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慶
[關鍵詞]備課思路,教學主線,因學定教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7-0014-06
2013年10月18日
午休中,組長來電:“小楊呀,有件事情你得幫個忙呀!”“后面做節市級公開課吧,文藝復興。”我心想:不就是有人來聽課嘛。于是,很配合地答應了。
2013年10月19—20日
翻看初三的歷史課本、教參、課標、文藝復興的相關資料,上網搜索優秀教案和公開課實例。看的資料越多,就越覺得材料的取舍、順序的安排是個問題。我沒有教過初三,對初三的學生不熟悉,對初中歷史文藝復興應該講到什么程度掌握不好。尤其是看了初三的課本,覺得內容說深不深,說淺不淺。怎么讓初三的學生在這節課聽得有興趣,又能有進一步的理性分析,是我這個周末給自己提的問題。
2013年10月23日
歷史學科集體教研,教初三的張老師給我帶來有關文藝復興的書。跟我介紹了初三學生大概的情況。然后,我給大家說課:
我設計了四個導人的思路:一個是“東羅馬的滅亡”(這個導入是想從匈奴東遷的后續影響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不是孤立發生的,希望借此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去考慮分析事情);一個是“意大利是個有趣的民族”(南開學生知識面廣,尤其是男生,他們對戰爭史極為偏愛,可能會通過意大利在一戰、二戰的表現,覺得意大利不是個會打仗的民族,但是,這節課講的是意大利最擅長的——文藝領域。想用對比調動學生的興趣);一個是“中國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想用舊有知識進行類比);一個是“回憶中世紀的狀況”(調動學生對舊有知識的回憶,以最短時間進入正題,算是開門見山吧)。
接著按部就班地分析背景、成就、影響。
大家聽過之后,提出了如下問題:
1.感覺散。主線是什么?(這個問題,我不太明白,就問組長,組長解釋是,這節課你想以什么線索串起主要問題)
2.課標完成了嗎?
3.前三種導入都太發散了,離本課中心太遠。容易致使導入時間過長,需要好好確定導入方式。
4.文藝復興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自主精神的革命,這可以概括為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核心,關愛人、尊重人、贊美人,認識人并提升人,因此需要把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思想講明白,注意和中世紀的狀況進行對比。
5.學生活動怎么有效的實現?
我帶著大家的這些提問和建議,度過了剩下的工作時間。下班,回到家,靜下心來,把這些問題一一書寫下來,逐一梳理:
1.通過這節課,我想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文藝復興。社會階層的變化與更替,無不與社會財富的增加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傳統的權威觀念被動搖,個人的自我意志在被動搖的權威面前越來越強烈地表現出來。相應的,在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社會交往方式形成的過程中,人們在有意識地進行了解和認識,而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是從對自我的了解和認識開始的。時代變革,思想先行。
另外,我還希望學生在欣賞這些文藝成就時,有自己獨立的看法,不盲從。
2.課標要求知道《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等,初步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看完課標,我初步感覺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是難點,想完成這個目標,需要學生意識到中世紀對人的思想的束縛、人性的壓抑,然后再去了解文藝復興的那些成就,從感性到理性的分析,得到這個結論——文藝復興解放了人的思想。
3.導入內容和方式的確定,需了解學情,我并不熟悉我做課的班級且只有兩次試講的時間,根據實際情況,我選擇了相對穩妥且距離這節課內容中心更近的導入,決定用4張中世紀的圖片作為導入:第一、二張是中世紀人民生活的一個場景,第三張是教皇為皇帝加冕的圖片,第四張是騎士的油畫,希望借此引導學生回憶中世紀的時代特征。
4.通過回憶舊有知識來歸納總結中世紀的生活狀況出現如下關鍵詞:禁欲苦行,來世幸福,壓抑人性,愚昧盲從等。
5.學生活動通過問題,思考、交流來實現。
2013年10月24日
簡單地制作了一個課件。用中世紀的圖片做導入,然后出材料:
材料一:中世紀時期意大利的地圖(引導學生觀察意大利的位置)
材料二:呈現威尼斯商業繁榮的鏡像。
材料三: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傳統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以此介紹意大利的文化傳承。
讓學生討論意大利首先發生文藝復興的原因。再給一段文藝復興的視頻,讓學生歸納總結這段視頻的重點人物和代表作。然后給出美術作品,讓學生歸納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區別,從而分析藝術家的思想內涵,進一步得出因為時代的變化,在這些作品中體現了這個時期的新興的最有力量、最有反抗意愿的人群的聲音。
2013年10月25日
周五,我邀請了我們學科的老師們和一位英語特級老師來聽我的課。課后英語老師覺得內容邏輯是沒問題的,她表示能聽懂,但是幻燈片可以再突出一些效果。另外就是提問要更有針對性,問題要明確。因為時間原因,我們學科沒有再進行討論,把給我提出的一些問題,寫在一張紙上,如上課語言要更嚴謹、學生活動要更活躍等。組長認為這節課缺乏深度。我把大家的意見整合了一下,決定利用下周帶學生去學農的一周時間,解決這些問題。
2013年10月26—27日
周末,看了有關文藝復興的書和有關思想史的書,試圖在初三的學生的興趣和深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2013年10月28日—11月1日
學農。繼續看書,修改幻燈片。努力方向是興趣和深度的結合、平衡。
2013年11月1日,下午
學農結束。回到學校,市教研員戴老師和我們學科組長萬老師,特意又抽時間來聽我說課。我心里還頗為滿意這周關于“深度”的思考,自信地開始了說課:
通過對文藝復興概念的原始理解的追問,來引領學生思考文藝復興的主體——新興社會階層(包括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等),為什么要反對教會的愚昧說教,為什么通過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進行?通過欣賞分析文藝作品、科學領域的成就,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成就是作者思想的體現,這些思想如何降低神權。提高神人權的……
戴老師聽完,提了很多有意義的問題,比如你怎么看待課本內容的?怎么看待新課標的?為什么要用這個順序去講課?有錢的人群就是那個時代最有力量的嗎?等等。但是,戴老師并沒有對我的講課內容過多的干涉,他說,教無定法。只要學生能接受就是合適的。
2013年11月2—3日
第一次試講后,同事們給我提的意見中有一條是,這節課不像作課,就是一節常規課。當時,我沒有聽進去這樣的建議,我認為作課也應該是一節常規課,是更加優質的常規課。所以,我并沒有在形式方面想太多。考慮的比較多的是學生因素,因為我們學校的六年一貫制的學生,學習興趣相對側重理科,對于歷史知識的積累和興趣有限,但是很聰明,我就想怎么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更好地把他們的潛力激發出來。可是,時間只有兩天,周一再試講一次,周三就要正式上課了,有些著急了。我就勸自己,沒事沒事,按部就班,只要把平時狀態展示出來就好。于是,靜下心,再一次寫下來這些,把這節課構思為一節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課:
1.什么是文藝復興?(課本p.58最后一段,鍛煉學生的看書,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為什么在意大利最先出現了文藝復興?(閱讀材料,考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但其對思想的壟斷,以及大力宣揚禁欲主義,明顯與蓬勃興起的商業精神相悖。資產階級如果想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就要把發展中的障礙沖破,而這最大的障礙就是教會。以ppt展示意大利經濟發展的情況和意大利的地圖,引導學生思考:其一,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于意大利(物質基礎);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政治、經濟利益的需求,在思想意識領域反對教會的封建專制統治。隨著資本主義在西歐的發展,文藝復興擴展到西歐其他各國。其二,意大利是古代羅馬文化的中心地帶,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遺跡,容易使當地的人們回憶起古代的輝煌。其三,拜占庭的滅亡,很多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學者來到意大利)
3.在文藝復興的這些成就中,怎么表達人文主義思想的?(分析個性,然后歸納共性。展示賞析文學、美術、科學成果,以此說明文藝復興時期的創作大都圍繞著人這個主題。這包括了人的感官,人的信仰,人的欲望,以及人的世界觀。這時期的作品都要求打破神權,打破禁欲主義,打破對人精神甚至是肉體的封鎖)
4.文藝復興對人思想解放的意義?(引導學生意識到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人們意識到了作為個體的“我”,這正是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相吻合的,是資產階級所欣賞的一種價值觀。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另外,打破教會的權威,反對封建專制,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一些思想上的障礙。是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從感性到理性,深化人文主義精神)
2013年11月4日
進行第二次試講,我臨時起意,想讓學生試著對文藝復興的概念提出一些問題。我本來以為學生應該能夠快速提出,如為什么是新興資產階級?為什么用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為什么要反對教會?但事實太殘酷了,我用了大概20多分鐘,才進行完這個環節,直接導致這節課根本沒講完,只講到文藝復興的成就,下課鈴就響了。我都沒敢看來聽課的三位老師,覺得太不好意思了。這是最后一節課,為了再給我提些建議,三位老師都推遲了下班。大家的臉色都不太好,我也知道這樣的效果是糟糕的。三位老師一致認為這節課太別扭了,調子很壓抑,直接給定義、分析定義,似乎不太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學生從一開始就不興奮,所以,整節課都看著特別沉重。
我上完這節課,那種從未有過的沮喪,深深地把我淹沒了。這個周一的晚上,過得太艱難了。意味著我需要重新打破固有思路,重新安排導人,使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但是,周三就要正式講課了。我當時就在情緒上的著急,理智上的冷靜之間徘徊,感覺特別糟糕,開始懷疑自己的教學水平,甚至于自我開脫。發完牢騷,冷靜下來,我承認,自己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的,告訴自己,不要抱怨,要務實,要根據試講的情況去想改變的辦法。我想從導人開始改吧。
于是,我去找更好的導入方式,能夠調動學生情緒的視頻。我選擇了《預見方能遇見》這個短片,這個短片無論從音效還是畫面效果、內容都是非常抓眼球的,能夠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適合報告廳這樣的作課環境。這個短片的內容是分段落呈現的,從不同的領域闡述人類的夢想實現的過程。從瑪雅人筆畫下人類最早的飛行夢想、漢畫像石上面的嫦娥奔月,到以阿姆斯特朗為首的三名成員代表人類訪問了月球;從馬丁·路德·金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到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統奧巴馬;從李安、喬布斯的從業曲折到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的過程,體驗“別人不相信不重要,自己相信才重要;你想在哪里,未來就在哪里”。
第一次看完這個視頻,就隱隱地感覺到和文藝復興中的一些感受是相似的,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正是人類思想被教會束縛緊迫之時,當條件成熟之后,人們就開始要打破這樣的束縛,去真正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在這個實現思想解放、沖破權威的過程中,很多有夢想的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比如布魯諾。夢想會催人前進,也許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中,會遇到無數的挫折,但沒關系,繼續勇敢的追求,夢想終會變成現實。
如果把《文藝復興》這節課的基調定為實現夢想的一個故事,和短片的思路完全契合,先是勇于去夢想,然后有了實現夢想的條件,再有勇氣去把夢想變為現實!嗯,對,就用這個思路去串講文藝復興。抬頭看看表,已經快2點了,晚就晚吧,把教學設計做出來!這樣才能安心的睡覺。
2013年11月5日
半夜3點。終于設計出來了。有以下幾點改變:第一個就是整節課的風格確定為一個主題——夢想與勇氣。第二個,導人變了,采用《預見方能遇見》視頻。第三個,過程增加一個提前預習的環節,決定給學生發有關文藝復興文學、美術領域的材料,因為經過試講,確實覺得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不夠廣闊,給一些材料,對于課上的討論有實效,避免出現因為知識匱乏而言之無物。第四個,內容的安排,按照視頻的邏輯順序:文藝復興(夢想:14世紀意大利新興資產階級的夢想)——文藝復興之路(實現夢想的過程)——意大利最先進行文藝復興的原因(勇氣的來源,夢想的方向)——文藝復興是復古還是創新?(夢想的起點還是終點)——思想的階級性(夢想的終點)——文藝復興的影響(夢想成真推動社會進步)。通過問題的設計來帶動思維的活躍。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讓學生收集有關文藝復興成就的資料,盡可能多地了解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美術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和他們的成就。為新課的開展做好鋪墊。
導入:(4分鐘)《預見方能遇見》視頻
師:看完這段視頻,同學們感受到了什么?
生:……
師:我最大的感受是兩個詞——(屏幕顯示)“夢想”和“勇氣”。人類社會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這兩個詞。現在的中國,有中國夢。讓我們一起回到14世紀的歐洲,看看這個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夢想是什么?他們希望沖破神學的桎梏,鼓勵人們發揚個性,重新拾起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期盼和憧憬。他們夢想成真的過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屏幕顯示課題)“文藝復興”。
師:在意大利,這些追求夢想者的勇氣來源是什么呢?而夢想又來自于對什么的憧憬呢?(讓學生觀察多媒體展示的意大利的地圖.并結合教材P56第一段的內容,思考提出的問題)
生:從經濟、階級、文化方面總結
師補充解釋: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城市的強大是其成為文藝復興發祥地的重要原因,發達的毛織工業、金融業,使得每年積累相當可觀的財富,這正是新興資產階級發起早期文藝復興運動的物質基礎。意大利商業貿易因此蓬勃發展,由此而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新興資產階級,他們不滿教會的思想壟斷,要打破束縛。但是,用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來說,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中世紀,教會的力量太大了。
師:在中世紀,教會擁有哪些權力?
生:在中世紀,基督教會不僅擁有大量地產,而且對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師肯定學生回答并補充:基督教會在意識形態占支配地位,壟斷西歐的文化,將思想領域都歸入神學的范疇。在中世紀的歐洲,90%甚至95%以上的人都是文盲。教士說什么,他們就信什么,圣經和教會教條被視為真理的準則。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曾經說,“不學無術是信仰虔誠之母”。除了對思想的壟斷,教會還宣揚禁欲主義,號召人們放棄現實的物質生活享受,放棄一切欲念,接受現實中的痛苦,以求來世的幸福。而這樣的思想,與蓬勃興起的商業精神明顯相悖,財富迅速增加的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擴大生產、提高生活水平,自然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
(屏幕顯示):人文主義內容:以人為中心,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
追問:強調人文主義,為什么以古希臘為師?
說明:這不是本課探究的主要問題,但需要明確,也需為下面的問題鋪設思考的階梯。直接的目的一者是明晰歷史事件的縱向線索,也使以希臘為師不那么突兀;二者使學生對由于橫向運動而造成的一定范圍內的歷史事變產生認識。我摘編了如下史料:
拜占廷帝國自14世紀開始步入社會全面解體的最后階段,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逐漸瓦解,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帝國內部積貧積弱。同一時期,意大利卻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迫于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強大攻勢,拜占廷學者陸續向西方遷徙,由于拜占廷與意大利長期保持的經貿和文化交往以及地理上的臨近,他們首選意大利作為其僑居地。拜占廷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光輝的形象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失了;意大利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藝術繁榮,這種繁榮好像是古典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達到。拜占廷流亡學者大多聚集在威尼斯、佛羅倫薩和羅馬,這三個城市也因而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希臘文化研究中心。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這兩個文藝復興的思想都可以在希臘神話中找到起源。可以說,古希臘的思想為中世紀提供了思想解放的依據。
師:于是,意大利人文主義者鼓起了實現夢想的勇氣,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宣揚人文主義思想。
師:我們知道,在當時,出現了文學三杰和美術三杰。在你了解的內容中,你最喜歡哪個故事?你認為哪些內容反映了這些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請同學們在作品中,感受人文主義者思想。(賞析作品過程略)
師:我自己覺得一本書的好壞,不僅在于他有多深刻,還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時代的問題和需要。莎士比亞的書就是這樣的。寫的東西是人性,既有善良、勇敢這樣的美德也有自私、貪婪、邪惡這樣的缺點,這才是真正的人性。而不是中世紀那種壓抑人性,人僅僅是神的附屬。
另外西班牙塞萬提斯寫的唐吉坷德也非常好看,中譯本是楊絳先生的,同時我還向你們推薦她的《我們仨》。這個人太能詮釋人文主義精神了。
師:除了文化、藝術領域,這個夢在科學領域繼續實現。
屏幕顯示表格:科學領域的成就
師:在中世紀,如果出現和教會觀點不一樣的人,會被稱為什么?會有什么后果?
生:中世紀對那些宣揚和教會觀點不一致的人稱為“異端”,并且還設有“宗教裁判所”,對異端施以不同程度的懲罰。
師:是呀,所以,我們才說這些人的勇氣可嘉,為了追求真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依然執著向前,帶領著人們去探索人類所生活的世界。師:通過以上的學習,讓我們一起思考課本的一道題,文藝復興是復古還是創新?
生:分組討論,回答。
(屏幕顯示):“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實質)”
師:他們僅僅是通過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為名,開創屬于資產階級的新文化、新思想。從而為自身階級力量的壯大掃除思想方面的障礙。建立更加文明的制度。這才是他們夢想的終點。
師:下面請大家相互之間稍稍議一議后,對文藝復興作一個結論性的定義。
(屏幕顯示):文藝復興的定義
生:……
師:提示,時間?14世紀到16世紀。主語,新興資產階級。做什么?發起一場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反對什么?教會。方式?通過弘揚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師: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一個夢想成真的過程,文藝復興,喚醒了人們重新以人的眼光定位自己、探索世界。它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面為新時代的到來開辟了道路。文藝復興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請同學們思考,文藝復興有哪些影響?
生:……
師:言之有理的,給予肯定。值得商榷的,再分析探討。
歷史給今天的人以啟迪。文藝復興已經遠去,對于今天的我們,她究竟還存在哪些價值?請大家回去思考,下節課我們再來一起分享思考的成果。
2013年11月6日
正式講課。講完了,真的好開心,覺得還是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節課講完之后,再去反思,我有這樣的一些感受:這節課突出了教師主導地位,實現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著重了課堂的整體設計——4個片段:“勇氣、夢想”(導入和解讀標題)、“勇氣的來源和夢想的方向”(文藝復興在意大利發生的原因以及理解為什么用弘揚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方式)、“夢想實現的過程”(文藝復興的成就)、“夢想成真”(文藝復興的影響)等,從課后教師們的反饋來看,這個設計還是有新意的。
另外,教學難度的設定還是符合南開中學學生水平的,講課前考慮到面對的學生水平較高,我適當地提高了這節課的邏輯思維性,希望通過引導學生全面分析文藝復興的原因以及探討文藝復興的影響讓學生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這節課上下來,覺得這么做是對的,雖然冒著很大的風險。
通過這堂課的同課異構,我深深體會到“教無定法”,最重要的是尋找適合學生和自己的方法,尤其是學生。我認為把握住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情感體驗,促使他們主動探究,并且在探索過程中形成價值判斷,使學生最大程度參與討論的過程,初步懂得學習歷史的方法,教師真正能夠做到授之以漁。當然,實際的課堂教學與教學理念及設想還是存在較大的距離,通過這次作課,我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存在的問題,在設問上可以更好些,可以更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等,這些都是我今后教學中應不斷改善和發展的地方。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