些片子更多是邀請老紅軍的家人、戰友以及其他的歷史研究者來追憶英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可愛的中國》要堅持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條路,讓老紅軍說自己的故事,這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難點。因為,隨著時日久遠,很多老紅軍已經故去,他們的影像資料彌足珍貴。
如何實現呢?總編導邱國榮始終堅持用嚴謹的態度,成全紀錄片的品質。
這是一個高效的團隊,有時為了找到一段關鍵采訪,攝制組都會行程數千里,反復求證。可以說,幾乎每一個畫面的整理,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攝制組萬江麟、張步蓉兩位老師的紅色題材作品,一直都倍受關注。《共和國搖籃》《小平您好》《情系民生》《滄桑正道》,這些作品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在他們身上,筆者看到的是對電視事業的執著。張步蓉老師即使身體抱恙,還是一次次參與到攝制組節目的探討中;萬江麟老師對每一個細節認真的態度,是攝制組不少年輕的攝像編導們學習的標尺。為達到最準確、最能傳神的效果,執行總編導唐濟生和制作團隊對每一幀畫面、每一段音效都達到了苛刻的狀態。
為百位老紅軍建立口述影像資料檔案并完成一部鮮活的集體記憶,攝制組從一開始就感到責任重大。許多老紅軍留下口述歷史的影像資料后不久就去世了,有時候,攝制組必須和時間賽跑。需要追趕的,還有磁帶消失的速度。有些當年錄像帶材質本身的問題,珍貴的影像磁粉正在脫落,影像正在模糊,聲音正在消失,資料的損失可能無法挽回。因此抓緊對這些影像資料的保護、整理,這也是攝制組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經過精心的積累,攝制組存有近百位老紅軍采訪錄音和錄像,有的畫面甚至是老紅軍的家人們都沒有的。當他們看到陌生的影像中出現了已故父輩們身影的時候,對攝制組的肯定和褒獎就成為了攝制組最好的動力。
今年開始,《為了可愛的中國》進入制作的倒計時。從總編導到攝像、后期、包裝,全部主動放棄休息,沒有小長假,沒有周末,每個人都是這樣的,無一例外,有時候連睡眠時間都壓縮了。他們對每一期節目和畫面,進行不厭其煩的修改。這是一群志存高遠,有堅守、有追求的人。
和一些眾聲喧嘩的節目相比較,《為了可愛的中國》攝制組往往遠離了聚光燈,遠離了輕松,但是,所有人都無怨無悔。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要創作出一部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紀錄片。
對筆者而言,在 《為了可愛的中國》攝制組工作是一次重要的收獲。除了向那些時代偶像老紅軍們致敬,筆者也感受了攝制組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追隨江西五套一直向上的力量,更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作者系《為了可愛的中國》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