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貞
[關鍵詞]歷史味,歷史線索,歷史情境,材料選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7-0024-02
楊曉慶老師講授的《文藝復興》,不似一般意義的公開課,一講到底,卻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合理的邏輯思維,使學生參與到了對文藝復興的分析當中。從接受公開課任務之初,楊老師就認為作課應該是更加優質的常規課,因此,她沒有過多追求形式創新,而是從“立意”著手,引導學生通過完整的問題鏈形成對“文藝復興”的初步觀感。公開課應該作成什么樣子?這個問題不但沒有確定的答案,恐怕還會引起一場爭論。但無論是精致無瑕的模范樣本,還是平淡充實的常規形態,其最終目的都應該是學生獲得歷史認知,并以此作為發展的基礎。聽完楊老師這節課,我有感動、有遺憾,亦想借此課表達一己之見。
1.立意——主線
課程標準對文藝復興的要求很明確:初步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要實現這一目標,免不了呈現時代特征的代表——藝術作品,借此探討這個歷史時期社會文化思想的內涵,可在分析過后,一些課堂很可能會陷入藝術鑒賞的漩渦,整節課下來,學生只是記住了猶大的猶豫和不安,記住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和蝴蝶斑,卻忘了要獲得什么歷史觀感。這明顯有違課程目標。
事實上,課標已經很清楚地將這一課放在了世界各地區前資本主義文明由相對孤立和隔絕,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人類逐漸步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進程中,我們只需借此進一步把文藝復興的歷史位置搞清楚,就能準確把握該課的立意。通過弘揚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新興資產階級……喚醒了人們重新以人的眼光定位自己、探索世界。它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面為新時代的到來開辟了道路。文藝復興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參見楊老師的教學設計)”。可見,文藝復興上承古希臘羅馬的優秀文化,下啟資產階級的創造精神,它是舊時代的結束,也是新時代的開啟。這就是文藝復興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只有明晰了這點,才能判斷這一課的關鍵詞,判斷自己應該提供給學生怎樣的歷史。就結束舊時代來說,“突破枷鎖”可以作為關鍵詞;就開創新時代而言,“人文精神”具有代表性,“創造精神”亦不失時代特色。楊老師的設計,圍繞夢想的實現,循著突破束縛、勇敢追求、夢想變成現實、開創新時代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展開,這是合理的定位,也是清晰的主線。
明晰了歷史事件在歷史進程中的位置,就應該選取最能反映歷史發展趨向的事件(主線)來說明問題。既然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特征是承上啟下,那么,除了講清楚“以古希臘為師”外,還應突出其對于時代的突破,并以此來說明正是由于文藝復興先驅對古代權威和基督教神學的挑戰,按自然界規律進行觀察和探究,才取得了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所以當16世紀末葉,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已逐漸走向沒落,科學技術的研究中心開始轉移到中歐和西歐。當此世紀之交,一場將科學知識和技術能力綜合起來的科技革命正在醞釀之中。這種承上啟下的意義,或許應該成為學生對文藝復興的初步觀感,以及進入高中前的知識基礎。
2.創設情境
歷史教師只要對史料稍加鉤沉,就會看到教材只提供結論,不負責論證的局限性,這對于觀察歷史,明顯是不利的。因為人是會思考的動物,每個人都會根據事實本身做出自己的判斷,因而最重要的是事實。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在導人的形式、細節的安排和展示方面下大工夫,就是針對這個弊端而行的。這里的問題是,既然要為學生融入歷史提供材料,那么這個材料應該是細節還是論斷?是事實還是訛傳?如果學生的終極目標只是背誦他人之語,那就是真正背離學習歷史的旨趣了。
講授歷史事件,除了讓學生了解歷史現象,明晰其脈絡外,更要使其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這個目標必須建立在“同情之理解”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同情之理解”?在我看來,不外乎追尋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歷史語境,用史料構建歷史情境,當然,在今天,合理的視頻技術的運用有時比文字更引人入勝。楊老師導人的《預見方能遇見》,很像電影大片的預告版,時間短、沖擊力強,也因此迅速將學生帶入了預設情境。此片從不同的領域闡述人類夢想實現的過程,雖然沒有直接運用中世紀的場景,卻用人類對夢想的追尋突出了追夢者的艱辛,學生由此能體會“突破束縛”的不易。追夢路徑即夢想:14世紀意大利新實現夢想的過程——勇氣的來源,夢想的方向——夢想的起點還是終點——夢想成真推動社會進步這條線索,也確保了學生歷史感的一致。
至于史料問題,本課似乎擁有一些便利,文藝復興時期流傳下來的藝術佳作,被后人反復研究,我們很容易看到其影像,但也正是人們對此研究興趣濃厚,其研究的結論性材料也經常充斥于中學教學中。這有助于教師作設計,卻對學生融入歷史無益。我們提倡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研究,但不能因為能得到大量研究結論,便成了材料的搬運工,甚至不做分析、也沒有考證,只是為了佐證自己或者教材的觀點。這不是思維的自然發展路徑。其實,現在的高考試題已經表現出對簡單的歷史研究法的重視,即探討真相,運用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教師不妨對這種手法多加模仿,打實基礎之后,讓學生從歷史進程中認識某一事件的歷史位置,橫向對比同類事件的特征,可將自己的結論與大家之言對比,不足之處則予以縫補。初中作為高中的準備階段,雖不必作此分析,但應該有清晰的歷史線索,讓學生們初步學會利用材料和證據與老師、同學交流觀點。因此,教師應當確切了解自己所提供材料的涵義及用途。值得注意的是,用途不一,材料類型亦不可簡單重復。回到這堂課,雖然線索清晰,但楊老師更多是讓學生從當時時代的代表——藝術作品中品味其特性,但過于倚重對藝術手法的分析,與主題的相關度還不夠緊密。
上述種種,都可歸結為歷史課的歷史味,這也是歷史課特有的元素,我們所說的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發展,還是應該落腳在讓學生在歷史的味道中,品味和解讀歷史,得出他們自己的認識。
【責任編輯:全驁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