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程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123-01
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大膽創(chuàng)造。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需要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想學、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多變導入,增添趣味
教學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巧妙的教學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此,要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該優(yōu)化課堂教學導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玩游戲、講故事等方式導入教學,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也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形象而直觀地展示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由生活情境導入教學,喚醒學生的已有認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教學蘇教版勞動與技術三年級下冊課文《漂亮的禮品包裝盒》為例,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拿出事先收集到的禮品包裝盒,相互展示與交流,同時引導學生介紹自己展示的禮品包裝盒。接下來,教師逐一展示自己預先準備好的大小不一的禮品包裝盒,激發(fā)學生動手制作禮品包裝盒的欲望。在教學蘇教版勞動與技術三年級上冊課文《釘紐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唱兒歌《釘紐扣》引出課題,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然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問學生:“衣服上的紐扣脫落了怎么辦?書包破了怎么辦?”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釘紐扣,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教學,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優(yōu)化活動,自主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獲取知識、習得技能,僅僅依靠教師的傳授還不夠,還需要自己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進行自主探究。勞動與技術是實踐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需要學生動手、動腦。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好動、愛玩,喜歡動手操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信任學生,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他們在觀察、實驗、探究、創(chuàng)作中獲得發(fā)展,并意識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以上文提到的《漂亮的禮品包裝盒》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給予學生自學的空間,引導他們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學習,自主構建知識,主動體驗,提高自學能力。比如,在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xiàn)自學內容:①這個手工制作可以分為幾個步驟?②哪個部分制作起來比較困難?③是否可以自主設計禮品包裝盒上的裝飾物?學生依據(jù)自學提示和制作說明,運用材料制作禮品包裝盒,在制作過程中自主解決問題,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與交流。學生在制作禮品包裝盒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一些制作的難點,提出一些疑難問題,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交流,基本上能夠自主解決,從而提高學習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三、尊重差異,分層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特點、學習需求、動手能力等,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fā)展。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時要實施分層教學,優(yōu)化教學設計,給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空間。以教學蘇教版勞動與技術四年級上冊課文《紙工制作:房子相框》為例,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存在的差異,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比如,展開想象,大膽嘗試,設計與制作自己喜歡的相框。假如學生設計的相框不夠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鑒教材里的模型進行制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動手能力、認知能力,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能夠促使學生自由發(fā)揮,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體驗收獲成功的喜悅。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比如,對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發(fā)揮想象,大膽創(chuàng)造,設計不同圖案、不同形狀的相框,并在制作相框的過程融入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起到美化裝飾的作用;對于動手能力比較弱且缺乏耐心的學生,教師在進行個別指導時要適當降低要求,同時引導他們制作出簡單的相框,當學生制作成功后,也能夠獲得成就感。
總之,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勤于動手,制作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