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巍巍
【關鍵詞】豐富積累 數學經驗
表象 空間想象 數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37-01
知識的主要載體是書本,而智慧的形成則有賴于經驗的積累。那么經驗又來自哪里?來自教學的過程,來自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來自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的思維提升。作為數學教師,不但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數學活動空間,更要找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其能夠經歷活動過程,積累基本經驗,用積累來滋生數學經驗。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積累呢?筆者現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三點體會和思考。
一、搭建活動平臺,積累豐富表象
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需要一個理解和內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離不開數學活動平臺的搭建。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感性思維的階段,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善于把握時機,抓住重難點,積極搭建有效的活動平臺,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表象素材,讓學生的思維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時,筆者從感性的表象入手,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大家看一看,生活中有沒有角的存在?再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角并指出來。學生找到教室里的音箱、學具剪刀、彎頭連接的自來水管、折后的吸管等,而后通過多媒體呈現,將上述物品中的角分別還原為銳角、鈍角和直角。在整個動態呈現過程中,先是出現頂點,再出現一條邊,最后是另一條邊。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讓一部分學生指著圖,另一部分學生則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并進行歸納和總結,說出角的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后出示一部分圖示,讓學生判斷是不是角,并說出理由;再用兩根塑料小棒拼成一個角,讓學生比較拼出來的角的大小;最后用不規則形狀的紙片折出角。
通過以上教學平臺的搭建,學生經歷了豐富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對其中角的要素“一個頂點,兩條邊”有了豐富的表象積累,通過多角度的強刺激,在大腦中形成了優勢興奮灶,使得生活經驗與抽象的數學活動經驗有機結合,初步建立起形象性的角的概念。
二、引導思維層次,積累空間想象
數學活動經驗承載著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數學原理等多重因素,教師要在發展學生基本經驗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引導學生有序思維,提升思維層次,積累豐富的空間想象,使學生的思維獲得發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建立四邊形的空間概念,筆者做了這樣的教學設計:如果老師想在一個四邊形(長方形)里邊畫一條線段,想一想能把這個長方形分成哪兩個圖形?學生討論后猜想認為:既可以分成長方形和長方形,也可以分成三角形和三角形,還以分成梯形和梯形、三角形和梯形等。也有學生認為可以分成三角形和五邊形。那么這種想象是否正確呢?筆者帶領學生進行檢驗:請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線段AB繞著中心點,按照順時針方向在長方形內旋轉,能將長方形分成什么圖形,有幾種分法呢?學生根據動態呈現,發現這樣的分法可能有2種或3種,甚至是無數種。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到,學生經歷了仔細觀察、合理猜想這樣一個“動態想象”的過程,獲得了想象內化的機會,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梳理思考路徑,積累數學思想
在數學活動探究中,包含了數學思維的基本發展模式,如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兩種完整的思維訓練模式,而此時數學活動經驗的發展和提升,不但要從直觀的動手操作開始,還要深入思考數學知識點,引導學生梳理思考路徑,以促進數學思想方法的積累。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筆者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采用數方格的方法初步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數方格時發現不滿一格的可以通過移動方格拼成滿一格的,這樣就能夠完整數出方格數。此時筆者引導思考:“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移動顯然太麻煩,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學生討論后發現,可以將左邊的部分移動到右邊后再來數方格,這樣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就變成了一個長方形。此時筆者讓學生繼續思考:“轉化后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是什么關系?面積有沒有變化?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之間有什么關系?”由此得到面積的轉化路徑: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學過的長方形,并由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公式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通過這樣一個思考路徑的轉化過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也積累了數學思想方法。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