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最近十期的IJTR雜志表明連接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終身教育將成為TVET研究的全球化趨勢。職業教育及培訓的定位、組織管理、財政資助及教學挑戰都是TVET需解決的問題。作為一項學術研究,TVET跨學科的研究性質需得到學界的認可。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科研課題“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最新學術研究動向追蹤-以IJTR雜志為例”(項目編號為A027113022)的研究成果。
IJT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Research 《國際培訓研究雜志》)是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和培訓研究協會(AVETRA)主辦的權威職業教育和培訓雜志, 主要刊登亞太平洋地區及歐洲有關職業教育和培訓當前熱門的研究課題及成果。本文以近四年(2011.4-2014.4)雜志刊登的10期期刊的論文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研究者的主體、研究的方法及研究的對象以管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最新學術研究動向。
1 研究者的主體分析
自2011年起,IJTR每年3期,4、8、12月份出刊,每期僅刊登5-7篇文章,每篇文章的篇幅均在10頁以上,有些長到20多頁。在10期共60篇研究文章中,從國籍來看,研究者有來自澳大利亞、瑞士、新西蘭、馬來西亞、美國、印度等1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43篇文章為澳州本土研究者。從研究者所在的機構來看,多數為綜合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其中一人為人類學家。僅10篇文章的作者來自于職業技術類學院,僅占總數的17%。
2 所用研究方法分析
縱觀10期的研究論文,每篇文章都具備研究論文的嚴謹結構,即包含問題提出 —文獻綜述—研究方法—資料收集、分析—結果討論—總結—參考文獻等完整的多個環節,其中有關研究方法或方法論論述都占相當的篇幅。被界定為“應用研究”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決定了其研究方法大多數為實證研究,具體的研究方法涉及問卷法、訪談法等方法。
3 研究內容分析
從技術職業教育及培訓(TVET)全球化的挑戰、機遇、可持續發展到TVET教師的管理能力、資格認證,從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理念沖突、多樣途徑和多重經驗到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改革的利益沖突及對立都是IJTR雜志的研究內容。研究內容可從政策追蹤、工作場所、學校教育、教師身份認同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政策追蹤主要集中在TAFE學院與所在地區的持續和諧發展、瑞典職業教育的復興抑或倒退、科威特職業教育與文化偏見的沖突、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培訓二元論理念的挑戰、澳大利亞教育、培訓及就業的一致性研究;工作場所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成人繼續教育的動機研究、澳大利亞的職場安全立法、監管者對職場安全的影響、澳洲職場讀寫能力危機的雙重話語、澳洲醫藥行業雇員的學習策略研究;學校教育重要集中在澳洲職業教育留學生、土著學生的學習、職業教育研究傾聽智障學生的聲音、澳大利亞建筑行業學徒的金融意識教育、視頻及多模態話語分析學生如何學習焊接手藝、VET中體驗式學習、主動學習及學習評價與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力;教師身份認同主要集中在職教教師及管理者的身份認同、VET教師給國外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指導下一代的VET研究者、職業教育者的資格認證。
4 討論
4.1 連接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終身教育將成為TVET研究的全球化趨勢
通過對IJTR論文的研究,不難發現諸多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理解都在于某門具體“手藝”的培訓,這與職教體系起源于工業化時代和新興國家的興起有關,其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及就業問題。職業教育需培養足夠有上崗能力的員工,解決社會的失業率,避免社會結構的松散。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轉型,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關注點已從傳統的工作場所(shop floor)轉向辦公場所(desk floor),從滿足制造業的需求走向滿足服務業、商業管理、健康娛樂及通識教育的需求。與最初職業教育教育的目標在單純培養學生勝任某項工作的能力不同,作為團隊成員的知識工人需具備使用邏輯抽象思維發現問題,能鉆研并使用知識,提出建議,設計并應用解決方案的人。 同時,個人被認為終身會有三次甚或更多的不同職業,因此“學會如何學習”以滿足個人的發展需求。除一般能力和專門能力的方法和內容,就業能力、再培訓能力、終身教育、個人成長和可塑性,可轉移能力及流動能力對TVET提出的新要求正變得愈加明顯。為此,從上面有關研究內容的列表不難看出,有關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的銜接、可持續發展能力、職場讀寫能力、學習策略及終身教育、學習能力一直是該雜志的研究重點。
4.2 定位、組織管理、財政資助及教學挑戰仍是TVET面臨的關鍵挑戰
首先,職業教育的定位。基礎教育的后續為職業教育還是學術教育需根據各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而定。在失業率嚴重,需要推動創業和小企業發展的地區,職業教育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其次,組織管理及財政資助。盡管澳洲的職業教育都屬于公立性質,但過去的二十多年隨著雙元制整合了不同的公立、私營組織,澳大利亞的職教經歷各種重組,并且這種重組在未來還會繼續。這種管理上的重組是為了職教能跟上技術的變革,滿足國家的需求; 第三,教與學的挑戰。隨著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的逐漸增加,教育者需從理念及實際操作中從知識的傳授者走向為學習的促進者,能合理且有效地發揮信息通訊技術尤其是仿真軟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4.3 職業教育研究的前景:跨學科的研究性質需得到認可
作為應用研究的一種,TVET研究對象通常為包含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影響職業及行業的本地及全球就業市場,職業教育課程的設計及評價,教學過程等,是一門涉及經濟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心理學及哲學等的跨學科的研究。其優勢在于研究不囿于某種理論,從而擴寬了研究視野;但由于研究理論的不集中,所以其研究成果將分布在不同學科的刊物中,從而使其失去了自身的領域特色。因此,職業教育的研究難以得到上一級學科如教育學、管理學的認同,更別說其屬于心理學、社會學或經濟學的范疇。
參考文獻
1.Maclean R., Lai A. The future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lobal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Research. 9(1-2); 2-15
2. Billett S.2013. Towards a Mature Provi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Resear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Research.(11)2.
3.陳寶珠.職業教育語境下對澳大利亞培訓包體系的思考.高教探索[J].2010(3) 97-101.
4.盧凱軍等.論中澳對比視野下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J].教育與職業.2012(6)23-24.
5.趙軍等.新自由主義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形塑及其反思[J].職業技術教育.201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