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關鍵詞】生物教學 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39-02
一般情況下,一節(jié)課主要包括教學導入、復習舊知、講授新課、鞏固新知、布置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那么,教師如何在這5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發(fā)揮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凸顯學生“學”的主體地位,使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呢?對此,很多教師做過一定的探索和嘗試,總結了豐富的經驗。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優(yōu)化生物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在教學中做好“展”與“收”
課堂教學的“展”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一節(jié)課的教學導入,教學導入做得好,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因此,一節(jié)課的教學導入是做好“展”這項工作的關鍵。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從自然現(xiàn)象、生活實際、學生已有認知等方面引出教學內容。例如,教學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原生動物》這章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池塘里的水,從而引出原生動物的教學。實踐證明,好的教學導入能夠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其次是如何圍繞學習內容展開教學。要做好這一點,教師不僅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體現(xiàn)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而且要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不僅要重視生物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生物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要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適當增加一些教材中沒有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蝗蟲觸角的作用》一課時,筆者增加了讓學生觀察蝗蟲這一教學內容,同時明確提出需要思考的問題,最后在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展開教學,這些學習內容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
在教學中,教師僅僅做好“展”的工作還不夠,還要做好“收”的工作。在生物教學中,教學“收”得好,更能體現(xiàn)出生物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中的“收”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對某一個知識點的“收”;二是對一節(jié)課或某個章節(jié)的知識的“收”。對于前一種情況,筆者的做法是收得干凈利索,讓學生對生物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形成系統(tǒng)性的知識。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光合作用》一課時,筆者在教學時先不教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聯(lián)系這一知識,只教與“光合作用”相關的知識,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對于后一種情況,筆者則做到“有收有展”,收展結合,形成“藕斷絲連”的局面。具體做法是:在一節(jié)課或某一個章節(jié)學習即將結束時,筆者提出一些涉及教學內容但是學生又難以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重新回到課本,自主探究,尋找答案。
二、在生物教學中做到詳略得當
每一節(jié)課都有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這些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時,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要讓學生有突破學習難點的決心。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到詳略得當。具體做法是:將教學重點和難點融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當中,巧妙地為生物理論知識這一“骨架”補上“血肉”,在分析問題時盡量引用近年來取得的一些科研成果,做到細致分析,深刻說明,直至學生完全理解為止。這樣,學生不但領會深刻,理解透徹,而且還能夠糾正自己錯誤的認識。例如,學生對“輸血”的理解不深刻,認為無論輸多少血對人的身體都是有害無益。由于這一知識屬于教學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在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做到逐步深入,不斷引出新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教師細致地分析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做好教學詳略工作的關鍵,而對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了解的內容,教學時應做到提綱挈領,簡明扼要,點到為止。總之,在一節(jié)課里,教師要處理好教學詳略之間的關系,除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當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內容要做到詳略得當,講解知識點時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在教學中融入“情感”
有的教師認為,理科教學就是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不能像文科教師那樣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教學,特別是生物教學。其實不然,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將情感融入教學活動中。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人體內臟器官》一課時,給學生看一幅關于外國軍隊的漫畫,學生看后捧腹大笑。原來漫畫上畫的是一位逗趣的大鼻子大夫戴著高度近視眼鏡,右手拿著一把手術刀,左手拿著一把大三角尺,正在病人身上比劃,尋找合適的位置下刀。待學生笑過之后,筆者提問學生:“尋找人的內臟器官的位置能否像這位大夫那樣去做?”學生通過分析,明白了人的內臟器官的具體位置。再如,在教學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課文《植物學》中“花”這節(jié)內容時,筆者給學生朗讀并分析了章炳華的散文《龍華桃花紅似火》,文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這里的桃花確實名不虛傳,大都是重瓣的,猩紅的熱情,粉紅的嫵媚,那白瓣上灑著點點紅斑的則顯得端莊淡雅。一簇簇、一片片,把殘留的一絲春寒都驅盡了。”待筆者朗讀完這段話后,學生爭先發(fā)言,描述他們所見過的桃花。可見,生物教學并非平淡無味,教學內容基本上是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如果教學時教師沒有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而只是一味地采取講授法來教學,教學將會變得枯燥無味,缺乏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體現(xiàn)生物學科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講解生物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情隨境遷,情以文異,情因人(學生)發(fā),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到學習是輕松的,生物教學才會充滿情趣,避免出現(xiàn)枯燥乏味的現(xiàn)象。
四、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注重科學性
在生物教材里,有的知識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大部分插圖又沒有附加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概念知識,特別是對圖形的分析,要做到圖文并重,這個“文”就是指教師用語言將插圖的內容表述出來,在保證通俗易懂的前提下,注重科學性、思想性、邏輯性、完整性。例如,在分析“警介色”這幅圖時,教師要讓學生從生物的生理角度,從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角度、從生物的生存角度、從藝術角度等進行分析,使學生明確生物的警介色不僅是為了生存,還是大自然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同時也是畫家和作家筆下天然的素材。這樣的描述,學生聽起來既感到有趣,又很有說服力。此外,生物教材除了注重科學性和思想性,還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從緒論到結尾,循序漸進,每一個章節(jié)、每一個知識點都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知識的完整性。例如,在教學“遺傳”這個概念時,筆者最初是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民間俗語進行說明,當學生學習了“遺傳”的知識后,就可以用基因的理論對遺傳概念加以分析和說明,這樣就保證了知識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優(yōu)化生物課堂教學對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善于優(yōu)化生物課堂教學。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不但要具備深厚的學科理論知識,而且要在教學中做到靈活應用,在講解課文時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