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本論文從論述景觀設計課程在環藝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入手,依據景觀設計教學的現狀,分析問題,研究成因,進一步提出景觀設計課程分階段控制的教學方法,為后續的學習專業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景觀設計;分階段控制;教學模式
1 景觀設計課程在環藝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融合了室內外環境多項設計課程的講授;其中景觀設計是環藝專業教學體系中重要的課程之一,為學習規劃設計、園林設計、廣場設計等后續環境專項設計課程打下基礎;在整個藝術專業體系中起到入門的作用。為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點與積極性,教好景觀設計課程是關鍵。因此,采用分階段控制的教學方法,確立階段性控制的目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理性教學過程。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對待設計的態度與方法,培養學生形成理性的設計判斷力與養成獨立設計的習慣。
2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
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景觀設計專業知識量非常大,知識點比較多,大多數教師采用兩步走的教學方法,即以教授專業理論知識及輔導完成方案設計為主。在以往的教學中,課程開始第一周首先以教師在課堂上以輪番轟炸式的理論教學為主,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基礎知識進行強制性記憶。即不管學生接受程度如何,教師都要在特定時間內把理論知識講述完畢。其次,在第一周理論講述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其余學時周就開始進行設計方案的思考與表達。從教學結果來看并不是很理想,學生對于單純理論講授的教學模式感到枯燥厭煩,更談不上興趣可言。這樣的結果往往造成前期理論的講述與后續方案設計過程的脫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草圖設計階段,學生很難把前期理論講授的專業基礎知識運用到設計中,造成設計理念貧乏,空間功能意識比較弱的現狀,設計風格以抄襲為主,很難形成新的創意。其次,設計表現階段,表現手法單純依靠電腦,很難做到手繪與電腦相結合,對內部結構與設計材料的應用感到陌生,對于景觀結構的剖面與詳圖也很難表達清楚,有的學生直接采用拿來主義單純從別處照抄照搬以應付作業。最終,課程結束后很難實現專業知識的延續,這次課程遺留的問題依然在下次的專業課程中出現,如此反復,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針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急需要改變教學方法以改善目前的狀態。在教學課程中,采用分階段控制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師從每個階段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引導和帶動學生對景觀設計課程的興趣,以便掌握住專業設計知識。
3 景觀設計課程分階段控制教學目標的方法研究
(1)分階段控制教學的具體內容與目標。依據景觀設計課程的專業特點,分階段控制教學的具體內容與目標分四個步驟來完成。第一,理論講授與優秀案例臨摹階段。這一階段理論講授與優秀案例臨摹同步進行;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對景觀設計基礎理論知識的闡述及國內外的優秀景觀設計師及優秀案例的介紹。多采用提問的方式,形成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中。同時要求學生去借閱優秀國內外景觀設計師的資料,并進行優秀案例的臨摹,加深對景觀設計風格與表現方法的把握。使學生更深入的掌握景觀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為方案設計打下基礎。第二,景觀方案的設計與表達階段,以課堂實際操作為主。依據前期景觀設計理論與設計方法的積累;以生活場所為題,給出景觀的設計題目與要求,使學生更便于進入設計狀態,來完成景觀設計。要求每個同學花費5~10分鐘時間,采用答辯的形式來介紹設計方案的設計理念與功能,讓學生來做評判,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對于設計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對于設計方案的實際操作與表達能力。第三,模型制作階段,以課堂實際操作為主。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實物縮放比例來完成模型制作。目標是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掌握景觀的空間感及尺度感,提高學生對景觀的認知與設計水平。第四,課下學習跟進階段,采用網上交流與課下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往設計的縱深度發展。景觀設計是一門較為系統的課程,與其他課程(園林設計、廣場設計及小區規劃設計等)相互銜接,必須通過持續的學習,使整個設計更有連貫性和統一性。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于景觀設計系統的把握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2)分階段控制教學目標的特點分析。首先為階段性,即通過分階段的教學組織,提出各階段的問題;依照問題存在的根源,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及結論。同時,各階段知識相互關聯,呈遞進式的趨勢。因此,階段性教學的目標也充分體現出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特點,并通過對景觀知識的不斷整合最終形成完整的景觀設計教學體系。其次為可控性,通過分階段遞進式的教學組織,每個階段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帶動學生
中,有時希望運用中國傳統元素,但是考慮到時尚感、適穿性、易搭性等問題,又不想讓這些元素過于突出,而希望比較含蓄地表達出文化訴求,這時就可以采用柔化或者虛化的設計手法。在具體運用中,有的設計利用色彩和面料關系實現虛化,譬如有一款大衣,在腰間用了很大的一只中國風梅花盤扣作為裝飾,但是由于采用與衣身質料與色彩均相同的面料,所以這個裝飾遠觀粗看,不易察覺,需要近觀細看;有的采用在傳統元素外面罩上一層紗的設計,既使得局部與整體更統一,又取得了很好的虛化效果,譬如有一款女衫,主面料上有大朵牡丹印花,籠紗之后黑色撞料輕輕將花掩蓋,營造出若隱若現的意境;有的設計將傳統元素作為里料使用,在領口、衩位、下擺、門襟等處,不經意間就可能看到綻放的蓮花抑或纏枝花鳥。
4 結語
中國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地在服裝產品設計中被運用,而且日益廣泛地被消費者所接受,從這種文化的自覺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中國傳統元素的挖掘、提煉、運用需要在學理層面和實踐層面齊頭并進,以加快設計運用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從而更好地滿足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本文對中國傳統元素設計運用的三種手法進行了初步的闡述,此外還有著更多的設計手法需要專家學者、設計師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梳理與提煉,以豐富服裝設計手法的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沈福煦.建筑設計手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2] 吳春勝.傳統與時尚融合的中國風格服裝設計手法[J].絲綢,2011,48(1):37-39.
[3] 島子.后現代主義藝術系譜(上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4] 陳又林.現代平面設計中拼貼技法的運用和拓展探析[J].裝飾,2010(2):127-128.
[5] 劉紅孌.針織與梭織面料拼接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針織工業,2009(10):49-52.
[6] 吳春勝,張慧坤.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推演法及其構思模型商榷[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1,23(4):293-296.
作者簡介:吳春勝(1972—),男,浙江淳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服飾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