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桂鳳
【關鍵詞】初中歷史 作業布置 層次
主體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113-01
歷史作業是歷史教學活動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然而,現在不少教師設計的歷史作業往往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歷史常識,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筆者嘗試創新初中歷史作業的布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將筆者的經驗介紹如下。
一、設計多層次的作業
實踐證明,教師布置形式多樣的歷史作業,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注重作業形式的創新,設計多層次的作業,以滿足全體學生的需要。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課、第2課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1)假設你乘坐時光機穿越到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時代,請用日記的形式描述你一天的生活。允許自由發揮,但必須緊扣歷史。(2)請你做一天的導游,為參觀北京人和河姆渡人遺址的游客(可以是同學、父母、長輩)介紹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況。(3)這是一段描繪北京人和河姆渡人一天生活的文字(略)……請你找出其中的錯誤。筆者要求學生任選一題完成,可以互相討論、小組合作完成作業,也可以獨立完成作業,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多選做幾題?!按┰健笔菍W生關注的熱門話題,題(1)讓學生投身于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時代中,又允許學生“胡言亂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非常喜歡選擇完成題(1)。題(2)可以在課堂上當場完成,但也有一定難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選擇完成題(3)的學生比較多,此題難度較低,較容易完成。不少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將三道題都完成了。這樣設計歷史作業,通過創設情境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滿足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增加作業布置的主體
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為了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筆者將布置作業的權利下放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能力自主布置作業,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例如,布置預習作業時,筆者要求學優生給學困生布置作業并檢查作業情況,而筆者則在課堂上進行抽查。又如,筆者要求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抄寫、背誦類型的作業。筆者還在作業檢查環節下功夫,通過學生自檢、教師不定時檢查、家長會作業展示、每周作業展示、優秀作業展示等方法,保證學生認真布置和完成作業。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布置作業形成了一種機制,學生在此過程中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將歷史學習方法融入作業
筆者認為,歷史作業中應融入歷史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思維過程,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導致學生思想僵化。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6課《中外交往與沖突》時,筆者讓學生對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麥哲倫的航海帶來的利益,有學生問:“為什么當時我們不像西方殖民者那樣進行殖民擴張?”筆者靈機一動,布置了課堂作業:你認為明朝的統治者可能會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嗎?為什么?請用你學過的知識(提示:漢朝以來對商業的態度與政策,明朝在政治、思想、經濟、文化上的措施,明成祖上位當皇帝的經歷)來思考。這要求學生分小組開展合作,運用畫氣泡圖、知識樹等方法,羅列找到的資料,最后得出結論:(1)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思想,推行“重農抑末”政策。(2)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不鼓勵與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經濟交流多為民間的自發行為。(3)元末明初,倭患對東南沿海造成威脅,明朝的統治者害怕商人與倭寇勾結危害其統治。(4)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錦衣衛等廠衛制度的設立讓人民不思進取。八股取士遏制了思想文化創新。明成祖通過造反篡位,害怕人民的議論,害怕臣民的反對,從而影響其統治。以上這些材料告訴我們,明成祖不可能進行殖民擴張。這樣的作業,要求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并與他人進行合作。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通過縱橫聯系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紤]到課本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均為正面的,筆者又布置了課外作業:我班將舉辦以“鄭和下西洋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為主題的辯論會。請以小組為單位,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渠道收集文字、圖片、數據等資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外宿生可以與自己的父母或長輩探討,收集支持自己觀點的資料。各小組分工合作,自行分配任務,形成辯論稿。通過完成作業,學生學會了搜尋、篩選信息,學會了運用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學會了批判地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大多數學生能自己獨立思考問題,不再偏聽、偏信“權威”答案。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重視作業布置環節,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充分發揮作業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