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南
緊跟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在勞動力市場國際化和高素質技工需求的緊迫形勢下,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積極推動下,教育持續發展和人力資源有效開發逐步成為許多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
在國際教育競爭市場中,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已經達到比較平穩的發達水平,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與此相比,我國的教育服務貿易起步相對較晚,并且出口量不大,大量留學生輸出至發達國家,導致連年逆差。目前,我國每年大量輸出留學生已經批量回國,我國人才投資已經到了收益之時,善加利用充足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我國現階段可實施的有效方案。
中國教育服務貿易現狀
貿易規模
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領域不容忽視,近十年來,我國教育服務貿易進出口狀況有著較大的變化。如表1所示,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后開放教育服務貿易領域,但是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不多,數量增長較為平穩緩慢,進口量保持穩定。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球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增長率突然達到20%以上的高水平并持續至今。同時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來華留學人數增長幅度開始受到牽制,其后幾年期間增長幅度在10%上下浮動。2012年來華留學人數首次突破30萬,來華留學人數增長率較先前有所回落,進口增長幅度有所萎縮,轉為持續逆差狀態。
進口對象
中國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自2004年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每年持續上漲,2013年首次突破40萬人,達到41.26萬人。中國留學生出國的目的國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四個國家,2013年,中國赴美國留學人數23.6萬,占全部出國留學生的比例超過半數,高達57.2%。四個國家每年所收納中國留學生總數超過中國出國留學生總數的75%。中國留學生出國所選目的國明確而且集中,中國教育貿易進口的伙伴國也顯而易見,見表2。
進口層次
iResearch做出的2012年出國留學統計數據報告顯示,雖然中國出國留學生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人數也逐年增多,但是出國留學的學生主要攻讀學歷還是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見圖1。其中55.9%的留學生出國攻讀碩士學位,26%的留學生選擇本科期間出國,因此我國出國留學集中年齡段在18~25歲。
進口學科類別
2012年出國留學生所選擇的進修專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留學生出國學習時,選擇商科的人數最多,占到全部出國留學生總數的36.3%,其次工科的占比也達到了20.3%,同時商科和工科成為全球留學生最為青睞的兩大熱門專業。2012年美國官方發布的統計報告《門戶開放報告》中也顯示,在美國就讀的留學生中,商科、工科是學生主選的兩大專業,見圖2。
留學生回國情況
2004~2013年,我國留學生回國人數成倍增長,2004年回國人數僅有2.47萬人,2013年回國人數已經達到35.35萬人,連年大幅增長,增長率維持在30%~50%,對我國的就業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維持大批海歸回國就業安頓成為我國現階段維持社會穩定的當務之急,見表3。
“海歸”迅猛回國勢態下我國市場平衡分析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邰秋卿和澳門大學陳定定共同發起“針對在美中國留學生回國意愿”的問卷調查。其中接受調查的2200名留學生中愿意回國的留學生占總數的43.73%,不愿回國的占總數的34.22%,另有20%左右仍然無法確定結果,調查結果再一次印證了中國海外留學人才正在大量流失的趨勢,其中有87%的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時間不超過6年,77.34%的留學生仍為單身。
在分類統計中,根據性別統計,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回國發展,特別是有志創業的男性,可能更看好國內的市場和機會;根據在美生活時間統計,在美國生活時間較短者更愿意回國,適應了美國社會的留學生,回國發展的機會成本越低;根據留學生取得學位統計,攻讀碩士學位的留學生更愿意回國發展,赴美攻讀碩士學位的留學生大多在國內完成本科學業,在美生活時間較短,并沒有完全適應美國社會的生活節奏,因此增加了回國的意愿,攻讀其他學位的留學生留美時間較長,因此回國意愿淡薄;根據學科統計,學習商科的留學生更愿意回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在美國謀得一個滿意的職位遠比回國發展困難許多;根據家庭經濟情況統計,家庭平均收入越高的留學生回國意愿越強烈,家庭收入能夠基本映像出留學生家庭背景,在國內擁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資源,資源豐富更有利于留學生回國發展;最后通過價值觀出發,更能認同中國社會價值觀的留學生更愿意回國。
海歸主要就業行業中金融業仍高居榜首,其他比較熱門的行業包括IT/互聯網、電子信息業文化藝術行業、教育行業、商業咨詢業等。在企業性質方面:71.2%的海歸就職于私企,就職于外企的海歸僅有11.3%,還有8%就職于事業單位、大學和科研機構。除了直接就業外,自主創業領域集中在IT、互聯網領域以及醫藥領域。
根據《2013年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海外工作經驗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回國就業收入的高低,海外工作經驗時間越長,回國高薪工作機會越多,用人公司更愿意提供較高薪酬福利待遇和升職機會。報告中顯示,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經驗者回國后年薪待遇平均26.71萬元,比具有5年以下海外工作經驗者的16.5萬元平均高出10萬元左右,其中美國海歸的起薪普遍較高。其中帶來薪酬差距現象的根本原因來自工作年限帶來的工作能力和語言能力的不同,具有海外工作經驗的海歸,在工作中不僅國際溝通能力不斷提升,工作的執行力、規劃性也隨之增強,能夠為企業創在更大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衡量標準。
另外,經濟繁榮、就業機會豐富、薪酬較高的北上廣深依然是海歸爭相就業的主要城市。雖然一半以上的海歸認為就業壓力過大,對工作的滿意度卻依舊比非海歸高,調查結果表明經濟繁榮程度對人才的吸引力遠遠超過競爭帶來的壓力。在經歷海外生活和學習之后,海歸對于個人和生活的價值觀與非海歸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海歸更愿意將自己的消費投入到個人教育提升以及家庭感情增進等方面。
創建完善的海歸創業體系
一線城市加強創業市場規范題
在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人才聚集,就業競爭的壓力隨著時間推移日趨加大,大批短時間留洋歸國的海歸具有的競爭優勢逐漸平淡化,尤其是巨大的商科海歸隊伍在經濟領域逐漸飽和的全國經濟中心角逐,爭奪一個滿意的職位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國創業,這不僅能夠平衡國內市場,也能夠緩解就業市場壓力。
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后,為以自貿區為中心的貿易合作伙伴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開放投資,促進商品、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吸引了大批外來企業和本土企業的進駐,同時也急需大量具有海歸背景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大量企業自貿區內業務需要更多的金融精算人才,跨境電子商務、IT、國際貿易、法律等行業人才需求也是極度旺盛,為海歸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同時上海也在2013年底成立了留學生創業聯盟,上海自貿區也為海歸留學生創業提供創業條件和環境等,為支持新力量在上海自由貿易區開啟寬松的政策環境。
二三線城市創造優越就業條件
海歸選擇回國工作,最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夠尋得適合自己的企業和職位及日后的職業發展規劃,發揮自身價值,而我國留學生選擇出國目的國多為發達國家,因此,在當地此專業或已達到飽和而導致不能充分學以致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對于海外經歷不足的新海歸而言亦是如此,競爭力不強,專業和語言能力不達標等因素導致大量海歸流向二三線發展中城市的趨勢日趨明顯。因此,人才需求旺盛的二三線城市就業規劃安排直接決定著大量高新技術人才的去留。
加大高新技術人才繼續培養投入
擁有海外學習和先進實踐經驗的海歸在回國初期持有明顯的就業競爭優勢,但是這種優勢隨著高新技術不斷進步,經濟大環境不斷前進的情勢下會逐漸平淡化,保持海歸特有的先進性、創新性、規劃性是維持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海歸回國工作必須適應國內工作環境、熟悉國內行業現狀、了解國內市場需求,并不斷與國外先進思維和技術融會貫通才更有利于發揮人才作用。因此,為海歸提供繼續培訓教育資源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本文為上海市一流學科資助項目(S1205YLXK)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項目(12YS103)階段性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