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珍
摘 要:自1982年起,我國開始恢復中國人身保險業務,保險收入增長快速,但是我們在看到成就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保險市場仍存在發展水平低、結構不平衡等突出問題,所以,進一步完善中國壽險市場十分必要。本文就目前壽險市場存在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旨在全面提升我國壽險市場發展水平。
關鍵詞:壽險市場;人身保險;保險發展
目前,我國壽險市場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整體保持了健康、平穩的發展趨勢,但是投資效益低下、償付能力不強以及業務增速緩慢等仍是其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相關部門要制定出切實有效的解決策略,明確壽險市場形式,進一步推動我國壽險事業的健康發展,切實保障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1.中國人身保險市場發展的基本概況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身保險市場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人身保險的保費收入從1989年的19.6億元上漲到2010年的10632.4億美元,年均增幅超過30%。而人身保險費用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也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在保險市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據官方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已逐漸躍居世界新興保險大國的行列,保費收入的年增長率高達18.7%,我國保險行業的市場占有額不斷提升,正成為世界金融保險市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保險公司法人結構與2002年相比新增了123家,總數達162家。保險公司總資產是2002年的10倍,總額6.9萬億元。在過去十年間,我國保險行業在服務質量、監管水平、市場結構以及行業規模方面有了顯著提高。
最近幾年,我國壽險市場發展速度緩慢,就2012年而言,前10個月的人身保險費同比增長率僅為3.5%,保費收入約合8572.9億元。續期保險是保費的主要增長點,銀保新單和個險新單出現了整體下滑的趨勢。由此可見,造成總保費增幅小的根本原因就是銀保保費的大幅下滑[1]。
2.中國人身保險市場發展現狀及其問題
第一,業務增幅下降。最近幾年,我國壽險行業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行業銷售模式、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約,發展緩慢,甚至一度出現業務回落狀況。
第二,償付能力下降。目前,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要遭受到發展業務所需消耗的資本金逐漸增多、股東要從上市公司分紅以及資本市場的大幅下跌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就目前而言,保險行業的整體償付能力依舊呈現出充足狀態,沒有新增加償付能力不足的公司,但是有極少一部分公司的償付充足率降幅明顯。從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現狀來看,歐美債務危機如果繼續呈惡化狀態,那么市場流通的貨幣量將會進一步減少,資本市場的發展潛力將嚴重受限,最終會影響到保險行業償付能力的提升。
第三,退保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保險市場的退保率較高,退保金額較前幾年有了大幅增長,尤其是以銀行為基本銷售渠道的,產品退保率持續保持在較高狀態。客戶之所以大規模的退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險產品的實際收益與客戶的預期收益存在較大的差距。壽險業之所以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首先,受適度緊縮的貨幣政策的影響,銀行的資金面較窄。目前,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影響,我國銀行存款的增長一度呈現下滑趨勢,相關部門嚴格管控信貸額度,加強了撥備和資本監管,理財產品開始在市面上大量發售。與保險產品不同,銀行理財產品具備短期收益率高以及流動性強等顯著優勢,滿足了客戶盡快獲取收益的要求,而且其年收益率一般保持在3%—5%之間。銀行理財產品如此猛烈的發展態勢嚴重沖擊了銀行渠道銷售的保險產品,搶占了保險產品的發展市場,造成保險市場疲軟。其次,資本市場處于低谷,投資收益率低。今年,資本市場處于低谷,股市大幅下跌,債券市場發展緩慢,阻礙了保險公司的穩定發展。前9個月,保險業務資金的收益率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58個百分比,僅為2.7%。保險產品要保持較好的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就必須有著較高的投資收益。就目前而言,在紛繁的金融產品中,壽險產品的競爭優勢最小,難以引起客戶的投資欲望,因而增速緩慢。
從整體情況而言,內外因的共同影響和制約是導致我國壽險業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值得強調的是,銀保渠道是目前制約壽險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個險等其他渠道的增速相對較快,我國壽險業在總體上保持健康發展態勢。
從長遠情況來看,公眾保險意識進一步深化、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均收入大幅增長、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我國壽險業在整體上會始終保持良好局面。但就短期而言,壽險業在國際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其發展舉步維艱。壽險業在未來一年仍會面臨嚴峻的發展形勢,保費在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解決各種新問題,推動我國壽險行業的穩步發展[2]。
3.推動我國壽險市場發展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國壽險市場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形勢,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我們要積極解放思想,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調整和優化壽險行業結構和增長方式。壽險業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實現壽險行業的整體效益和發展質量的穩步提升,奠定壽險業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在具體的監管上,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完善。
第一,建立并完善資本補充機制。足夠的資金儲備是保障行業健康穩步發展的基礎。目前,保險公司除了內生性融資以外,外源性融資僅包括發行次級債務、公開上市募集以及股東注資三種方式,資金補充渠道較為單一,這嚴重限制了保險行業的跨越式發展。所以,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自身職能,加大資本補充機制的研究和開發力度,強化各部門的協作關系,健全相應的制度保障,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保證資金的及時補充。首先,進一步提升融資工具的流動性。保險公司要充分利用上市所平臺掛牌交易的有利契機,不斷提升次級債務的流動性,實現次級債的公募化轉變。其次,開發多樣的融資工具。綜合運用混合債、可轉債等資本補充工具。再次,進一步拓寬資本補充市場,大力開發離岸市場。保險行業要貫徹并落實國家相關戰略決策,推動香港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實現保險公司在香港的融資。
第二,大力推進壽險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壽險業要取得長期穩定發展,就要充分發揮出壽險產品長期儲蓄性和保障性的基本特性,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市場上流通的壽險產品有著較強的同質化現象,不同壽險公司的產品大同小異,同時,壽險產品與其他理財產品也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在短期回報、保障功能均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壽險產品的市場自然無法打開。要切實解決產品同質化問題,增強壽險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就要大力推進改革步伐,優化和調整產品和渠道。首先,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壽險產品在風險保障方面的優勢,延長產品期限,切實滿足消費者對保險的真實需求。其次,完善產品定價機制,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當前,國家已經逐步放松了對變額年金、小額保險以及意外險業務的費率監管,未來,養老險、健康險以及壽險等也將獲得較為寬松的發展環境。再次,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壽險公司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開發新產品,彌補政策缺陷,充分利用網銷、電銷等成本低的電子化銷售渠道,逐漸擺脫傳統渠道對壽險行業的限制。
第三,進一步提升壽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目前,壽險業已進入了以負債帶動投資,以投資增進負債的良性發展階段。壽險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貨幣和資本等金融市場,壽險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取決于壽險業的實際投資能力。所以,我們要從當前保險業和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著手,積極引進外國先進管理經驗,加強對市場形勢的監管。首先,逐步放寬權益類投資的準入門檻,取消比例限制,提高經營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其次,建立并完善市場競爭機制。開展有序的市場競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委托外部機構管理一部分保險資金,最大限度的實現資產增值。再次,研究新的資金運用渠道,切實滿足壽險業的發展需求,提高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水平。
第四,強化監管重點,推動壽險業的穩定發展。有效控制和防范風險是監管的主要內容。要保持壽險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態勢,就要有效控制和防范風險,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進一步強化償付能力監管。在具體的風險防范和監管工作中,償付能力是必須要始終予以重視的,不容忽視。在具體的監管方式選擇上,要改變傳統模式的弊端,逐步重視后端監管,強化對認可負債和認可資產的監管;同時,從市場經濟運營現狀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改進資產重估值以及財產再保險等手段,切實提高壽險業的償付能力。其次,強化跨業監管。保險公司要時刻將發展保險主業作為公司堅定不移的發展方向,從而有效應對市場形勢的變化。相關部門要嚴格控制和監督保險公司的擴張經營和跨業經營,降低管理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推動保險主業的健康發展,切實維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再次,對現金流進行壓力測試。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現金流的監管,避免因非正常退保率大幅增長而造成現金流缺口,為壽險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3]。
4.結語
客戶之所以選擇購買保險,其最根本的意圖就是降低風險發生時造成的損失。從本質上而言,壽險業是風險管理行業,它的本職工作就是進行風險管理,提供壽險保障。目前,我國壽險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導致風險和各類問題層出不窮。由此,我國壽險業要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及早回歸行業本質。壽險公司在開發新產品時,要始終堅持保障成分的主導作用,大力開發保障性強的保險產品,切實滿足客戶對于“保障”的迫切需求。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國壽險業的作用和意義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客戶的需求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壽險業也才能取得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彥芝,曾珣.我國壽險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吉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02)
[2] 趙霞.影響人壽保險發展的因素與對策分析[J]. 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3(01)
[3] 劉金章.制約我國壽險契約保全業務發展的因素[J].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