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為文

“明星”吸毒現象分析
“明星”吸毒,早已不是新聞。在網上搜索相關案例,一連串光鮮的名字跳入眼簾:賈宏聲、朱潔、張默、滿文軍、謝東、莫少聰、孫興、李代沫……其實遠不止這些,公安部禁毒局局長劉躍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演藝圈、文藝界、音樂界沾染毒品的確實比較多。我們近幾年也抓了幾個明星,公開處理了幾個明星,那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明星”涉毒,幾乎可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明星”為何更容易沾染毒品?原因不外乎這幾點:一是“明星”擁有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經得起購買毒品的“高消費”;二是“明星”工作壓力大,生活空虛,需要排解心理壓力,尋找精神寄托;三是受娛樂圈不良風氣的影響,受他人攛掇和蠱惑;四是企圖尋找刺激,尋找靈感,激發所謂的創造欲望。
眾所周知,“明星”一般都屬于經濟收入較高的階層,開出天價出場費的“明星”大有人在,哪怕是正常的演出酬勞,也不是普通民眾的收入可比的。因此,“花錢如流水”“一擲千金”等詞匯用在某些“明星”身上不為過。正是這樣的經濟條件,為”明星涉毒”提供了經濟支撐。
誠然,“明星”們在享受高收入的同時,還得忍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高強度的演出自不待言,日常生活中受到的過分關注和審視,也使他們長期處于高度緊張或重壓之下,容易產生焦躁、抑郁、煩悶等不良情緒。業內人士指出,現在的娛樂圈,表面看一派欣欣向榮,實際上操作很不成熟,許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層出不窮。一旦某個“明星”和一家公司簽約,公司更多是把其當作一件賺錢的工具,而不是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只要藝人能夠通過唱歌演戲、參加活動給公司掙錢就行,至于他們的私生活,公司根本不過問。這樣的管理模式,會給藝人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客觀上促使他們通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緩解壓力。
與很多社會群體一樣,“明星”這一群體同樣有自己的“圈子”,要想進入某個“圈子”,就得接受該“圈子”的行為方式,哪怕是違法的。在某些特定的“明星”“圈子”里,大家各自“拉攏一批人”,相互利用,相互蠱惑,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風氣。2010年,因演唱《九月九的酒》而走紅的歌手陳少華涉毒被拘。據媒體報道,他是在一次朋友的生日聚會上被好友慫恿吸毒的,盡管他一再拒絕,但最終經不起好友的“熱情”,“出于好奇與礙于朋友的面子”,“玩嘗”了幾口冰毒。2011年,影星莫少聰因涉毒在北京被捕,莫少聰稱自己不是因為興趣,而是身不由己,“當時一大堆人在場,我是礙于面子,覺得吸完就可以走”。
還有一些所謂的“創作型”“明星”,面對創作壓力,面臨創作困境時,便企圖通過吸毒來刺激靈感。例如導演張元吸毒被抓后,曾表示第一次吸毒后,感覺似乎非常好,思維也暢通無阻了,慢慢就對毒品產生了依賴。
毒品猛如虎,不管出于何種原因、何種目的,都掩蓋不了觸碰毒品的違法行為。不管是誰,一旦“涉毒”,都必須嚴懲不貸。
“明星”吸毒的負面效應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占有的社會資源多,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力較大,其言行舉止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應,因此“明星”吸毒給社會帶來的“負能量”不容小覷,尤其是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更為令人擔憂,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警惕。
2011年6月19日,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欄目以《明星吸毒,毒害社會》為標題,重點關注“明星”吸毒對青少年的影響。該節目提到了一個叫小翟的少年,15歲的時候因為偶然了解到自己崇拜的一個“明星”在吸食毒品,于是懷著好奇的心理學著嘗試了幾次,不想“一發不可收拾”,從此染上了毒癮。
這樣的例子叫人揪心,更讓人深思。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缺乏對事物的準確判斷,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并且善于模仿,對于許多事情都想親身體驗,當得知自己所喜歡的“明星”在“尋求某種感覺”而吸毒時,他們就極有可能“要追求同樣的感覺”而模仿。還有一些在校老師表示,有的學生覺得“偶像”吸毒的形象與平時的形象反差太大,自己想不通,學習、心情因此受到了影響。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任寶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許多青少年關注明星,如果對吸毒等負面事件沒有很好地引導,很容易出大問題。”他認為,現在青少年的業余生活太貧乏,缺乏健康的游戲活動,更缺乏合理的時間和空間,導致他們的注意力被網絡和影視作品所吸引,花了大量時間去看娛樂八卦新聞,從而出現一些不良的“追星”行為。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2年一項針對全國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有近七成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是文體“明星”,主要是歌星、影星和體育“明星”,而其他領域杰出人物被視為偶像的比例僅占一成多。占據如此高比例的“明星”群體,其言行舉止對青少年“粉絲”的影響可想而知。據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吸毒人員分布已經呈現低齡化的趨勢,目前全國吸毒人員中,青少年吸毒已占到60%左右。盡管說“明星”吸毒與這一現象構不成因果關系,但青少年“涉毒”低齡化、擴大化,以及易受蠱惑、善于模仿等特點,都對眾多“明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少“明星”在吸毒被抓后的各種狡辯行為,也給青少們帶來了惡劣的影響。雖然目前青少年模仿“明星”吸毒的例子并未普遍化,但某些“明星”吸毒的原因、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會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任由某些“不負責”的“明星”繼續活躍在公眾視野中,其產生的負面效應真是不容小覷。
筆者瀏覽過一些涉毒“明星”的貼吧,發現有許多“一邊倒”的非理性聲音,例如在百度“莫少聰吧”,有一個網友這樣說道:“永遠都支持莫少聰。人無完人,人活一世誰還不犯點兒錯誤呢!有太多的藝人吸毒了,這算得了什么啊,作為藝人,壓力太大,有朋友相聚吸些大麻,很正常嘛。”如此為“偶像”辯護,其表現出的“無所謂”的態度,真是讓人憂心。
引導青少年理性“追星”
在如今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社會對“明星”的關注似乎太過火熱了。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孫抱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對“明星”的過度崇拜和炒作,應該降降溫了,現在很多重大活動都邀請“明星”出場做代言,媒體的炒作又形成擴散效應,整個社會把“明星”的作用看得太重要了。endprint
把娛樂“明星”捧得太高,反之卻把具有思想深刻內涵的東西忽略了,這些都說明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提供給青少年積極向上的東西太少。信仰的迷失、學校教育的功利化、家庭教育的片面化,都容易導致青少年盲目崇拜娛樂“明星”。
因此,引導青少年理性“追星”,學校、社會、家庭、媒體、政府等方面都必須有所作為。
學校方面應該加強教育引導,幫助學生逐漸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具有積極意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的課余生活多姿多彩,把多余的精力轉移到追求積極向上的東西上來。此外,學校還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糾正青少年存在的反常心理傾向,如自卑感、逆反心理、焦慮情緒或其他精神障礙,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從容地面對現實生活。
社會應該倡導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對于違法亂紀行為應該“零容忍”,多樹立正面的榜樣形象,引導青少年多追具有正能量的科學家“明星”、教育家“明星”、教授學者“明星”等,而不僅僅局限于影視娛樂“明星”。當然,在塑造正面榜樣的過程中,應從人的本質出發,多塑造靈活生動、接地氣、有魅力,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榜樣群體。
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家長要深刻明白“明星”群體有可能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也有可能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追星”行為,引導孩子正確審視“明星”的各種行為,當發現孩子過分沉迷于“追”某個娛樂“明星”時,要及時提醒孩子適可而止,一旦發現孩子所追的“明星”出現丑聞,則應該有針對性對孩子進行勸導,降低孩子模仿不良行為的概率。
媒體在報道“明星”群體時,不應大肆宣揚對“明星”的個人迷戀和崇拜,更不可炒作“明星加工廠”“一夜成名”之類的新聞事件。對于像“明星”吸毒這樣的新聞,媒體更應把握好分寸。一方面通過媒體報道,加深公眾對違法亂紀行為的認識,帶動和引導全社會譴責違法亂紀現象;另一方面不應該將之“娛樂化”,更不可過分渲染“明星”違法亂紀行為的細節,以防效尤。
政府方面,則可考慮增加公眾人物違法和觸犯道德底線的成本,一旦某個“明星”的違法行為被法律認定,就應該勸使其脫離這個領域,不能再以“偶像”“明星”的身份示人。應嚴格限制有違法亂紀行為的公眾人物繼續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淡化他們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然,廣大青少年自身也應該辯證地看待“明星”,要多從“明星”身上汲取正能量,對于“明星”做出的某些違法亂紀行為要認清事實,辨別是非,不可因為他們的特殊身份就特別寬容,不要沉湎于“追星”無法自拔。
(責編 歐金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