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溪
摘 要:本文從傳統縮微復制技術與現代縮微數字化技術兩個角度分析縮微技術在古籍善本長期保存與有效應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字:縮微技術;縮微數字化;文獻保存;文獻利用
古籍善本,一般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訛文脫字的古代書籍,其中不乏精刻、精印、精抄、精校的佳品,及罕見珍貴的孤品、珍品等。其蘊含著的豐富內容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與文獻價值,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科技、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由于其年代久遠,質地脆弱等原因,圖書館往往為了更好的保護古籍,對讀者利用古籍提做出種種限制,因此古籍善本的長期保存與有效利用間的一直是困擾圖書館的一個重大問題。
隨著文獻縮微復制技術的引用與縮微品數字化技術的興起,古籍善本的藏與用之間的矛盾關系終于有了更好的解決方式。
1 傳統縮微復制技術所起的作用
1.1 古籍善本文獻搶救工作
縮微復制技術最早起源于1838年的英國,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是一門發展成熟的技術,它采用專門的設備、材料和工藝,運用光學原理,把原始文獻信息按一定比例原封不動地以縮小影像的形式攝影記錄在感光材料(通常是膠片)上,經加工制作成縮微品保存、傳播和使用。它具有存儲密度大,技術成熟及穩定性高;記錄效果好,壽命長;適用范圍廣;易于還原拷貝和多功能使用;具有法律憑證作用等特點,對傳承歷史文化,保護文獻具有深遠的影響,起著重大的作用。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成功引進與應用了文獻縮微技術,并于1985年成立了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其主要工作職責是制定全國公共圖書館文獻縮微規劃,組織并協調全國公共圖書館開展對館藏古舊文獻和其他需要長期保存文獻的搶救工作。中心自成立以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在全國公共圖書館的共同努力下,利用縮微復制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了對古籍善本的再生性搶救工作,首先對館藏文獻進行深入調查,請專家幫助選題,經過縮微中心統一協調,調度安排,避免重復勞動,資源浪費,部分有能力的成員館除完成本館拍攝任務外,還幫助搶救周邊省市縮微設備配備不齊全的圖書館,對其館藏文獻進行協助搶救工作,使其館藏珍貴古籍善本資源及時得到再生性保護。對拍攝后的縮微母片進行層層質檢,嚴格把關,質量合格方可進行拷底工作及入庫。母片庫保存環境嚴格控制,恒溫恒濕,精心保存。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搶救了一大批破損嚴重的珍貴古籍善本文獻,這其中除了許多孤本、珍本外,還包括了全國各地區的地方志與家譜,截止2013年底,以搶救拍攝了善本31704種,49622卷,普通古籍48種,196卷。
1.2 縮微復制技術對善本古籍長期保存與有效利用的作用
1)保存時間長:縮微品的平均壽命為300年以上,這是任何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無法比擬的優點,且一套縮微品通常包含一份母片,一份拷底片,一份拷貝片,其中母片用于長期保存,存放在縮微文獻國家母片庫;拷底片除了用于保存外,還被用于復制拷貝流通使用;拷貝片一般會交予縮微閱覽室供讀者閱讀。母片、拷底片、拷貝片分別放置于不同的庫房,異地保存,大大降低了三者同時受損的風險。
2)保存效果好:只要加以妥善保存則膠片不易發生斷裂變形等嚴重損害,且即便膠片受損,也只限于有限畫幅的有限質量受到損壞,大部分的文獻信息仍不受影響,且部分損傷也可以通過膠片的修復使得所存文獻信息到有限恢復。
3)存儲空間小:縮微復制技術是一門信息密集存儲技術,縮微品的存儲空間遠遠小于其原文獻的存儲占有空間。
4)保存條件較為經濟:由于縮微膠片保存時間長,更新換代頻率不高,膠片制作成本相對低廉,保存環境相對古籍善本原件要求較低,因此有著較為經濟合理的保存。
5)代替原件使用:縮微復制技術可以將原始文獻信息縮小復制到縮微品上貯藏記錄,因此縮微品可以真實還原原有文獻內容、形式、原貌,從而可以用縮微拷貝片替代原紙質文獻提供閱讀服務,在原文獻內容形式不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減少了紙質文獻的接觸性使用,客觀上延長了原文獻的壽命。
6)便于文獻的收集:由于年代久遠,善本古籍等或有破損缺失等問題,經常一種文獻分為幾部分本別存儲在不同地區。縮微技術可以將一種文獻多個部分或多種相關文件,集合成一套縮微品,將分散的信息收集起來。且我國歷史悠久,擁有大量的善本古籍文獻,但分布較為分散,通過協定,全國各成員館拍攝的母片需上交至縮微中心統一存放在國家母片庫中,拷底片制作兩份,拍攝館保存一份,縮微中心保存一份。統一存放便于文獻資源的集中保存。
1.3 傳統縮微復制技術存在的不足
縮微品在古籍善本的長期保存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古籍善本“用”方面卻還存在其明顯的不足之處:
1)縮微品閱讀不方便:但對于絕大多數讀者而言,縮微品的信息化服務主要來源于縮微品的閱讀服務。而要閱讀縮微文獻,必須要借助專業的縮微閱讀器,且若要提高服務率,需要配備大量的閱讀設備,開辟專門的閱覽室,配備專業服務人員提供閱讀器使用幫助。此外讀者若要在縮微品上查找某篇文章需要經過漫長而繁復的過程。首先要通過查詢目錄,找到收藏文獻的縮微品名稱,再在閱讀器上一頁頁仔細翻找,找到文章后若想保存下來還需要經過專業的縮微品掃描儀進行專門的掃描與打印,費時費力,成本高昂。且對于大部頭的文獻,如《欽定古今集成》等,往往需要多個縮微品才能全部完整存儲,造成讀者閱讀不方便。
2)縮微品的應用存在許多局限性:且對于讀者來說,縮微品的使用功能僅體現在閱讀和打印頁面上;但由于縮微閱讀器規格較大且價格昂貴,因此配備設備的單位較少且數量不多,通常多為圖書館、檔案館,造成縮微品的閱讀受時間空間影響較大;且一般圖書館存拷貝片僅一套,一次也僅能供一臺閱讀器使用,故縮微品的使用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endprint
3)數據傳輸困難:縮微品的信息傳遞通常只能靠膠片的反復拷貝復制以及膠片的物理傳遞,但反復拷貝會造成膠片質量下降,且復制過程繁瑣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物理,膠片的運送過程也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此,縮微品的數據傳輸極其困難。
2 縮微數字化技術所起的作用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數字化技術與縮微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縮微品數字化技術的成熟發展,有效的解決了上述只通過傳統縮微復制技術所帶來的善本古籍文獻檢索、傳輸與應用的問題。
縮微影像數字化技術是依靠計算機技術,采用專業縮微品掃描儀將縮微品上的模擬影像轉換成數字影像,并對數字影像進行加工、存儲、管理及依賴網絡進行檢索、傳輸等應用的技術,是一門新興的技術。與傳統縮微復制相比,縮微影像數字化技術在古籍善本的利用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閱讀便捷:只要一臺具有圖像顯示功能的終端就能閱讀文獻內容,實現屏幕閱讀,且通過網絡,閱讀不再受時間空間與閱讀設備的限制,提高利用率。
2)檢索便捷:數字化后的善本古籍圖像,可配套建設相關古籍善本數據庫,通過書目標引、目次標引、結構標引等著錄信息,實現古籍善本的檢索,方便讀者的查找與定位。
3)傳輸便捷: 數字影像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傳輸,傳輸速度快,可同時或反復傳輸給不同對象,風險較小,且通過共享縮微品古籍善本數據平臺的搭建還可實現網絡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時間、人力、物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節約。
4)可頻繁使用:數字影像便于復制、傳輸與共享,可頻繁使用多次而質量不受影響,只需一次加工,即可多次使用,避免重復建設。
5)用途多樣化:除普通的閱覽檢索功能外,數字資源可以很容易的進行下載打印等操作,還可以通過軟件對圖像質量進行調節,去污糾偏,使其閱讀更為方便清晰。此外數字資源還可以更為容易的轉換為其他媒體資源,服務方式多種多樣,全方位滿足讀者需求。
縮微品數字技術的在古籍善本中的廣泛應用間接性的大大提高了文獻利用率,更充分的體現出了古籍善本的重要價值。除了“用”方面的作用,縮微影像數字化技術對于古籍善本的“存”也有一定的幫助。數字影像資源可以更為容易的放在硬盤、光盤中,也可以上傳至網絡空間,空間占有率更低,存儲密度更高,信息量更大,存放條件更為寬松,收藏成本更為低廉。
但是數字化技術也不是萬能的,數字資源在存儲壽命、信息污染、網絡安全、格式遷移、軟硬件及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更新換代等問題上仍存在諸多缺陷。因此在加大善本古籍數字化建設利用的同時,也不能丟棄傳統的縮微復制技術,只有將二者有效的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既發揮數字技術的便利性、快捷性,有發揮縮微技術的長久性與真實性,才能更好的完成善本古籍“存”與“用”的艱巨任務。
3 今后的發展前景展望
隨著彩色縮微的研究和實驗,與逐步開展,縮微品將更加貼近原件,更真實的反映原件風貌。此外,還可以結合數轉模技術,將通過紙本直接掃描的數字資源轉換成縮微品的模擬資源,以進行更有效的長期保存。另外,要想古籍善本取得更好的保存與利用,就要有效的將傳統的縮微復制技術與現代的縮微數字化技術有效的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產鏈,完善的標準,完備的系統,從拍攝、存儲、數字化、影像加工、發布、檢索系統,建立完善的古籍善本數據庫。建立古籍善本數據庫共享建設平臺,通過全國公共圖書館的善本共享共建,幫助擁有珍貴資源但設備缺乏或陳舊,人員不足,技術不先進的成員館建設古籍善本的網絡數據庫,使全國公共圖書館范圍內的古籍善本得到更有效更廣泛的利用。數字技術與縮微技術相結合的數字縮微技術在不遠的將來會對善本古籍的存與用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使其等到更為廣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毛建軍,《古籍縮微及其數字化問題探討》.數字與縮微影像 2011年01期.
[2]暴國霞,《從文獻保存與利用的角度試析縮微技術的應用》 宋曉微.圖書館學刊 2012年0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