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清
【關鍵詞】歌唱能力 多聽 多唱 識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115-01
音樂是最富有表現力,最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音樂教育不僅是豐富學生生活的途徑,還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重要手段。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歌唱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師音樂教學質量的好壞,以及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因此,教師要格外注重對小學生歌唱能力的培養。
一、鼓勵學生多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聽音樂,增強其對歌曲的感性認識,能夠為學生今后理性認識音樂、感悟音樂奠定基礎。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聽某一首歌曲,使學生熟悉歌曲的調式、節奏快慢。學生對歌曲有了大致的理解后,教師便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讀譜知識,讓學生進行演唱,這樣一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這對于他們歌唱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以蘇教版音樂第七冊教材《鈴兒響叮當》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了解有關冬天的特點,培養他們熱愛冬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讓學生在歡快的旋律下感受四拍子歌曲的韻律。教師首先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大聲地將歌詞讀出來。學生的朗誦聲配上悠揚的音樂旋律,既可以讓學生在朗誦過程中感受音樂之美,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熟悉歌曲,增強感性認識。教師也可以先范唱歌曲,用親身實踐感染學生,再鼓勵學生聽賞歌曲,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大家滑雪橇的喜悅心情。不論是讀詞,還是在聽賞歌曲的過程中,教師都要注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靜心傾聽、感悟,產生心靈的共鳴,從而為接下來的歌唱打好基礎。
二、鼓勵學生多唱,激發學生歌唱的積極性
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僅僅依靠讀歌詞、聽歌曲是遠遠不夠的,而學生的親身實踐才是關鍵。為了激勵學生開口唱歌,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鼓勵平日愛好唱歌的學生進行現場演示。而對那些平日比較內向、不愛開口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小組集體歌唱比賽的形式,讓他們真正領會歌唱的樂趣,鼓勵他們自我訓練,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有的學生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的歌唱很到位,因此不愿深入學習。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時準備一張空白磁帶,將學生的清唱錄下來,然后再放給學生聽,讓他們一邊聽著原唱歌曲,一邊對自己所唱歌曲的音色、力度、情感進行分析評價,并找出不足之處和解決方法,以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歌唱能力在聽和唱的環節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指導學生掌握樂理知識
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學習音樂必備的素養。歌唱教學要有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支撐,這樣學生才能獲得音樂感知,對音樂進行鑒賞,甚至創作音樂。教師在歌唱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模仿原唱,而應該教授其基本樂理知識,讓學生理解音樂、領悟音樂,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樂理學習往往比較枯燥,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節刺激學生學習。以蘇教版音樂教材三年級上冊《賣報歌》的教學為例,《賣報歌》描寫的是聶耳對舊社會報童的同情以及他們對光明生活的渴望,歌曲感人肺腑。要讓學生唱好這首歌,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習該歌曲的樂理?!顿u報歌》采用了民族調式中的“5-2-5”四度上下行的典型音樂形式,歌曲第一句強調了民族調式中“徽”音的反復使用,后面又采用了“3-5-6-5-3-2-3-5”的音符構成整個樂句的音樂形式,從而將歌詞“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在第二句的創作上,聶耳并沒有采用常見的“重復樂句”,而是直接進入了發展樂句的創作,把第一句的“3-5”音符反過來變為了“5-3”音符,從而使接下來的歌詞“不等明天去派報”變成了“5-3-5-3-2-1-3-2”旋律,使整首歌曲節奏明快,感人至深。為了激勵學生學習歌曲樂理,教師可以設計知識搶答的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給學生進行講解,然后再就所講授的知識設計問題,鼓勵學生回答。這樣使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習得相關知識,獲得識譜能力,為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奠定基礎。
總之,音樂教學除了對學生進行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教師要不斷探索和研究,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歌唱水平。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