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實
摘 要:在風險投資運作過程中,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是其中的關鍵環節。風險投資要成功獲利,就要建立起完善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盡可能優化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并就其異同點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旨在全面優化和完善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關鍵詞: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發展
風險投資退出機制作為一種新型的制度安排,是指風險投資機構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以后,風險企業的發展逐步走上正軌,從而實現資金股權形態向資金形態的轉化。
1. 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基本狀況
1.1 風險資本IPO 的退出門檻相對較高
風險企業家和風險資本家往往選擇IPO作為自己的風險退出方式,這種方式所獲得的利潤明顯高于企業回購和企業購并。但是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只有極少一部分風險企業實行IPO退出方式,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不完善,缺乏健全的法律規范與IPO退出機制相匹配。中小企業基本繼承以往的主板游戲規則,IPO退出方式的推廣較為困難。
1.2 股份回購融資相對困難
現金形式是風險企業回購風險投資者股份的有效形式。公司在沒有大量閑置資金的前提下,可以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從而獲得回購股份的資金,但是這樣就會大幅度增加企業的實際負債率。由此,風險企業只有擁有大量的回購資金,才能保證股份回購行為的順利發生,風險投資者要將企業回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否則將削弱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者之間的信任,阻礙合作的順利進行。
1.3 產權協議轉讓仍處于主渠道地位
目前,IPO退出機制在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發展極不成熟,風險企業在進行風險資本退出時往往選擇產權協議轉讓的形式。與IPO相比,產權轉讓在費用方面相對低廉,對企業財務狀況的要求較低,風險投資人可以通過與股權購買方協商的形式達成自己的意愿。就目前而言,產權協議轉讓符合風險投資人和風險企業的實際需要,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占據主渠道地位的風險退出機制。
2.風險投資退出的原因及其意義
2.1 風險投資退出的基本原因
風險投資機構之所以要積極尋求退出機制,概括起來有兩點主要原因:
2.1.1近年來,高科技企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要始終保持這種勢頭困難重重,風險投資基金必須具備流動性特征,才能最大限度的獲取利潤,也就是說,風險投資者要抓住時機,盡可能在企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進行風險投資,從而獲取高額的利潤,之后投入到新的投資市場,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1.2風險投資基金籌集資金的有效形式是權益,這就決定了投資人可以約束和控制風險投資基金的行為,并且投資人要承諾將在一定時期內為風險企業創造豐厚的經濟效益。
2.2 風險投資退出的意義
2.2.1有利于在一定時期內保持風險資本的流動性
2.2.2有利于推動風險資本的可持續發展
2.2.3能夠對風險投資活動和創業資產作出科學、準確的評價
2.2.4能最大限度的吸納社會資本,增加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動力,從而推動風險資本的可持續發展[1]。
3. 探究影響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主要因素
具體而言,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主要受以下幾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3.1 金融體系
目前,金融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和以證券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兩大類。在世界市場上,美國的金融體系就是以證券市場為導向的。美國風險投資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成功,這與美國完善的證券市場是分不開的。在證券交易市場,風險企業家要獲得公司直接控股權,可以推動企業上市,進一步激勵風險企業家的行為;而且,風險資本家還可以以上市的形式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就目前而言,我國風險投資缺乏健全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所以我國要加強與外國風險投資機構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起適合我國風險投資機構發展的金融體系,從而推動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3.2 風險企業的未來收益現值
通常來說,風險企業只有保證未來收益現值高于退出成本時,企業才可以選擇此退出方式。也就是說,風險資本家在保證未來收益現值高于證券市場代理成本的前提下,才可以選擇公開上市的形式退出風險資本,如若不然,風險資本家就要選擇其他形式退出資本。
3.3 風險企業的控制權
風險企業在進行風險退出時選擇公開上市的形式,那么將會在無形中削弱風險資本家的股份控制權,風險企業家就會掌握相對較多的控制權;但是,并購的形式將會削弱風險企業家的控股權,容易激化風險資本家和風險企業家之間的矛盾。
3.4 股權購買者有效處理信息不對稱的能力
風險投資企業在推出風險資本時,往往會造成外部投資者和內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就是說,風險企業所獲得信息資源沒有內部投資者所獲取的真實、可靠,風險企業所披露的信息是股權股買者獲取風險企業具體信息的主要途徑。所以,風險資本家在選擇具體的退出方式時主要取決于股權購買者能否有效解決和處理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出售股權的企業或者個人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解決信息不對稱相對困難的風險退出形式。
3.5 經濟發展狀況
風險資本家在選擇退出形式時,會考慮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時,市場流通的資金較多,投資者會對風險市場充滿信心,從而選擇首次公開上市形式,風險資本退出較易成功;當市場經濟疲軟時,資本家就會放棄首次公開上市的形式,另外選擇對自身有利的風險退出形式[2]。
4. 健全并完善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有效措施
在風險資本運作過程中最關鍵、核心的環節就是風險投資退出,風險投資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退出方式的影響,由此,我國風險投資機構要進一步建立并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推動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4.1 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
4.1.1建立健全創業板市場和主板市場,推動風險投資企業走出國門,實現境外上市
《證券法》經過一系列調整和長期發展以后,逐步放寬了主板市場上市的門檻,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建設,為主板上市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近年來,改革國內股權分置的步伐不斷加快,法人股和國有股逐漸進入流通市場,以主板上市的形式退出風險投資成為可能。《暫行辦法》的實施降低了主板市場的準入門檻,有利于風險投資企業上市退出。但是,《暫行辦法》關于主營業務、持續時間、規模、盈利能力等上市條件的規定飽受爭議,尚需要實踐來檢驗其合理性,創業板要在不斷的修正中實現其最終定位。最近幾年,我國風險投資企業在境外取得了較快發展,IPO募集資金量遠高于國內。由此,要采取一切措施,支持和鼓勵國內風險投資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切實有效的解決風險投資退出難題。
4.2.2加強區域性企業產權場外交易市場建設
對于地方經濟發展而言,中小企業是主要的推動力量,它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有力支撐。企業產權場外交易市場作為第三板市場,它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是中小企業進行融資和資金籌集的重要場所。與證券市場不同,企業產權場外交易市場在監管、結算、交易規則、條件以及交易資格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顯著特色,是企業開拓市場的重要推動力,能夠最大限度的彌補市場發展缺陷,從而實現風險資本的有效退出。我國可以進一步改造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立起全新的主板和二板市場運作機制,從而建立起完善的區域性企業產權場外交易市場。就目前情況而言,場外交易市場已經初步具備了發展條件,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產權交易所以及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都奠定了其發展的基礎,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這些組織機構,從而推動多樣化市場組織形式和多層次市場結構的建立。由此可見,我國要積極解放思想,進一步建立并完善產權交易機構,強化法規建設,有效監督和制約產權交易市場的經濟行為。
4.2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
風險投資者若以破產清算或者兼并收購的形式安全退出風險企業,就要依靠健全的法律體系。所以,相關部門制定并完善了針對風險退出的法律政策。目前,為數不多的城市制訂了針對風險投資的相關法規,全國性的法律法規亟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時,現行的關于風險投資的部門規章、法規以及法律等難以為風險投資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有些條款甚至阻礙了風險投資公司的健康發展。所以,我國立法部門要積極履行職責,從風險投資的規律和運行特點著手,制定出全國性的法律規范,及時調整不合理的風險投資法規,為風險投資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法律依據。要進一步完善風險投資立法,就要實現《稅法》《合伙企業法》《證券法》以及《公司法》的有機統一,減少各法律規范間的沖突和摩擦,為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奠定堅實的基礎。
4.3 大力培育風險投資行業的中介服務機構
專門中介機構和一般中介機構是風險投資行業的主要中介服務機構。專門中介機構包括專業性融資擔保機構、督導機構、科技項目評估機構、知識產權評估機構、標準認證機構以及風險投資行業協會等;而一般中介機構則包括資產評估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律師事務所等。目前,專業人才和中介機構的嚴重匱乏阻礙了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程序,為中介機構的建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中介人員培訓和考核,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同時,中介機構要嚴格遵守相關紀律和法律規范,強化監管力度,減少違規操作。除此之外,要加強對現有中介機構的監管,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培訓,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做到賞罰分明,不斷規范行業發展環境,為我國風險投資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3]。
5.總結
總而言之,我國尚缺乏完善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這嚴重限制了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的穩步發展。風險投資在我國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要積極探索有益的經驗和教訓,引進外國先進方式和理念,進一步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此外,風險投資機構要始終明確自身的經營目標,在選擇風險退出方案時堅持實事求是,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監管環境和法律規范,從而選擇出最優的退出方案,推動我國風險投資機構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斌,王建忠,王秀芳,張富.關于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理論體系的構建[J]. 江蘇農業科學. 2014(04)
[2] 明儀皓,朱盈盈.我國私募股權基金退出機制現狀、問題及對策[J]. 企業經濟. 2014(04)
[3] 許輝.基于“政產學研資”協同創新的區域創新網絡構建[J]. 經濟體制改革.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