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
進入2014年,中韓經貿氛圍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三星、LG、現代汽車、大宇等知名韓國品牌,以及因韓劇走紅的服裝、化妝品、食品等韓國產品,多年來風靡中國大江南北。而現在,去韓國投資的中國企業明顯增多,同時韓國手機、家電等產品,在中國本土品牌的強大攻勢下,也略顯頹勢。韓國人對此表現擔憂和焦慮。
一衣帶水,經貿火熱
目前,中國已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最大的投資目的地國。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13年,中韓貿易額為2742.5億美元,同比增長7%。其中,中國向韓國出口911.8億美元,增長4%;自韓國進口1830.7億美元,增長8.5%。2014年上半年,中韓貿易額已達到1623.5億美元,增長4.9%。照此速度,兩國領導人倡導的“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3000億美元目標”輕松就能實現。
據悉,目前中韓雙邊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7%、韓國對外貿易的20%左右。中國需要來自韓國的工業品和終端產品,韓國對來自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間產品也存在巨大的需求。中國主要對韓國出口原材料、農產品、賤金屬、礦產品、紡織原料等產品,韓國主要向中國出口化工產品、半導體、信息通信產品、汽車、機械設備、船舶等產品。
投資方面,多年來韓國企業“走進來”的較多。有人士分析稱,2008年之前,韓國企業進入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主,將中國視為制造中心。之后,投資方向有所轉變,開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轉變。而隨著中國制造品牌力量的增強,現在中國企業也開始投資韓國,但不得不受限于韓國市場較小的現實。
7月初,習近平主席出訪韓國,兩國簽署了環保、能源、醫藥、傳媒等領域的12項重要協議。此次隨團的包括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和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在內的200多家企業,規模空前,顯示出中國企業對韓國市場的興趣濃厚。之后的8月18日,韓國總統樸槿惠就電子交易、游戲、影視等領域與馬云進行了探討。這種頻繁的經貿接觸,都預示著中韓合作空間被進一步打開。
另外,中韓自貿區談判已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在關稅、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技術性貿易壁壘、電子商務等多方面已經有了進展。7月份雙方進行了第十二輪談判,2014年底前能否完成最終的談判,我們拭目以待。
中資加速入韓
8月,韓國公布了服務業振興規劃,將扶持保健醫療、旅游、內容產業、教育、金融、物流和軟件七大新興服務領域的發展。據悉,此規劃生效后,有望吸引超過15萬億韓元以上的投資。而在此之前,韓國頒布了《促進外國人投資方案》,旨在吸引跨國企業在韓國設立總部,使韓國逐漸成為全球投資強國。這些都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提供了契機。
有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后,中國資本加速進入韓國,特別是2014年。2014年上半年,中國在韓國的累計并購金額就達到約40.8億元人民幣,與2013年的約1.45億元人民幣相比,增長了近28倍。2014年以來,中國對韓企并購案例已達到5例,而2013年僅為3例。
實際上,目前已有多家中國企業投資進入韓國,涉及食品、服裝、化妝品、房產、制藥、游戲、新能源等眾多領域。
比較出名的投資案例是騰訊公司。早在2012年,騰訊就以4億多元資金入股韓國手機應用程序提供商Kakao,獲得13.84%的股權,并已獲得可觀的收益。2014年3月,騰訊再斥資約30.9億元人民幣獲得韓國游戲公司CJ Games 29%的股份。
在韓劇的火熱帶動下,中國消費者對韓國食品、服裝、化妝品等產品的信任度非常高。目前中國企業也開始進軍韓國這些領域。
有報道稱,2014年7月份,威海紫光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確定向韓國全羅北道益山食品工業園區投資500萬美元,在益山建設健康食品生產工廠,生產的產品將在中韓兩國銷售。在醫療方面,綠地集團投資1萬億韓元打造的 “濟州健康醫療城”已經建成。
2012年11月,中國服裝企業迪尚集團以132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500萬元)收購韓國女性休閑服裝企業AVISTA,以38.96%的股權份額成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AVISTA是韓國三大服裝上市公司之一,其在產品策劃和產品設計方面實力較強,這恰是迪尚所需要的。
據悉,金躍集團在韓國投資3億元人民幣建設的金山太陽能光伏電站于7月正式啟用。該電站是首例中國企業在韓國投資最大的新能源項目,也是韓國目前第五大太陽能發電站。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80%的技術和電磁組件設備來自中國。除此之外,金躍集團還與韓國企業聯合組建電子產品企業,并投資了韓國LED藍寶石晶體設備技術研發和生產企業。
在中國企業的猛烈攻勢下,韓國的制造業優勢正在漸失。韓國已經迫切感受到這種追趕帶來的威脅,有些韓國媒體甚至用“經濟入侵”這樣的字眼來表達他們的擔憂。
“中國風”猛吹,韓國制造業陷擔憂
或許,韓國企業還不習慣于被中國企業反向并購和投資,因為它們還沉浸在以前并購中國企業的好日子中。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企業的這種轉變,除了資金實力雄厚之外,更多的是技術水平提高和品牌力量的推動。
得益于在電子、汽車、造船、重工業、鋼鐵、石化等領域具有技術優勢,韓國成為對中國“忠實”貿易順差國之一。不過,隨著中國對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以及中國產品技術水平的提高,對韓國進口需求有所下降。這讓韓國人滋生了自身制造業將被中國超越的深深憂慮。
三星在中國手機市場競爭中表現不佳,從側面印證了韓國產品出口中國已陷入低迷。三星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利潤和出貨量都在下滑。聯想、華為、中興、小米等中國手機品牌現在不僅在價格上具有優勢,手機質量也有大幅提升。據悉,2014年上半年小米手機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達到21%,已經接近三星的占有率23%。不僅在國內,在國際市場上三星也面臨來自中國手機品牌的追趕。有報道稱,華為、聯想和小米已占據全球五大手機制造廠商中的三席,穩握中低端手機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韓國長期引以為傲的造船業,也面臨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韓國產業研究院7月底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造船業的船舶訂單量、建造量和未交付訂單量三大指標連續三年排名世界第一,已超過韓國。2013年,中國造船業的訂單量、建造量及未交付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的35%、30.7%和33.5%,而韓國的占有率為訂單量30.8%、建造量29.7%及未交付訂單量27.9%。這讓韓國人深受打擊。
數據顯示,韓國造船企業現代重工2014年第二季度營業虧損多達1.1037萬億韓元(約合68.63億人民幣),而2013年第二季度該公司還盈利2890億韓元。這其中除了其自身壞賬準備金的大量增加之外,中國造船業全球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的提高或許也有“功勞”。
從出口方式看,目前韓國對中國出口中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仍然較高,不少韓國企業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現在看來,這種方式已經不能保證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優勢。
有韓國貿易人士認為,面對來自中國的猛烈競爭,韓國企業應盡快改變經營戰略,對中國的出口重心從零配件、生產資料等領域轉向健康食品、美容、娛樂、軟件等消費品及服務產業。韓國8月份公布了服務業振興規劃,或許正是這種轉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