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關鍵詞】情感 思維 《掌聲》 案例賞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61-02
最近,筆者觀看了特級教師林麗的教學視頻《掌聲》。林麗老師用“掌聲”進行精巧的課堂引入,對教材合理安排,突出重點,使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反復朗讀,學生培養了語感,情感得到升華,在學到知識的同時,發展了思維,突出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
一、暗喻引入,用問題導入課堂
“掌聲”暗喻課文主人公英子因腿部殘疾,從來不敢發言,由于同學們掌聲的鼓勵而變得自信起來,能勇敢地走上講臺去發言。林麗老師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開始時,林麗老師首先對學生說:“今天,林老師給你們上課,大家歡迎嗎?”學生齊聲回答:“歡迎。”林麗老師說:“請你們用掌聲來表示。”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這與課題相呼應,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林麗老師又說:“第一次來給大家上課,林老師的心里有一點緊張,給我一點鼓勵好不好?”學生又一次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一簡短的暗喻引入,引導學生從熱烈的掌聲開始,將掌聲與課文緊密相連,溝通了師生的感情,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課堂上,學生自然真誠,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這除了林麗老師的教學充滿著對學生的愛之外,還與她所設計的切合學生思維水平又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有關。林麗老師首先提出兩個思考題:“原來英子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并要求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在學生通過第一次朗讀初步了解第一自然段內容的基礎上,林麗老師強化問題:“誰來說一說英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是一個怎樣的英子?”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的回答一個接著一個:“自卑的英子”“孤獨的英子”“憂郁的英子”等。為了使學生了解英子的心理,林麗老師抓住句子的關鍵詞進行提問,如:“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她在想些什么呢?”“英子把頭低下去的時候想到了什么?”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林麗老師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掌聲前后英子的變化,再以“掌聲”為線索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給了英子幾次掌聲?”“同學們為什么給英子這么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呢?”“這個掌聲里包含了什么?”“想一想,英子好像聽到了同學們在說什么?”“同學們仿佛怎樣祝賀她,怎樣贊美她呢?”問題的層層深入使學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了英子內心世界的變化,理解人性的關愛與鼓勵的力量。整節課,學生在感動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動,激發了學生美好的情感。
二、分析句子,發展學生思維
要理解課文內容首先要先從分析句子開始,進而分析整個段落,最后是對全文的整體把握。林麗老師在教學中圍繞“英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這是一個怎么樣的英子”這些問題分析句子,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于表達,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提高了理解能力。在教學中,即使學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夠準確的,林麗老師也會用不同的語氣,對學生多樣性的理解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對精彩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如在分析句子的時候,林麗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句子中的重點字、詞,讓學生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在分析“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時,林麗老師引出關鍵詞“默默”,并對“默默”一詞進一步挖掘,啟發學生分析“她在想些什么”,理解了她在想這些的原因是什么(一瘸一拐),結果又是什么(害怕)。在教學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時,林麗老師針對掌聲“熱烈而持久”一詞啟發學生進行重點分析。學生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后,林麗老師要求學生“也來鼓一次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學生“動”起來,全班“熱烈而持久”地鼓起掌。
在分析“自卑、孤獨、憂郁的英子”,以及后來的“勇敢、快樂和自信的英子”時,林麗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句子“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林麗老師問:“知道她為什么猶豫嗎?請用‘因為……所以……的句型來說一說。”這時全班沉默了片刻,學生在積極思考,接著不斷有學生舉手,林麗老師贊賞地說:“聰明的孩子舉手啦。”林麗老師注意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因果句式表達,讓學生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理解句子,弄清楚其中的因果關系,使他們受到了邏輯思維的訓練。林麗老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不拘泥于課文順序,通過對關鍵詞不斷推敲和朗讀,使學生全面理解、體會對英子的印象。從總體來看,林麗老師先教第一、第四自然段(結果),再教第二、第三自然段(原因),這種由結果探究原因,從整體上弄清了課文的因果關系,使學生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后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教師是學生學習思維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林麗老師還注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發散思維能力,把“掌聲”的內涵進一步拓展,啟發學生概括出“掌聲是鼓勵、是支持、是祝賀、是贊美,是同學們的一片愛”,然后問:“你們會在什么時候把掌聲送給別人?”接著引導學生說出“掌聲是 ”的句型,使課堂教學不斷得到深化。
句子分析教學需要師生的互動與融和,要首尾呼應,銜接自然。在教學中,哪些句子用了“講解式”,哪些用了“啟發式”,這兩者是否恰當結合充分體現了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高低。教師建立在對學生知識水平充分了解基礎上的選擇,是決定課堂成功的重要因素,促使學生增長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三、通過朗讀領悟豐富情感
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內容、感知語言內涵是這節課教學的重要特點。林麗老師的朗讀指導穿插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中,根據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如林麗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有:“那我們帶著對英子這種痛苦心情的理解和體會再來讀讀這段話好不好?”“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話好不好,帶著一種高興的,歡快的語氣來讀一讀”“有的詞語我們要強調一下,聽林老師念一遍,你聽聽看,哪些詞語讀的是重音,表示強調”“讓我們一起再用朗讀演繹這永恒的瞬間,帶著感情一起來讀一讀第三段”“請同學們在歌聲中輕聲齊讀課文”。教學對課文句子或段落的反復朗讀,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斷得到深化。林麗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時,態度不是居高臨下,而是親切自然,用的是一種商量的口吻與學生對話。教師用鼓勵和贊揚的話語對學生出色的朗讀給予了肯定評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如林麗老師是這樣贊揚學生的:“從你們的朗讀里林老師也已經感受到英子的勇敢、快樂和自信了。”“哦,你很能表揚人,我聽了很感動。”“讀得非常情深意切,林老師都被你們感染啦。對英子來說,這掌聲是那么的刻骨銘心,英子是多么的難忘啊!”“念得真好,林老師被你們的朗讀感動了。”“大家今天的表現很不錯,讓我們為自己精彩的表演鼓掌。”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說明他們對內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從另一方面也說明這種學習成果是教師之前成功引導的結果。學生通過前后聯系朗讀,把局部逐步融入整體,通過前后對比,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激發了朗讀的興趣。林麗老師指導學生運用自讀、指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有較為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了學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林麗老師在教學中說:“英子在同學們的掌聲鼓勵下,‘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卻改變了英子的生活。”同樣,林麗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鼓勵、引導也像課文《掌聲》一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像英子獲得了掌聲的鼓勵一樣充滿著自信。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的德、智、體、美諸多方面都得到了和諧發展。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