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冠峰
[關鍵詞]大蕭條,羅斯福,銷毀,農產品,金本位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7-0043-05
教材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腳本,是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基本載體,因此,教材內容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制約作用非常明顯。如果教材內容選材、立論不當,闡述上不能取信于學生,無疑會使正常的教學內容難以為學生所接受。以人教版初中《世界歷史》下冊第4課《經濟大危機》為例,教材在處理美國大蕭條期間銷毀過剩農產品這一問題時,依然遵循舊有的思維方式,對銷毀農產品問題的分析和評價基本上脫離了市場經濟的框架。在史料支撐、邏輯自洽和中外比較等方面都遇到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如果學生有初步的經濟知識和起碼的質疑精神,肯定會對教材的這種處理方式進行必要的追問:是誰在銷毀農產品?農民除此之外還有更合理地選擇嗎?在中國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嗎?處理的方式與美國有何不同?下面,筆者結合大蕭條前后的歷史和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對上述問題展開分析,以期有助于推動學界同仁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探討。
一、誰在力主銷毀農產品
經濟危機期間,到底是誰在力主銷毀農產品,以維持農產品的價格水平不至過低?通過對這一時期美國史實的分析,不難看出,羅斯福政府力主并用國家補貼的方式大幅度壓縮農業的生產規模;同時,由于對農產品價格過低和大量積壓的無奈和不滿,部分農場主或農民陷入投入大于產出的生產窘境,也有過銷毀積壓農牧產品的行為,但與政府力推的政策相比,規模和影響無疑要小得多。
但教材在闡述這一部分內容時,卻將責任全部推到農業資本家身上:“另一方面,資本家卻故意大量銷毀產品,拔掉田里未成長的棉花,宰殺幼豬,把大量的牛奶倒入河中,任憑成熟的水果爛在枝頭,玉米和小麥被當做燃料付之一炬。英國資本家把整船的橘子傾入大海,巴西資本家則銷毀了兩千多萬袋咖啡。”“壟斷資本家毫無憐憫之心,他們為保持商品價格,維持利潤,寧愿大量銷毀產品。”坦率地講,教材的這種觀點與史實嚴重不符,違背了論從史出的原則,而且與后文介紹羅斯福新政的內容也自相矛盾:“羅斯福……在農業方面,讓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前后內容一對比,確實令人感到困惑。因為教材是以積極和正面的立場來評價羅斯福新政的,既然整體上肯定了羅斯福新政,那么又該如何評價羅斯福政府所推行的農業政策——大規模銷毀農產品的行為呢?
如果分析羅斯福新政中有關農業調整政策方面的史實,會發現與教材的抽象表述也有明顯的不同:
由于農業部接到報告,1933年夏、秋兩季將豐收,華萊士與農業調整局長喬治·N·皮克向南部和西南部派出大量代表,說服農民耕掉1000萬英畝(或1/4)棉花,以換取津貼,農業調整局還購買22萬頭大豬和600多萬頭小豬,立即宰殺作為緊急救濟食品。……棉農耕掉他們答應少種的棉花后,卻又通過加肥使1933年棉花總產量較1932年增加4.5萬包。因此,1934年4月21日國會通過班克里德棉花控制法,授權農業調整局規定棉花銷售定額,并對超定額出售棉花課以寓禁稅,結果使1934年棉花減產340多萬包。
對于宰殺小豬的舉措,羅斯福戲稱為“對豬也要實行節制生育”。饈學術界對于羅斯福農業政策的評價,迄今仍無定論,其實連時任羅斯福政府農業部長的華萊士對此也不理解:“我希望今后再也不這樣搞了,長得好好的莊稼,偏要毀掉,這有違人類的良心。”
但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羅斯福所推行的農業調整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農產品價格止跌回升,農場主和農民的收入增長明顯,與此同時,由于各種救濟和以工代賑措施的推廣,食不果腹、饑寒交迫的人數也大為下降。總之,新政大大緩解了美國社會的恐怖乃至絕望情緒,美國民眾的信心明顯提升。
至于農場主和農民銷毀積壓農產品的行為,也并非像教材中所講的那樣——資本家毫無憐憫之心。實際上,農民銷毀農產品時的心情頗為無奈和酸楚(具體原因下文詳論):1932年一位觀察家報道:
葡萄園里還有未摘的葡萄,橄欖園里掛滿了正在潰爛的果實,柑橘以低于生產費用的價格出售。
西部牧場主牲畜銷不掉又養不起,只好宰了拋進峽谷。這就說明,農民為了生活不得不勞動,而大量勞動卻成為白費氣力,通常還要虧本。
蒙大拿有個牧場主,賒到一些子彈,花兩個小時把一群牲口全部殺了,扔進山溝,由它爛去,原因是養牲口的錢還抵不過飼料。他臨行時嘟嘟囔囔地對一個記者說,“唉,這也算是對付蕭條的一種辦法吧。”《對于農場主和農民的上述行為,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幾乎全部發生在中西部農業州和南部產棉區,而并非遍及美國全境的現象。
二、為什么要銷毀積壓農產品?
在經濟危機期間,為什么一邊是大量饑寒交迫的民眾食不果腹,一邊又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銷毀農產品的行為?這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予以分析,也只有這樣,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首先,美國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致使美國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饑荒。相反,美國農場主面臨的困難集中在產品滯銷這一問題上。國內市場早已飽和,海外市場則由于美國長期推行高關稅政策而招致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報復而逐漸萎縮。1914—1930年,輸往歐洲的小麥從12000萬蒲式耳(1蒲式耳小麥相當于27.2公斤)降到2000萬蒲式耳。美國農業的發展速度遠遠低于同期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速度:“1920年,農場收入尚占全國收入的15%;但到1929年卻只有9%……十年內大約有300萬農民徹底放棄農業生產。”在經濟大蕭條到來之前,美國的農業生產就已經出現嚴重過剩。俗語講的“谷賤傷農”,就是美國農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其次,美國農產品的價格持續下跌,使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幾乎入不敷出,常常陷入虧本的境地:
一蒲式耳小麥的售價不到二角五分(即0.25美元,貨幣換算關系下同,作者注)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麥一角,一磅(約454克)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豬、牛肉每磅二分半,二百個一箱的蘋果,如果個個完好,才賣四角。endprint
在如此低廉的價格水平下,農民出售農產品在多數情況下無利可圖。“用玉米棒子當燃料,比賣玉米買煤磚還合算。一只羊運到市場,運費一元一角,售價不足一元。”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農民銷毀積壓產品的行為可能還是一種理性的舉動。當然,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則是一種荒唐的現象。而要解決這個矛盾,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對經濟進行及時而適度的干預。而信奉自由放任主義的胡佛政府,卻遲遲不愿意放棄這一明顯不合時宜的政策,致使危機愈演愈烈。
此外,由于美國的農業危機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加上農牧產品的種植、生長、收獲和保鮮等受制于自然規律,在政府調控政策缺失的情況下,農牧產品正常銷售的渠道并不暢通。在這里以牛奶為例,奶牛的飼養、擠奶、牛奶的保鮮、運輸和銷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一個、數個或整個過程的資金投入超過預期的銷售收入,奶農傾倒牛奶的行為則可以被視為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況且,牛奶的保質期非常短,存放的時間越長,保鮮的成本就越高,同時售出的可能性在不斷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奶農不把牛奶傾倒進河流里,還能怎么辦呢。
同樣,當棉價不及收摘、加工和銷售棉花的成本時,讓棉花爛在地里,對于棉農來說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不難看出,大蕭條期間銷毀的幾乎全部是農牧產品,很少涉及工業產品,原因在于農牧產品價格的彈性系數較小,需求、供給、運輸、保鮮等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規律,這是我們分析、評價銷毀農產品時必須注意的問題,只有正視這一點,才能避免分析的空洞化和評價時與現實脫節的傾向。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無論是在危機期間還是危機發生前,多數美國農場主基本是靠抵押貸款維持經營的,他們用銷售農產品的收入來償還本息。在農產品價格走低,積壓嚴重的情況下,不少經營困難的農場主或農民被取消了抵押品贖回權,陷入了完全破產的境地。為了發泄對金融資本的不滿,許多農場主組織起來進行抗爭,抗爭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毆打法官、沖擊拍賣現場、封鎖公路、傾倒農產品等。艾奧瓦州農民封鎖公路,拒絕銷售農產品的行為,就被稱為現代版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是正義事業,并不是什么非法行徑。“從1929年至1933年,約有1019300戶農民由于被取消抵押品贖回權而喪失了他們的財產。”
總之,對于農民銷毀積壓農產品的無奈之舉,我們只能給予較多的理解,甚至是同情,而不是戴著有色眼鏡,站在那種缺乏邏輯和現實支持的道德審判臺上,極盡譴責和嘲諷之能事。我們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農民不這樣,還能做什么呢?換成我們,難道還有比這更有效、更道德的方法嗎?難道要農民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顧,降價銷售超過保質期的農牧產品嗎?正如前面所引用的史料所表明的那樣,當羅斯福政府用補貼的辦法壓縮農業規模時,農民的選擇并不是繼續銷毀農產品,而是擴大化肥使用量,力爭提高棉花總產量,以求實現利潤最大化。
三、羅斯福的經驗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對大蕭條期間胡佛的貨幣政策有如下評價:
用來形容1929—1933年危機期間貨幣政策的形容詞——無能,會強烈地震撼我們的讀者,正如那段時期的真實歷史過程給我們帶來的震撼一樣。在本可以避免的情況下,貨幣體系卻崩潰了。
胡佛政府反危機政策失敗的原因和教訓在于:固守金本位制的信條而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過分捍衛美國的個人自由主義傳統,在社會救濟方面拒絕擴大財政投入;繼續提高本已過高的關稅水平,致使美國產品的海外市場進一步縮小;過分看重聯邦預算平衡的象征意義,甚至不惜通過增稅來維持這種并不必要的預算平衡。
總之,胡佛政府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通貨緊縮,具體表現為:低增長(甚至是負增長)、低收入(福利)、低物價,造成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應對的方案應集中于提高全社會的消費能力,較常用的方法是實行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具體做法是適度擴大財政赤字,提高財政支出力度;降低利率,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為個人和企業融資提供較為寬松的環境;政府用擴大的財政支出進行救濟,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和市場操作力度,對市場進行適度干預。
“逆經濟風向行事”是目前世界多數國家奉行的調控政策。反過來,當經濟高漲時,政府應當采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較為穩健的財政政策,提高利率,縮小財政赤字,避免經濟持續過熱。
羅斯福新政的實質在于采用凱恩斯的思路,幾乎在所有領域都與胡佛有明顯甚至原則性的區別。限于篇幅,筆者只對其貨幣政策做一簡要的梳理。一言以蔽之,羅斯福貨幣政策的首要目的在于放棄美元的金本位制,使美國由通貨緊縮轉向通貨膨脹。在對銀行進行緊急整頓的基礎上,羅斯福果斷地祭出了增發美元,美元貶值,提高物價的法寶。“在美國所遭受的每一次嚴重的蕭條中,人們都強烈地要求實行通貨膨脹,到了1933年,要求實行通貨膨脹的呼聲是那樣的高漲,以致政府無法加以拒絕。”①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放棄美元的金本位制。因為在金本位制的情況下,美元的含金量是公開和固定的,且美元的發行受制于美國的黃金儲備,美國政府必須確保所發行的美元能夠按照票面價值自由兌換成等額的黃金,實際上政府和美聯儲的貨幣手腳幾乎被完全束縛住了。羅斯福上任伊始,就變相宣布放棄金本位制,美元貶值50%(實際貶值幅度沒有這么高)。在降低了美元的含金量后,羅斯福就以雷厲風行的作風開始了擴大美元發行規模的工作。
當晚(緊急銀行法通過日),國家印制局添雇了三百七十五名新職工。美國政府的印鈔機器全部開動了。一連兩晚,印制局燈火輝煌,臨照著赫德森河灘。新印模來不及刻,就沿用“1929年印行”字樣的舊模。聯邦儲備銀行十二個分行行長的簽字也來不及去要,便從政府檔案里找出舊樣本來,派人送到澤西市的美國鑄刻工場趕制印模。星期六清晨,裝滿一袋袋新鈔票的飛機從華盛頓先后起飛。
正是在這種刺激經濟的貨幣政策作用下,社會救濟全面鋪開,國家舉辦的公共工程解決了數百萬人的就業問題,美元貶值也有利于美國商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endprint
總之,羅斯福放棄金本位制的政策,走活了美國金融這盤棋。羅斯福較之胡佛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不墨守已經不合時宜的經濟信條,不囿于所謂的美國傳統,打開了國家干預經濟和建設福利國家的大門,美國政府的農業補貼政策也由此確立并一直延續至今。
四、余論
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分析教材內容表述不當的原因,筆者認為很可能是編者(其他教科書,甚至絕大部分高校教材也存在類似問題)仍然用傳統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這一問題,而忽視或者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目前正在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客觀進程。
因此,將市場經濟甚至商品經濟中產生的問題歸之于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所謂唯利是圖的本性。其實,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與社會制度無關。正如鄧小平所言,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在投入大于產出和經濟蕭條的情況下,拋棄和銷毀積壓農產品的現象,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發生。這種現象與社會制度無關,是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缺陷——市場失靈所致,當然更不應該將之歸咎于資本家的冷漠和殘忍。
從1992年開始,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已逾20余年,在此期間,由于部分農民盲目種植和較為單一的種植結構,加之對信息的關注不夠,也產生了不少農產品積壓、賤賣和拋棄的情況。這樣的新聞在網上絕非個案,例如:
中安在線2011年4月27日的報道:合肥菜價持續走低,包菜滯銷只能喂雞鴨;新浪網2011年4月14日的報道:湖北有超過30萬噸包菜滯銷,價錢低至2分每斤仍無人問津,甚至有菜農愿意將100噸包菜捐獻給愿意出運費的客戶;《現代快報》2011年11月16日報道:村莊大白菜嚴重滯銷菜農無奈棄菜漚肥;北方網2012年10月30日報道:湖南45萬噸柑橘滯銷,無人收購爛在泥地等,不一而足。
部分農村學生,其家庭可能有類似的遭遇,真不知他們在學習本課時會如何理解教材的觀點。對于農業種植中出現的問題,政府的調控政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以及適時建立農業保護體系,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產品積壓的問題,也能避免“蒜你狠”和“豆你玩”等價格扭曲的現象,實現農業的健康發展。
此外,本課內容還涉及對分期付款的認識和評價問題,“美國政府和資本家為鼓勵人民消費,使用了大量刺激手法,如有意壓低貸款利息,以分期付款等方式刺激超前消費”。這種觀點也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分期付款現象在中國消費領域中已經非常普遍,我們也對貸款買首套房的購房者實施降低首付、利率優惠等舉措,鼓勵民眾的購房行為。平心而論,分期付款是商業領域的一項創新,如能對風險加以控制,是有利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也能實現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利共贏。
總之,當教材的表述缺乏邏輯自洽,又與現實和史料脫節的時候,無疑會令不少教師和學生感到困惑,當教師拘泥于教科書,學生缺乏或不敢養成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的情況下,教材內容就可能是在誤導學生,形成錯誤的認識。首都師范大學政法系的田國秀老師在一所重點高中實習時,因為嚴格拘泥于教科書授課就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一幕。
按照教材的觀點,她強調指出,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當即遭到學生的反問,您來給我們上課,掙工資,不是出賣勞動力是什么?事后她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政治課這樣教,對學生有什么教育作用,學生根本不信。”相信這樣的反問和質疑成為正常現象時,中國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也就為期不遠了,當然這也會在客觀上推動教科書編寫水平的提高。
【責任編輯:李婷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