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
摘 要: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我國近期提出的富有指導性意義的國家戰略,它不僅關系到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布局、中東西部相互協調與配合等問題,而且還涉及我國與亞歐地區多個國家在外交、經濟等領域的交往與合作。
關鍵詞: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戰略意義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橫貫東西,跨越歐亞兩大洲,連接多個民族多個國家,它的建設成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世界經濟貿易發展格局,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引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其本身繼承著古絲綢之路的光榮與傳統,它東端連接著經濟勃發、蒸蒸日上的亞太地區,中間串聯著資源豐富、地域廣袤的中亞地區,西端連接著經濟發達、國際貿易頻繁的歐洲地區,它被解讀為是“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為深遠的經濟流通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橫貫亞歐兩大洲中部地帶,總長約10900公里,途經面積共計約397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的26%,影響到22億人的生活。其中在中國境內全長4395公里,它包括我國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在內的西北五省區和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內的西南四省區。
1.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背景
2013年中國經濟實現了7.7%的增長,經濟總量“更上一層樓”,并且首次在進出口額總量上超越美國,坐上了全球第一把交椅。中國在坐穩世界經濟大國位置的同時,在全球商品流通、進出口貿易、對外直接投資、融資租賃、金融投資等方面繼續著自己的強勢表現,為世界所矚目。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成為驅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中國展示了作為經濟大國的實力,在全球經濟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經濟大國地位持續提升。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技術進步和提升效率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改變了世界格局,對控制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和熨平經濟波動起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從表面上看中國經濟是欣欣向榮、穩步發展的,但是中國經濟有其自身“大而不強”的劣勢,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國際分工中仍然處于以基礎加工、來料加工為主的基礎加工制造業階段,在整個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處于低端和下游地位。二是在國際商品市場上缺乏主導權、定價權、反傾銷權和談判權,在涉我重大利益的商品物資進出口方面聽從于西方國家的安排,不能自己做主,只能聽命于人,對我國外貿型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不利影響。三是在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較弱,直接導致我國高科技、高技術產業根基不牢,基礎不好,我國內貿企業很難走出國門開辟國外市場,相關商品也難以進入國際市場流通體系。四是參與國際經貿競爭、商品競爭的能力不夠、意識不強、層次不高。目前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沒有話語主動權,對國際經濟事務也難以發揮出壓倒性的競爭優勢。因此,我國只能參與到層次較低的國際市場經濟競爭中。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的比重仍將不斷上升,對全球的影響力也將繼續增強,但我國想要把自身建設成為經濟強國,還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付出更多成本,還需要構建新的戰略思維和戰略框架。
2.“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的提出
在全球風云瞬息萬變,世界格局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我們要充分了解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社情和民情,充分準備,認真應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新挑戰,把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穩步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鞏固領導地位;加快內陸地區成為全球重要的加工和制造業基地,增強其對新一輪開放的支撐作用;提高內陸城市開放水平,構筑特色鮮明、定位清晰的陸路開放經濟帶;培育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要位,建設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構建東西互補的開放新格局。
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發展瓶頸的制約,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扎爾巴耶夫大學(位于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2013年11月12日,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為謀求我國更好的國際經濟大國地位和在國際經濟事務交往中有更多的話語主導權,我國適時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而將會實現在更新領域、更廣范圍和更高層次上的區域聯動開放,這將吹響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為全面深化改革起勢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有利于鞏固同中亞及中東歐地區甚至是西歐地區的合作基礎,通過共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凝聚起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有利于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歐的交通網絡,形成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在當前亞歐各國發展差距縮小、通信信息技術飛速進步、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國謀求穩定、繁榮、發展、共贏的形勢下,只要亞歐各國同氣連枝、共同促進,相互協調發展,就可以形成“亞歐一體化,繁榮與發展惠及每一個經濟體”的戰略格局。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將推動我國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促進東部地區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形成全新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各種優質資源的大流動大整合,吸引更多資本、技術和人才向“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匯聚,進而輻射帶動我國中西部、中亞地區乃至歐洲部分資源的大流動,形成資源要素國際性大流動格局,使我國經濟發展中西合璧,兩翼齊飛,為區域協調發展與聯動開放開辟新的戰略空間。
3.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義
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一是可以為我國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團結與我交好的國家,孤立與我交惡的國家,形成于我有利的和平氛圍。特別是在今日我國民族矛盾突出、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不安定、面臨的外部恐怖威脅與日俱增的特殊時期,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更顯得尤為重要。二是可以推進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東北地區的互通有無,還可以促進我國整個西北部與中亞、歐洲地區的貿易往來。我國中西部自然資源豐富,經營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第一產業發達,可以形成比較優勢,引入東部發達地區的技術、人才和實體經濟,帶動中西部地區朝著密集型工業化方向發展,再結合自身蘊藏豐富的優勢,可以利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平臺向中亞及歐洲地區出口大宗商品。
3.1 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西部中心城市為重點
以中西部中心城市為重點,與中亞、歐洲板塊互通有無,一方面可以通過亞歐鐵路和亞歐大陸橋進入中亞,打開歐洲市場,輸出自己的原材料和礦產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中亞地區的緩沖位置,發展資本密集型大工業、大產業,還可以利用中亞地區人力資源豐富、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在較短的時期內完成系統全面的工業化布局。要下大力氣發展高端產業,走一條資源消耗低、市場認可度高、能夠長期發展并參與國際間競爭的高效優質的工業化路子。
3.2 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創新型對外貿易加工為主線
以創新型對外貿易加工為主線,積極引導服務外包和來料加工產業,使低成本加工貿易從歐洲地區向內陸地區轉移,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開展科技含量高、市場效益好、自主創新能力強、資本集約程度高的優勢項目,推動自身競爭力不斷提高,使自己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推動自主創新道路不斷向前延伸和發展。
3.3 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隔閡、經濟發展程度不均衡態勢為手段
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隔閡、經濟發展程度不均衡態勢為手段,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協調配合。各國通力合作,落實互利互惠一攬子政策和方案,加緊實現以中吉烏國際鐵路為代表的跨國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形成貫通中西的對外合作與經濟交往的大通道。
3.4 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進一步加快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為依托
以進一步加快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為依托,不斷完善配套倉庫、貿易市場等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邊境口岸功能。研制重點口岸城市開放傾斜照顧政策,試行海關、檢驗檢疫、邊防檢查、交通運輸四部門合作模式,支持把有條件的內陸中心城市建設成國際口岸。發展內陸口岸經濟,推動“大通關”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完善區域通關合作機制,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關成本。
4.結語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國際升級版,實現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宏偉目標,無異于是古代絲綢之路在當代社會的重現和升華。它不僅僅是溝通亞歐兩大板塊的經貿發展橋梁和經濟大通道,更是架在多國人民心里上的友誼之橋、信念之橋和理想之橋,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改革的窗口和橋頭堡,是我國“一帶一路”重要戰略的具體實現形式。以開放促改革,以合作帶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比較優勢,努力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實現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譜寫新的壯闊篇章。
參考文獻
[1] 劉育紅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分析[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2.10
[2] 殷高峰 歐亞大陸橋:一體化驅動“經濟風車” [J] 大陸橋視野 2012.10
[3] 王一鳴 我國經濟增長的中期趨勢和應對策略 [J] 全球化 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