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檔案館。近代檔案館的檔案文獻編纂工作從文獻館開始,編纂出版了大量明清檔案史料,是中國檔案文獻編纂史由古代走向近代的“分水嶺”。單士元作為見證故宮博物院發展的第一批工作者,伴隨故宮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七十四年。這塊天地把他造就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清史專家、檔案學家、古建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這里的一磚一瓦都傾注了他畢生的心血。
關鍵詞:單士元;故宮;明清檔案;檔案史
1 單士元與故宮
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為能使平民子弟可以得到讀書的機會籌辦了平民夜校。1922年,單士元便來到這所學校學習。1924年,通過考試升入北大史學系聽課。
辛亥革命后,控制北京政權的馮玉祥等人為防止溥儀借居故宮陰謀進行復辟,決定將溥儀逐出故宮。溥儀出宮后,當時的社會名流及北京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教授、助教等組織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辦理溥儀出宮后諸事宜。
1924年12月底,單士元經北大研究所國學門主任、著名教授沈兼士的推薦,來到故宮參加清室善后委員會做繕寫書記員工作。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建院典禮在乾清宮前舉行,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走向正軌的開端。單士元作為善委會工作人員,賡續在院任職。1927年,故宮博物院改組,文獻部改稱掌故部。1929 年,易名文獻館。這時,單士元成為文獻館的正式職員,在1926-1930年間,先后參與接收和整理清代軍機處和內閣大庫的歷史檔案。
1931年,日軍侵華,為避免珍貴歷史文物在戰爭中有所毀損,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在眾多文物中擇精品裝箱南遷。單士元被派留守院中,負責看守。新中國成立后,單士元做了主管業務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在故宮工作的時間里,單老參與編輯了《史料旬刊》、《文獻叢編》、《掌故叢編》等書籍,還寫下不少關于明清檔案的文章,如《清代檔案釋名發凡》、《檔案名稱淵源初探》、《清代內閣大庫檔案》、《近代外交史札記》等。這些著作在當時引起了社會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為研究明清史的學者提供了第一手的歷史資料。
2 單士元的明清檔案研究
2.1 《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大臣年表》——補《清史稿》之闕
《清史稿》從康熙年間設立國史館,直到清朝被推翻,北洋政府改國史館為清史館繼續纂修,于1927年修成。刊行之后,因表中唯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大臣年表”,受到學界抨擊,一致要求將其增加進《清史稿》中。
清朝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是咸豐十年八國聯軍進犯時,清政府為交涉外務所設立的。而年表就是清政府考察大臣“事之得失”的重要依據。但由于,“舉朝初視為不詳之物,惟以不即裁撤為恨,豈忍復系年列表,以表恥痕? 故始而忌諱,繼而因循,迨大禍再經幡然覺悟,衙門已改部,而四十余年之陳跡已莫能條舉而件系之矣”長期無人修表,以致晚清許多要事、秘事成為疑事,一部清史也因此疑點斑斑。
在北大教授朱希祖的指導下單士元決定將《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大臣年表》作為他在研究所的畢業論文。他根據李鴻章、翁同和、李鳴藻等人的文集日記,參考軍機處檔案、民國外交部檔案、西方各國給清王朝的照會原件、清代所編輯的籌辦夷務始末原鈔件,于1932年撰寫完成了《總理各國通商事務大臣年表》,填補了《清史稿·表》中之闕,使清史得以完整。
2.2 《檔案釋名發凡》——開創檔案目錄學
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主要的工作就是對明清遺留的大量檔案文獻進行整理。這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1926年接收的清代軍機處檔案和“八千麻袋”的內閣大庫檔案。這些檔案由于年代久遠,長久以來疏于管理,已經變得凌亂不堪。雖然檔案整理機關已用科學的方法,將其分門別類,編制了目錄,但堆積如山的檔案,并不能在短期內得以實現,所以單士元認為必須先有釋名的工作。
在導師陳垣的鼓勵下,單士元開始著手于檔案的釋名,經過一年的時間,將百余種檔案釋名完成。但大量的文獻檔案和檔案內所涉及的眾多名詞術語,絕非單士元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于是,單士元撰寫了《檔案釋名發凡》一文以求同好。單士元檔案釋名思想的提出,使檔案整理工作更有規范性和計劃性,讓閱覽者查找文獻更加便利,大大提高了檔案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實現了檔案的價值。同時這一頗具遠見卓識的設想,也使單士元成為了歷史檔案學的開拓者。
3 單士元的檔案思想
3.1 檔案目錄學思想
單老認為檔案是研究歷史的直接史料,因為它是未經改纂而仍保存一件事真相的文書,所以歷史學家稱它為直接史料,或稱為歷史的原料。“大凡古時公家的文書,只有編纂成書,方能流傳于后世。但如,《唐二十二朝實錄》,除順宗一朝外,至今已不傳。宋代史料《元豐廣案》、《嘉佑御史臺紀》至明朝已失傳。元代史料見于明初《文淵閣書目》、《太常集禮稿》、《大元通制》至清初亦已不傳。”可喜的是明朝晚期一部分檔案和清一代大部分檔案都得以留存了下來,大抵可分為內閣檔案、軍機處檔案、宮中奏事處檔案和內務府檔案等。這些檔案是后人研究清史時可參考引用的最直接史料,因此受到故宮博物院工作者及社會學者的高度重視。但由于清朝后期缺乏對檔案管理的重視,加之民國時期政局動蕩,檔案被分散保管,更有甚者將檔案視為商品為謀金錢利益進行買賣,使得文獻館對明清檔案的整理工作進行的十分困難。雖然自故宮博物院開放以來,明清檔案得到社會各界學者的重視和利用,但每當有閱者走進檔案庫時,就感到像面對一部十七史不知從何讀起的苦悶。工作人員在整理過程中,面對卷帙繽紛,浩瀚如煙的舊卷,也都觀其名而不識其內容,這給檔案的整理歸檔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3.2 檔案歷史聯系思想
在《檔案釋名發凡》一文中單老強調有兩點為釋名的重要部分,除上文提到的檔案的內容的名詞即術語的釋名,另一點就是,要重視檔案間的相互聯系。單老說:我們知道檔案沒有一種是能夠單純獨立的。換言之,即各種檔案造成的程序,各有相互的關系。例如單士元在對題本進行研究時,就將題本、紅本、黃冊、史書聯系在一起進行說明。紅本為題本的改稱,黃冊為題本的附件,史書為紅本貼黃的匯抄。單士元在對檔案本身進行研究的同時,將這些類別不同的公務文書梳理出了它們之間的演變過程和繼承關系。如果我們對于史料都能梳理出它們的程序和相互間的關系,對于研究各朝行政制度、公文體例及檔案本身都會有不同的價值。當引用史料檔案時,更有相當的便利和準確性。這就是所謂的壹加壹大于二的原理,當我們研究一份歷史檔案的時候切忌將檔案孤立出來研究,而是要將它放在整個歷史環境和同類文書中進行比較考量。
3.3 檔案史料價值思想
檔案是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清晰、確定的原始記錄作用的信息,進行學術研究尤其是歷史相關問題的研究如果離開了原始的檔案,那么其研究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于單士元長期供職于圖書館和文獻館,在研究方面側重于圖書目錄學和明清歷史。他認為:“明清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最后兩個王朝,在政府和宮廷的典章制度上,若溯及淵源可以上及奴隸社會的周朝,至于對長期封建社會的史跡,可印證之處更多。因此故宮歷史檔案和歷史文物,不僅是研究明清兩代歷史的重要資料,對研究明清歷史以前的各王朝歷史也有不可小視的價值。”
單士元的大部分學術成果都是通過對大量明清檔案的研究所取得的,在長時間研究和利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單老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我們研究古代史難是難在材料少,而研究近代史亦難,又難在材料繽紛,無從取舍。作者恐走入耳食演義之識,因此在取材方面以清代檔案及官書為主,其私人筆記雜著之類,可以幫助考證歷史的則取之,若無稽之談,則擯而不錄。但在文中,亦嘗引用小說家之言,以及耆老的燕談,要皆取其可信的程度而采錄。”
作者簡介
董辰,海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檔案館,從事檔案管理及檔案信息化建設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