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芽+何賽琴
近年來, 隨著醫學的發展, 內窺鏡技術在臨床診斷治療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但內窺鏡清洗消毒不當所引起的交叉感染也是一個新的不容忽視的問題[1-3]。內窺鏡是一種與人體自然腔道及黏膜直接接觸的儀器, 不能耐高溫、高壓, 只能采用低溫消毒或某些化學消毒劑浸泡消毒。但由于內窺鏡價格昂貴, 購買量少, 使用率高, 清洗消毒時間不足一直是個問題。已引起醫學界和患者的高度重視。清洗不徹底是消毒滅菌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臨床使用中應采取有效的清洗措施, 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嚴格做好內窺鏡的清洗工作至關重要[4]。床側預處理對清洗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為研究如何做好預處理工作,降低生物負荷, 我們在工作中不斷進行實驗,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材料有美國魯沃夫公司提供內鏡專用多酶清洗劑,美國魯沃夫ATP污染檢測系統,魯沃夫內鏡ATP檢測采樣專用試棒,病人使用后的胃鏡60條。
1.2方法
將60條病人使用后的胃鏡編號后按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兩組,每組30條。甲組為內鏡多酶做預處理組,乙組為純化水做預處理組。按照2004版《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要求,使用后立即用含酶濕紗布擦去外表面污物,使用內鏡ATP檢測采樣專用試棒在各組預處理前對活檢孔道進行采樣,用ATP檢測相對光單位值,并反復送氣與送(酶)水至少10秒鐘,再用同法檢測各組活檢孔道預處理后的相對光單位值,并記錄每次測得的ATP(RLU)數值。
1.3統計方法
內鏡專用多酶組和純化水組的兩組間的RLU 值的平均值通過t 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預處理前
純化水組的RLU 的平均值為6478.73,而內鏡多酶組的RLU 平均值為6712.70,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兩組預處理后
兩組活檢孔道按照上述方法要求分別采用多酶和純化水進行預處理,純化水組的RLU 的均值與內鏡多酶組的RLU 平均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內鏡專用多酶組對胃鏡床側預處理的效果明顯優于純化水組。
表1 兩組預處理前后結果比較(x±s)
組別 樣本數 均數 標準誤 均數 標準誤
A組 30 6478.73 998.12 1815.90 221.23
B組 30 6712.70 1011.33 1500.12 196.33
t值 0.902 5.848
P值 >0.10 <0.01
4討論
隨著消化內鏡檢查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內鏡技術已經給消化道疾病診治提供了積極的作用。然而,近年來醫院感染在不斷變化,耐藥細菌菌株增多,變異菌種增加,消毒難度加大,使得內鏡的清洗消毒如何規范化操作這個問題越來越成為研究的熱點。但是,消化內鏡清洗消毒研究中,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內鏡
的清洗劑、消毒劑的應用效果、濃度時間,而對前期清洗工作的研究頗少[5-6]。實際上,內鏡清洗是內鏡消毒成敗的關鍵,如果清洗不充分,有機物去除不徹底,易導致內鏡生物膜形成,使得整個內鏡清洗消毒流程趨于失敗?;顧z孔道是內鏡清洗消毒工作的重點部位之一,操作過程中消化道粘液、組織碎片都會在此孔道殘留,如何做好活檢孔道的徹底去污,床側預處理的工作不可忽略,要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內鏡進行初步的預處理工作,提高后續清洗質量。目前國內大多數醫院仍傳不重視床側預處理以及選擇不合適的預處理溶液,導致清洗質量下降,而且良好的床側預處理可以明顯降低微生物的污染,調高清洗質量,避免交叉感染。
本實驗采用采用內鏡專用多酶清洗劑作為床側預處理,該溶液能迅速分解管腔中難以清洗的有機物(如血液、黏液、組織蛋白等)。我們的研究實驗結果證實:內鏡專用多酶清洗劑對內鏡的床側預處理優于使用純化水作為預處理。ATP 生物熒光測定法目前在國內外已應用于作為評價醫療器械清洗質量的檢測方法,用于內鏡污染物檢測也比較理想[7-8]。實驗結果:ATP 生物熒光測定法檢測胃鏡檢查污染后采用不同溶液進行預處理,對評價去污效果具有可行的臨床實驗意義。
4參考文獻
[1] Bronowicki J P, Venard V, Botte C, et al. Patient-to-patient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during colonoscopy[J]. N Engl J Med,1997,337(4):237-240.
[2] Struelens M J, Rost F, Deplano A,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emia after biliary endoscopy: an outbreak investigation using DNA macrorestriction analysis[J]. Am J Med,1993,95(5):489-498.
[3] Schembre D B.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J]. 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2000,10(2):215-232.
[4] Banerjee S, Shen B, Nelson D B,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during GI endoscopy[J]. Gastrointest Endosc,2008,67(6):781-790.
[5] Nurnberg M, Schulz H J, Ruden H, et al. Do conventional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techniques avoid the risk of endoscopic Helicobacter pylori transmission?[J]. Endoscopy,2003,35(4):295-299.
[6] 奚桂林,鄭有山. 國內消化內鏡清洗消毒的現狀[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01).
[7] Hansen D, Benner D, Hilgenhoner M, et al. ATP measurement as method to monitor the quality of reprocessing flexible endoscopes[J]. Ger Med Sci,2004,2:c4.
[8] 陸燁,陸龍喜,胡國慶,等. 內鏡管腔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及其清洗效果的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