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鳴
【關鍵詞】初中數學 “問題串”
課堂教學 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32-02
新課標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要與時俱進,教學過程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切合學生實際,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高教學效果。而構建“問題串”教學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本人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數學“問題串”教學的運用談三點看法。
一、“問題串”教學的內涵和作用
“問題串”教學是指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和范圍,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結合學生實際確定學習層次,精心設計一組體現過渡性的問題。學生可以自定學習進度進行探索學習,在課堂上獨立或分組討論完成,從而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標準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把要講授的教學內容編排成一組彼此關聯、承上啟下的問題,一問扣一問,使每個問題都能成為學生思維的階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種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平等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克服了傳統教學、分層教學的弊端;有利于師生交流、生生互動,能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拓展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易于實踐操作,易于被廣大教師接受,教學效果頗佳。
二、“問題串”教學的過程
“問題串”教學過程一般可以分為以下步驟:第一,教師通過研究教材和學生,精心設計一組問題給學生,即設計“問題串”;第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串”進行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可以由學生獨立或分組討論,有閱讀教材、思考分析、推理判斷、相互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教師適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和點評;第三,教師精講,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新知識;第四,師生一起進行學習總結,對問題及時評價,完成課堂反饋。“問題串”教學的關鍵步驟在于問題的設計,教師應先精心設計好問題,細致地對各個問題進行編排,創設有梯度的“問題串”,對于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可以將它們分解為若干小問題,從基礎題出發來引導學生進行層層深入的思考,逐步推進,最終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問題串”教學設計及運用須堅持的原則
(一)啟發性原則
第一,啟發要恰到好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啟發作用發揮的效果,恰到好處的“問題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優化學生的思維過程,還能促使其對所學知識的內化,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教師在課堂上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問題串”的引導下,實現從已知到未知、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形象到抽象、從低級到高級的漸進過渡。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多邊形的內角和》時,筆者設計了如下的啟發性問題:(1)四邊形的內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是多少度?是如何算出來的?(2)N邊形有幾個頂點?幾個內角?是否可以轉化為多個三角形的內角來求呢?如何轉化?(3)還可以怎么轉化?哪種更簡便?通過提出這樣的啟發性“問題串”,讓學生抓住求證的關鍵,找到解證的方法。
第二,要善于利用提問技巧啟發學生。數學本身就是比較抽象和缺乏生動的課程,如果提問過于機械呆板,只能讓學生回答“是”或“不是”,效果可想而知。教師可以在不改變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對問題的形式和內容作一些適調,在“問題串”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觸及學生心理的情境,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進入最佳的求知心理狀態,達到教學情境與學生心理的最佳融合。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乘方》中,可以設問:(1)猜猜看一張0.1mm厚的紙對折32次后與珠穆朗瑪峰比哪個高?提問給學生造成一種懸念。(2)你知道如何列式求解嗎?(3)其中涉及哪種運算?它的算理是什么?學生通過對這些趣味性問題的思考、討論,思維逐步遞進,乘方的本質漸漸浮現出來。
(二)適度性原則
第一,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太難學生無從作答,太簡單又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只有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串”,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后一個問題則是前一個問題的發展、補充或分解、提示,通過問題設計的階梯激發學生思維的階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使學生通過思考問題,逐步突破難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中心對稱圖形》中講述如何將圖形面積四等分時設計如下的“問題串”:
(1)如何將圓的面積四等分?有幾種方法?依據是什么?
(2)正方形呢?適用(1)的依據嗎?
(3)矩形呢?
(4)菱形呢?
(5)平行四邊形呢?
問題(1)到(5),通過以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為切入點,逐層加深,創設有梯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第三,要注意“問題串”的效度,教師設計問題串時要充分掌握和分析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和個性,考慮該“問題串”對學生學習的幫助程度,以及該“問題串”在教學中的作用,對預設的每個小問題進行推敲斟酌,從中選優來組成“問題串”,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學生在一節課中都收獲成功的體驗,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三)開放性原則
第一,教師設計的數學問題情境要具有開放性。要從多層次、多角度來設置疑問,努力營造一個自然、寬松、愉悅的情境氛圍,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發揮個性、積極思考,通過動腦、動眼、動嘴、動手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利用函數圖象求解不等式時,對不等式5x+4<2x+10的求解,大部分學生都是將原不等式化為3x-6<0,畫出直線y=3x-6的圖象,觀察直線位于x軸下方部分所對應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得出不等式的解。對此我們可以設問:(1)這種做法是先計算整理不等式,再畫圖,如果不用計算也能畫圖求解嗎?(2)能否將它看成y=5x+4和y=2x+10兩個一次函數呢?(3)如何觀察函數圖象求解呢?通過開放性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開拓思路,通過多角度、多途徑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教學過程開放、靈活。雖然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做了一些預設,但是教學是動態的過程,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教師要當好課堂組織者的角色,要善于應變,靈活處理新生成的教學資源,適時調整和改善課堂教學活動。
第三,師生交流、生生互動要開放。通過開放的問題情境,將原本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化,為掌握新知識創造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地發揮想象,敢于質疑,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并給予適當的啟發、誘導。
第四,課堂評價要開放。所謂課堂評價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改善教師教學而實施的、對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的一種模式,是貫徹因材施教教學思想的主要措施之一。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內容的評價系數,可通過課堂測驗、作業、談話、互評等方式取得反饋,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同時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評,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下一步的教學活動。筆者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疑點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精心設計學習內容,用規范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并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還可以設計“課堂評價表”,羅列各個評價項目和指標,對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具體表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定期對其中的優勝者、進步者給予適當的表揚和獎勵。
綜上所述,數學科“問題串”教學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一種雙邊教學模式,其設計和運用的有效程度,不僅關系到學生開展數學思維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還直接影響著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加以研究,確保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