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妮
摘 要:本文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就普通高校公共藝術通知教育課程的改革進行研究,希望通過本研究為高校公共藝術通知教育課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高校;公共;教學;改革
近年來,按照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的文件精神,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以“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為原則,以改革課程體系為重點,力求形成以“四化”(國際化、本土化、現代化、個性化)相互融合為特點的通識教育方案,構建科學合理、富有生機活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普通高校陸續提出的“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重心,高起點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為深化本科教育教學體系改革,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制定通識教育實施方案。以遼寧大學為例,2010年頒布了遼寧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方案,以塑造思想品德、增進學識素養、培育創新意識、提升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
相關文件要求發揮綜合大學優勢,加強通識教育,注重學科教育,強化專業教育,突出創新教育。根據通識教育要求,優化課程結構,構建融會貫通的“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借鑒先進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和探究式教學。注重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雙向融合,提高實驗課程(項目)設計水平,進一步完善“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創新實驗”層次遞進的實驗教學體系。按照現代人才培養理念,各學科應根據學科特點鼓勵并指導學生跨學科(專業)選修課程,培養學生自覺完善知識體系的能力。通識教育平臺課程下設素質教育課程,為必選課程。素質教育課程劃分為五個模塊: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公共藝術、自然科學、應用技術。學生選修課程需覆蓋五個模塊,每個模塊選修課程不超過三門。
影視表演基礎被劃分為公共藝術模塊當中,其實戲劇藝術通識教育在國外,尤其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備受重視,發展也早于國內。“美國的一千多個大學戲劇系中,大多數都是通識教育模式,這些系科的課程設置中通常比專業戲劇學院有更多的普通課程,學生在戲劇、影視界的就業率只有3%。”[1]但這些戲劇課程卻能為學生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使他們在教育、公共關系和社會性交往等方面更勝一籌。不僅如此,美國的中小學藝術教育中也頗受重視。“1994年,美國通過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案》,藝術教育第一次寫進了聯邦法律,藝術作為核心課程與英語、數學、歷史、公民學和政治學、地理、科學、外語同樣重要。”[1]
公共藝術通識教育與專業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大體相同,但從教學對象、教學目的角度看存在巨大差異,由此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需做調整,以更好地適應非專業學生的知識接納、學養吸收和實際運用。本文將以《影視表演基礎》這門課程為例,分析專業基礎教學與通識課教學的差異,并探索通識課如何進行改革和生存之路。
(1)教學對象的差異。專業基礎課教學的對象是普通高校中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學生,旨在培養具有系統的文化修養和理論、全面的文藝素質、廣博的影視專業知識、具有創造能力和善于協同合作能力,能勝任電影、電視多種類型角色的表演的人才。在全國各電視臺、電視劇制作中心、各影視制作公司、劇組、文藝表演團體、教研單位、各單位黨政共團、文化傳播公司從事表演、策劃、組織等工作。通識課教學的對象是普通高校的文科、理科學生,這些學生中有一些對戲劇表演藝術有著濃烈的興趣愛好,有些則完全不了解。但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愿望,即通過戲劇、影視表演的課程學習加強社會參與感,增強與人協調合作能力,鍛煉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交際和表達能力。
(2)教學目的的差異。專業基礎課教學要求學生運用表演藝術把劇本的文學人物形象創造成為舞臺、影視劇人物形象。學生要應具備深厚的生活基礎和熟練的表演技巧,在創作風格上,分為本色演員和性格演員。學生扮演角色,通過舞臺行動過程,創造人物形象的藝術,必須親自登場、現身說法、身體力行,而且每一次都要重新塑造,每次演出都要像第一次演出那樣,重新表演整個舞臺行動的過程,保持演出的青春。通識課教學的目的除了增加學生的戲劇、影視基礎知識以外,對社會科學也有補充和裨益。美國人類表演學創始人謝克納認為人類表演學(廣義的表演范疇)和社會科學在七個主要方面達到了統一。他們分別是:第一,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包括各式各樣的集會。第二,運動、儀式、游戲和公眾政治行為。第三,解析傳播中的各種模式(非書面語言);語義學。第四,人類與動物行為模式間的聯系,尤其在游戲和儀式化的行為方面。第五,心理治療中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動表達,以對身體的意識。第六,人種學和史前學,包括外來的和熟悉的文化。第七,建立一種統一的表演理論,實際上就是行為理論。[2]這種統一使學生們將在各自專業領域
的、跨領域的國際性平臺。研究項目由來自世界著名的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等不同藝術領域頂級專家組成的教師隊伍主導,下設研究小組,每年面向全世界招收高水平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并為其提供資助和項目支持。
第六,機構設置。“藝術跨域協同創新”平臺由學校,實驗室,圖書館,展覽中心,電影院,音樂廳,劇院,舞廳,博物館和員工們的交流空間(當代藝術書店、餐廳、咖啡吧)等構成,擁有世界上各種最先進的設備器材。實驗室有咨詢式合作、課題群合作、公司級合作等三種基本研發合作方式。藝術中心挖掘實驗室的核心研究能力,并把這些能力朝著激動人心的新方向延伸。
第七,跨域協作。在社會、藝術和前沿的技術中開展跨學科合作。一方面,以保證在學術研究上的自主、前瞻和原創基礎上與社會機構跨域合作。從贊助者那里了解市場的動態、新的研究方向,得到可靠的技術、產品信息、財力和物力等支持,實現知識產權共享加快創造性研究,高技術成果及知識的產業化的進程;另一方面,提倡完全不受傳統的束縛,展開內部跨界協作,由于教授之間、技師之間、學生之間的背景很不同,而研究的內容又相互交叉,使得教授與教授、學生與教授、各個小組之間的協作非常緊密與頻繁。
第八,研創實踐。創新研究實際上就是探索性研究和獨創性研究的結合,包含矛盾的多樣性,融合藝術、科技和自然的聯系,并產生一個特殊視角的解決方案。實踐跨域藝術媒介的構建,實驗多媒體裝置、動能技術為基礎的藝術,混合公共空間中的媒體,探索計算機、網絡作為一種藝術媒介的可能性等新的技術在視聽藝術中可能的應用……
藝術創新方向何去何從?隨著全球科技發展與交流頻繁,當代藝術時代性、國際性、民族性、多元性并存。中國藝術的發展也不能只停留在本地域、本領域,而要敞開胸懷吸納來自全球的文化資源結合本土傳統,充分運用人類科技前瞻性、創造性的研究思路實現跨域協同創新,再一次重新創立中華民族藝術創新的高度、深度和廣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