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妮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思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0076-02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知、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談談教師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引導學生思辨。
一、捕捉教學中的矛盾點
在教學中,教師會發現,教材與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而這些矛盾點往往可以使學生迸發思辨的火花。因此,教師要能夠敏銳地捕捉這些矛盾點,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以激發學生思辨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促使學生明辨是非,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案例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四年級上冊)
為了使學生深入了解塑料廢棄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教師要求學生聯系實際(學校附近的塑料顆粒加工廠對周圍的小河、空氣造成污染)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1:這些塑料顆粒加工廠排出的污水嚴重地污染了周圍的環境,應該讓有關部門把這些工廠給關閉了。
生2:塑料顆粒加工廠還會焚燒塑料垃圾,每天我們都能聞到刺鼻的氣味。這是害人的工廠。
……
生3:我聽爸爸說,這些塑料顆粒加工廠為鎮里創造了很高的經濟效益,給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崗位。
(教師沒有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是把握生成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新的討論話題)
師:能創造經濟效益,能給老百姓提供工作崗位,是不是就可以忽略塑料顆粒加工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呢?
(學生展開激烈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塑料顆粒加工廠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是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將來治理環境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會遠遠大于現在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所以,不能以犧牲環境、犧牲人類健康為代價來換取經濟效益)
在案例1中,生3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雖然是“不和諧的音符”,但卻是學生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和思考后所獲得的真實體驗。教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矛盾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更深入地進行思辨,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有利于學生開展討論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敢于質疑和發表自己的見解。
【案例2】《面對欺負和威脅》(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四年級上冊)
課本安排的“小辯論”中包括4個小問題:“被別人欺負后,要以牙還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躲得起”“有困難找警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在教學中,教師將所有的材料組合成問題情景劇:明明被幾個壞孩子欺負了,他的幾個好朋友紛紛獻策。有的說:“我們一起去找這幾個壞孩子,我們人多力量大,以牙還牙!”有的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躲得起。”還有的說:“有困難找警察。”……如果你是明明,你會怎么做呢?
生1:我覺得應該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處理。
生2:明明可以和爸爸、媽媽溝通,讓大人來處理。我們年齡小,很難處理好。
生3:以牙還牙肯定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向警察叔叔求助。
……
在案例2中,教師通過重組教材,使教材中分散的資源集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促使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辨,使品德與社會課堂充滿活力。
三、進行“深度對話”
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進行辨析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思考問題,進行“深度對話”,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案例3】課堂討論
生1:老師,我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有些不那么正派的有錢人會受他人的尊重呢?我們小區里有這樣一個人,他以前是個混混,名聲特別不好,但家里很有錢,很多人尊重他、巴結他。勤勞的普通人可沒有這種待遇。
師:同學們,請你們說說自己的想法,好嗎?
生2:這個說法有點矛盾,“巴結”不是真正的“尊重”吧?(其余學生點頭)
師:如果你可以選擇,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2(考慮了一下):確實很難選擇。我想我更愿意做一個讓人巴結的有錢人。(其余學生議論紛紛)
生3:因為你有錢而巴結你的人,背后很可能在罵你呢。這種“尊重”我寧可不要。
生2:你怎么知道?
生3:我的叔叔就是這樣。他對我說,這樣很沒意思,等你“混”得不好時,原先巴結你的人就不會再理睬你。
生4:是的,我就不羨慕。家里沒錢沒關系,一家人感情好、相互關愛比什么都重要。我的鄰居家里很有錢,但他很羨慕我,因為我的爸爸、媽媽懂我、愛我,而他的爸爸、媽媽只知道給他零花錢,從不問他心里有什么想法。這么一比較,我覺得錢不是最重要的。
生5:正像書上說的那樣,自尊者豁達。
……
師:同學們,你們贊成誰的說法呢?
生(全體):生4。
在案例3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深度對話”,讓各具個性的觀點進行交鋒與碰撞,此舉能啟迪學生心智,引領學生探究,讓學生辨析紛繁的社會,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一堂課承載的東西和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為學生構建一個自由的思辨空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審視、敢于質疑、突破定勢,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責編 雷 靖)