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飛速發展,但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本文基于客戶的視角,著重就商業銀行與客戶間的不對稱性問題提出思考,從信息不對稱、收益不對稱和風險不對稱三方面進行分析,探究其成因和影響,并指出其利弊。
關鍵詞: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不對稱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但我國商業銀行理財市場發展時間不長,市場規制還不成熟,客戶與銀行間的理財糾紛也頻頻出現。本文就當前的糾紛現象探求原因,并從信息不對稱、收益不對稱和風險不對稱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1 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市場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它指的是市場參與主體對信息資源的不同掌握程度。商業銀行是理財產品的設計、銷售和運作者,其掌握著產品的完備信息,而客戶對產品信息的獲取主要來自銀行的信息披露,而這種信披非常有限,獲取額外信息的高成本也給客戶信息掌握量制造了壁壘,于是,在銀行和客戶之間形成了對產品信息掌握的不對稱狀況。
首先,理財合同影響著信息不對稱的形成。理財合同作為認定銀行是否履行信披責任的重要憑證,卻因其所包羅的可能性有限,及對具體可能事件未能做明晰表述等原因,存在“缺口”, 形成了不完全契約,例如其在投資標的、投資比例、風險評估和實時信披等方面仍未做詳盡說明等。不完全契約對銀客間的信息對稱化造成了阻隔。
其次,銀行操作行為促使產品信息被客戶忽視。譬如在銷售過程中,為了節約單位產品的咨詢時間,提高個人業績,銷售人員常引導客戶關注預期收益指標,弱化投資風險,抑或在產品存續期內,銀行對所客戶持有相關資產的賬單和對賬單項目情況等信息疏于披露。
再次,市場規制尚不完善是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成因。盡管相關規定指出銀行應該就產品屬性等基本信息對客戶履行告知義務,卻未對銀行履行信息披露和風險告知義務進行程度上的界定,于是當銀客糾紛訴諸法律之時,判決上常認為只要銀行在產品合同上就產品基本信息給予披露,做到文字表述無歧義,且客戶簽字確認充分知曉,即說明銀行履行了信息披露和風險告知義務。因此,告知義務在程度界定上的缺失,將使信披義務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效用。
另外,信息不對稱還可能導使市場環境惡化。基于較弱的專業能力、不足的產品信息和不良的銷售引導等因素影響,客戶常把預期收益率作為判斷產品優劣的標準,而在市場環境中,高收益通常對應高風險,優質理財產品雖具備嚴格的風險控制和更高收益實現率,一般卻不具備收益率絕對優勢,因此,不理性判斷和市場競爭會將使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優質的產品被標榜高收益、追逐高風險的次級產品驅逐出市場,導致產品市場風險提高,客戶逆向選擇產生。
2 收益不對稱
對銀行方來說,商業銀行的收益主要來自管理費用和業績報酬。
首先,管理費用本是商業銀行應得酬勞,客戶選擇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恰是借助其專業能力優勢進行委托代理,銀行的經營運作和資金管理需要付出相應成本,其主要包括:第一,網點營銷成本,例如營銷人員工資薪酬和網點租用費等;第二,客戶管理成本,例如凈值估算和資金監控等;第三,產品托管成本。[1] 對于宣稱不收取任何費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而言,銀行則使用理財產品本金所產生的利息進行不明額度的期權購買,以賺取產品利潤,抵補相應成本,而這些費用主要有申購費、贖回費、產品管理費和托管費等。但是由于當前市場尚未具備明晰的收費標準,管理費用收取標準由銀行方訂立,因此也出現從0.5%到3.3%參差不齊、差異較大的狀況。
據銀率網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發行的46820只理財產品中,符合及超過預期收益率占比僅為54.79%,其中在2013年發行并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共計302款,卻有90款產品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不論是高額的管理費用給客戶預期收益造成侵蝕,或是期權費用削減了客戶收益的情況,都折射出銀客之間收益分配權利的差別,這種差別將導致收益不對稱產生。
其次,在管理費用之外,銀行也常常收取不菲的業績報酬。業績報酬是使銀客之間產生利益相容和銀行績效獲得激勵的有效工具,以美國的對沖基金為例,當基金業績超出了歷史高點時,基金才收取超額部分的20%作為業績報酬。[1]相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在缺少市場約束的環境下常常設定更高的提成比例。
對于理財產品而言,客戶收益會受到上限制約,而銀行掌握著產品設計和收益分配主權,卻無收益上限,在對客戶進行利潤分配之后,銀行可以獲得超額收益,且客戶也無從得知分配比例。所以,即便客戶實現預期收益,收益的背后也潛藏著不對稱的收益分配方式。
3 風險不對稱
在競爭市場中,一般風險與收益正相關,然而銀行可以利用產品設計權實現風險不對稱分配,使自身承擔風險較小、收益較高的結構部分,客戶則承擔風險較大、收益較小的結構部分,比如不少產品通過風險免責條款向客戶轉嫁投資風險。在信息不對稱和有限專業能力的情況下,客戶被暴露于市場風險之中卻渾然不知,這樣的風險不對稱性是缺少市場效率的。
那么,怎樣的風險分配方式才是有效率的呢?我們不妨舉例探討:假設有市場上有一銀行和一客戶和一理財產品,銀客兩者風險偏好不同,該產品預期收益的實現率為50%,實現收益時效用值為120,未實現則效用值為40。由此可得,該產品的收益期望為80(120*50%+40*50%=80)。再假定風險厭惡者的預期為60,這意味著如果存在一合同,能夠使其在無風險狀態下獲得60以上的效用,它就愿意接受。而對于風險偏好者而言,它只有在同等市場風險條件下,獲得大于等于80效用值,才愿意接受合同。
于是,風險厭惡者可以提出以70的無風險效用值簽訂委托—代理契約,這樣,風險厭惡者獲得70-60=10的剩余價值,風險偏好者則愿意接受低于80的成本去承擔風險并選擇預期收益為80的行為方式,其剩余價值為80-70=10,這就達到了最優的風險分擔模式,即帕累托最優狀態。這里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如果一項風險由兩個偏好不同的市場主體分擔,在一定交易條件下,由風險偏好者承擔全部風險將是最優選擇。
當客戶較銀行而言是風險厭惡者時,將獲得70的效用值認為是客戶實現預期收益,而銀行在70的成本上通過發揮自身專業能力優勢,付出投資努力以實現大于等于80的效用值,并承擔全部風險的模式是有效率的。
假若銀行較客戶而言是風險厭惡者,銀行為客戶代理理財并獲得穩定的費用,客戶對理財利潤掌握剩余索取權且承擔全部風險,這樣的話,原有的委托—代理關系出現了方向調轉,銀行成為了委托人,而把利潤激勵轉讓給客戶,銀行只是獲取穩定的管理費用,資金盈虧與否于額度大小均由客戶享有,銀行的努力就失去了刺激,于是選擇次優的努力水平,專業能力及優勢就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樣的合作就缺少效率。[2]
綜上所述,當且僅當客戶較銀行而言是風險厭惡者時,通過帕累托改進實現風險的不對稱分擔模式是有效率的,也是市場優化改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廖旗平.關于商業銀行與投資者理財利益不對稱問題探討[J].農村金融研究.2010.2:52-57.
[2]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陳澍園(1985-),男,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金融學碩士在讀,經濟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